文化部實施“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重點培養戲曲好苗子——

帶出人才  傳承好戲(文化脈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③)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17年02月16日04: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名家傳戲成果匯報演出上,北京京劇院青年演員周恩旭匯報表演葉金援所授《挑滑車》。
  馮金明攝

  國家京劇院青年演員宋雲飛(左一)在劉琪(右一)指導下排演《小放牛》。
  資料圖片

  去年12月5日至11日,“名家傳戲——當代京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成果匯報演出在京連演7場,來自全國各地京劇院的近40名優秀青年演員,表演了《夜奔》《挑滑車》等劇目,收獲廣泛好評﹔而在此之前的9月9日至12日,江西撫州則舉辦了第三屆“名家傳戲——當代昆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成果匯報演出,越來越多的青年優秀人才嶄露頭角……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青年人才培養是戲曲傳承發展的根本保障。歷史上,科班和師徒相傳、口傳心授的師徒制培養了眾多名家。隨著戲曲院校的相繼成立,大班制、集體制培養了一大批后備人才。發展到現在,為更好地促進拔尖人才的涌現,文化部實施了“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希望推動以口傳心授重點培養好苗子,也讓名家好戲得以薪火相傳。

  老藝術家是承載戲曲傳統最鮮活的力量

  2016年,國家京劇院青年演員宋雲飛在名家傳戲工程中得到了著名京劇武旦演員劉琪的指導,學習的經歷讓宋雲飛“幸運不已”。“我一周至少和劉老師見兩次,有時候甚至天天見,所以學習幾乎沒有中斷過,基礎打得很扎實。老師今年都78歲了,依舊十分嚴謹認真,上課教授每一個動作都是不厭其煩一點點做示范,對我的要求也是絕對不能馬虎,每一處細節都必須精確、到位。”談起在劉琪的指導下排練《小放牛》《小上墳》的情景,宋雲飛十分感激。

  劉琪先后師從邱富棠、馬宗慧、趙桐珊和“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先生。“我是在前輩藝術家的幫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現在就是把老師教授給我的東西,把老師對我的感情傳遞給下一代。”劉琪說,“這兩出戲稱得上我的代表作,我13歲就開始學習《小放牛》,不斷體會、演繹,在各種重大場合都受到了熱烈歡迎。學來得不容易,所以把它們傳承下去也是我的心願。”

  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副團長李銘說,孟廣祿、張克、石曉亮等藝術名家當初都得到了頂尖老師的指導,“他們到了這個年紀,又經過長期舞台實踐,都深感已經到了感恩各界並承擔起傳承責任的時候了,所以‘名家傳戲’工程可謂恰逢其時。”

  據悉,2012年起,文化部啟動了“名家傳戲——當代昆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首度在國家級層面上建立了昆曲藝術人才傳承創新機制。2015年起,“名家傳戲”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涵蓋了昆曲、京劇、地方戲曲,聘請了一批老一輩戲曲名家,採用“一帶一”或“一帶二”的形式,每位名家向1—2名學生傳授2出經典折子戲﹔2016年,“名家傳戲”面向全國戲曲院團,扶持范圍惠及更廣。最終在全國各級各類表演藝術團體共扶持100組,其中京劇29組,地方戲71組,藝術家以“一帶二”的方式向每位學生傳授2出經典折子戲。

  在之前的第六屆中國昆劇藝術節上,第二屆“名家傳戲”的28位青年演員進行了成果匯報演出。有專家觀察到,名家傳戲不僅有《牡丹亭·尋夢》《西廂記·游殿》等演出頻繁、習者頗多的熱門劇目,各指導老師不斷教授和強調嚴謹和規范之處,讓好戲不至於“油了”“亂了”﹔還有《雙珠記·投淵》《十五貫·男監》等在舞台上已然罕見,甚至瀕臨失傳的劇目,讓好劇后繼有人。

  作為非遺,戲曲的傳承必須是活態的,而到了高端傳承上,厚實的經驗尤其珍貴。“戲曲要想發展,必須在傳承上先打好基礎。而名家、老藝術家是承載戲曲傳統最鮮活的力量。”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評章說,老老實實、扎扎實實地從名家老藝人身上學習經典折子戲、傳統大戲是最好的傳承方式之一。

  將最拿手、最正宗、最規范的戲傳下去

  “《白蛇傳》是我的出道作、成名作和代表作,《穆桂英大破洪州》則記錄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藝術時刻。”師從王瑤卿先生、國家京劇院著名京劇藝術家劉秀榮說,既然是“收徒傳戲”,就應該將從師父那裡學到的最拿手、最正宗、最規范的戲傳下去。這次,她負責給寧夏京劇院演員劉京和青島市京劇院演員劉媛媛傳授《白蛇傳》和《穆桂英大破洪州》。

  李銘介紹,諸如孟廣祿的《探陰山》《赤桑鎮》、石曉亮的《三盜令》《三盜九龍杯》等等,凡是“名家傳戲”工程中的藝術家,傳授的都是自己的看家本領。這樣一來,年輕演員便水到渠成地學習到了名家親授的經典。

  名家親授經典的指點、示范,比起院校集體教學、看表演錄像學習,其作用和意義究竟在哪裡?

  “我平時也會在戲校教課,通常面對的是三五個或更多學生,那就決定了我不可能每個人都能進行個性化、針對性的教學,有時候也不得不‘大概其’。”劉琪深有體會地說,單兵教學則大不一樣,“她們眼神哪裡不對,動作哪個細節需要調整——我就像一個‘雕塑家’,多了一點咱就去掉這點,少了某點就幫她補足。”

  對此,宋雲飛談道,她在大學時主要側重於學技巧、打基本功,這固然重要,卻在表現人物、傳遞情感、把握韻味等方面有所欠缺。“演員在劇中畢竟是為了表現人物,即便是武旦,僅有肢體動作也是非常不夠的。劉老師傳戲時,最核心的正是教授藝術才情、角色個性、經驗等等,對於藝術拔尖來講,彌足珍貴。”

  “名家”其實更是“明家”,在李銘看來,青年人才要想出類拔萃,必不可少的就是前輩的“口傳心授”。“很長一段時間的經驗告訴我們,比之於向更方便快捷的‘錄’(錄音)老師學習,戲曲傳承更需要高水平的、一字一句的親身傳授,否則青年人肯定很難靠自己領悟到千百年戲曲的精髓。”

  劉秀榮表示贊同,“我們一輩子活躍在舞台上,每個動作、每份情感都是學出來、演出來、琢磨出來的,通常比課堂上的老師或簡單的概念陳述更‘明白’,更加有效指導實踐。”

  當然,名家也有著自己嚴格的傳戲標准。上海京劇院京劇藝術家尚長榮就曾坦言自己選擇徒弟的標准近乎苛刻,“我們戲曲界有的人一天收8個徒弟,完全是在炒作,這我做不來。”他講道,“我想告訴學生的是,拜師不只是學技藝,賣弄技巧,而要學老師求索的精神和創作的意識。”

  國家京劇院著名京劇藝術家杜近芳期望青年京劇人“神要守舍,魂要附體”,對藝術、對事業不敷衍。為此,她幾近“拼命”地收徒傳戲,國家京劇院青年優秀演員付佳向杜近芳學習《白蛇傳》(斷橋),甚至到了春節,她也曾在老師家中學戲。

  名家傳戲是第一步,將傳承之路走下去

  “名家傳戲是實實在在推進了戲曲傳承,許多老藝術家在沒有政策之前會有一些個人的收徒或傳授,但現在以國家政策的形式來推動,給學生更多機會,老師也既有了責任感,又有了資金保障。所以新老藝術家的積極性都很高,這也必將對劇院的發展帶來長遠影響。”天津京劇院藝術室主任馬載道表示。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老藝術家在傳戲過程中,完全是一招一式傾囊相授、毫無保留。81歲的劉秀榮多次來到寧夏教學,不僅一招一式地指導劉京,更一曲一調地糾正劇院的樂隊,讓她欣慰的是,《白蛇傳》每次演出都座無虛席,“劉京激動地對我說,觀眾的熱情和掌聲讓演員感受到了無比的幸福和激動。可謂一出戲挽救了一個劇院。”劉秀榮思考,“傳一出戲已經讓我很激動了,又能給一個劇團、一群年輕人傳遞信心和希望,這有著更大的意義。”

  藝術的傳承也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名家傳了一兩出戲后,雙方之間的“師徒關系”就結束了,那勢必令人遺憾。採訪中,很多人都希望將“名家傳戲”所教授的一兩出戲作為第一步,新老藝術家能以此為起點,繼續將傳承之路走下去。

  “傳戲中的每個動作都傾注了我的心血,那我怎麼會說這出戲教完了,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就結束了呢?”在劉琪看來,“隻要有我能夠解答的問題,我一定有問必答,我實在不會的,就告訴他們能夠找誰去學習。”

  2015年—2016年,在天津京劇院和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就有王平、楊乃彭、孟廣祿、張幼麟等在內的9名藝術家,給近20名團內或團外的優秀青年演員親授了22出折子戲。對於如何鞏固傳戲成果,馬載道介紹,工程實際上是讓青年演員走近了造詣深厚的藝術家身邊,讓他們結下了不解的師生緣,“以王平為代表的著名藝術家,就正式收下了青年演員唐愷和司鳴為徒。這對於青年演員的高水平傳承和劇院的整體發展來講,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劉秀榮在這次項目后,也正式收寧夏京劇院劉京為徒。“我會盡最大努力將一輩子的所學所感傳下去。讓正宗、規范的京劇藝術,代代花開茂盛。”

  作為年輕人,宋雲飛期待能多有一些向不同名師學習的機會,採眾人所長,汲取更多養分。宋雲飛還觀察到,其實還有很多老藝術家也不想退休后“人走戲消”,“如果項目也能關注到他們,讓年輕人向他們學習,相信也能讓他們感受到關心和重視,從而繼續發光發熱。這不但能充實名家的隊伍,也自然能教授更多年輕人,對老對小、對好戲傳承,都是十分有益的。”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16日 19 版)

(責編:王吉全)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回放: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
  2. 兼容並蓄 深度融合 鴻蒙讓萬物互聯時代…
  3. 湖南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樓陽生當選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王凱當…
  5.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