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高清呈現高平開化寺精美圖像

壁畫千年,翩翩筆觸在眼前(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

本報記者  楊雪梅

2017年05月03日05: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展覽現場,觀眾利用VR技術體驗壁畫。
  資料圖片

  兩年前,雜志編輯顏竹和幾個喜歡壁畫的朋友在互聯網電台“喜馬拉雅”開了一檔名叫“壁下觀”的節目,定期聊他們看過的壁畫。4月中旬開始,她和聽眾們經常跑到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去欣賞山西高平開化寺的壁畫。“之前就去高平看過,不過這次是高清展示,還有幾位研究開化寺壁畫的專家辦講座講解。”

  展覽原本安排在4月6日到20日,但因為慕名而來的人太多,再加上一些研究人員的申請,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和高平市決定將展覽延期至5月5日。開化寺壁畫到底是怎樣的寶貝?有何獨特的價值,又為何能吸引這麼多觀眾?

  題記與碑記兼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北宋寺觀壁畫

  在高平市城區東北方向17公裡處,有一個名叫舍利山的小山,開化寺就位於小山山腰處。開化寺建於五代后唐同光年間(公元923—公元926年),至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始建大雄寶殿,改名開化寺,元明清各代皆有修葺。寺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大雄寶殿居中,為典型的宋代建筑,結構嚴謹、古意庄嚴。

  開化寺壁畫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北宋寺觀壁畫。壁畫位於開化寺大雄寶殿的西壁、東壁和北壁的東西兩個次間,面積約為88平方米。最難得的是,寺廟裡發現了兩處題記,顯示壁畫創作於北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至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殿內石柱和內牆上還留下了畫師的名字——郭發。

  “在宋代宮廷畫家當中,並沒有見到郭發的名字。但從作品可以看出,這名民間畫師的藝術水准非常高。創作時間、創作者的情況是理解壁畫的關鍵,二者兼備則可遇而不可求。幸運的是,開化寺宋代壁畫不僅有畫匠的題記,還有時人所撰碑記,這對於我們理解壁畫內容、布局結構十分重要。”中央美術學院修復研究院院長王穎生說。

  開化寺壁畫確系北宋時期寺觀壁畫藝術的杰作,殿內壁畫以說法圖為中心,四周輔以經變故事。東壁繪制四幅華嚴經變說法圖,西壁北壁首尾銜接,為報恩經變相。北壁東側所繪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法會等,西側為說法圖。畫面整體布局嚴謹、連續貫通,如依壁徐徐展開的卷軸畫。人物眾多、設色淡雅,僧侶道徒、耕織漁牧、帝王將相等900多個大小不同的人物,為研究宗教史、藝術史、建筑史、科技史提供了詳細的樣本。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凇強調,不要把開化寺壁畫看成是一個孤例,要納入到系統中研究,一個是宋代繪畫的系統,一個是寺觀壁畫演進的脈絡乃至整個中國壁畫史的系統。

  高平市委宣傳部部長牛曉明介紹,提到北宋表現世俗生活的藝術作品,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的創作時間為北宋末期,與開化寺宋代壁畫幾乎處於相同時間段。不同的是,開化寺壁畫側重於佛教題材,以反映民間世俗生活為輔,而《清明上河圖》則完全是對市井生活的生動反映。“開化寺壁畫也早於山西的永樂宮壁畫,上個世紀我國工筆畫大師潘絜茲教授曾來此臨摹,並數次贊揚其為宋代壁畫精品。”

  宗教故事和社會生態結合,兼具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對壁畫進行釋讀,是所有研究的基礎。中國佛教文化專家谷東方丈量出了壁畫的面積,也對所有壁畫內容進行了解讀,“開化寺壁畫依托區區幾十平方米的牆壁,把經典的經變故事和世俗的社會生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生動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生產、生活和科技水平。”

  其中西壁第三鋪說法圖周圍描繪的善友太子本生故事《如意珠》,完整地描繪了釋迦前生善友太子從出生到觀耕觀織觀屠觀漁,繼而懷憐憫眾生之心,歷盡磨難取得摩尼寶珠為眾生祈福的過程,引人入勝。谷東方說,“觀耕圖,左側繪一個著交領廣袖袍、騎在馬上的年輕男子,隨從分別持傘蓋、杖立於旁邊﹔右側農田內,繪了3個著短褐的農夫,一者抱拳,一者扛鎬,一者驅牛耕田,田間散置著農具與水罐。觀織圖,太子一行立於織坊前,坊內表現織機、紡車和5位女織工,一織女上身袒露、下著長裙,坐在長凳之上,手搬緯牌,腳踩折板,正在挑燈夜織。這些場景生動而寫實,為我們還原了當時的社會。”

  從2008年開始,李凇和他的學生就把山西的壁畫當作研究的“風水寶地”。他們從原始材料做起,在各地考察道觀及佛寺,做筆記、拍照片、辨識圖像、抄題記、繪圖、整理碑文和文獻。他特別指出,開化寺的壁畫中建筑眾多,宮殿、城門、院落、店鋪、樓台,完全符合宋代木構架的類型模式,應是北宋宮廷內苑和寺廟建筑的縮影。畫風應是承襲了唐的洛陽畫派,值得認真研究。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李四龍教授認為,宋代以降,各種宗教信仰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世俗形態和儒家倫理逐步滲透到寺觀壁畫的創作之中,形成別具一格的藝術風貌,開化寺壁畫應是代表。

  展示與研究並行,讓更多優秀傳統文化走得更遠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認為:“學者們透過實地調查與文獻閱讀,將壁畫內容、藝術風格與社會思潮結合起來分析,已解決了一些基本問題,但這遠遠不夠。通過高科技手段將更多的壁畫內容清晰地公布於眾,將有助於更好地研究。”

  成語紙上談兵出自長平之戰,其發生地就在高平,在這座建制歷史已有2200多年的縣級市裡,登記在冊的文物點有1574處,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20處。在這裡蘊藏著一個縱貫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包羅儒、釋、道的高密度的古代壁畫系統,它們遍布高平城內的百余座寺廟,現存壁畫總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開化寺壁畫只是其中最耀眼的代表。

  高平一直致力於對開化寺壁畫的保護和解讀。這次在北大賽克勒博物館展出的是西壁的高清圖像。專業團隊用了6年的時間,採用德國的技術,進行數據採集,獲取壁畫高清圖像。同時還採用VR(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高平市還准備將《如意珠》的故事做成動漫,用新媒體形式進行傳播,擴大影響。

  以展覽為契機,高平文化復興聯盟正式成立。聯盟由高平市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商務印書館、中央美術學院修復研究院共同發起成立,聯盟承諾,將整合資源、學術、科技、渠道的力量,深度挖掘“泛高平區域”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03日 12 版)
(責編:馮粒、劉軍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兼容並蓄 深度融合 鴻蒙讓萬物互聯時代…
  2. 回放: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
  3. 湖南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5. 樓陽生當選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王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