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雄筆論天演(名人故居)

簡  梅

2017年06月19日05: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陽岐嚴復故居門口
  蔡華偉繪

  一

  陽岐,因為一個光輝的名字——嚴復,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而日益為人所知。那日午后,當我抵達距離福州市區近十公裡的陽岐時,因村路彎曲,不禁遙想嚴復當年由鄉到城,須從田畦莽蒼之地跋涉的艱難。

  今日的陽岐,房屋擠擠密密,老街曲曲折折,無論外圍環城高速如何運轉,它仍以一種蒼老始終貯存著清寧。我沿著狹小的巷道穿梭,偶爾熟悉的鄉音會倏地從某處拐角傳來……走著,看著,“門前一泓水,潮至勢遲遲”“水鳥飛來還經去,黃梅香遠最難忘”,嚴復回憶家鄉的詩句又一度涌上心來,但漁歌聲聲、瓜果飄綠的舊時模樣卻不復再見了。

  我默默踏尋到了不遠處的嚴復故居“大夫第”。嚴氏先祖嚴懷英,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末遷入閩,見陽岐為人文薈萃之鄉,遂卜居於此,修筑了一座坐北朝南、佔地面積七百四十五平方米的兩進老宅。嚴氏宗祠中有碑雲:閩之有嚴,陽岐始也。故居門楣上(初時)挂有“大夫第”一方直匾。現存建筑為明末重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門,是門廊、兩側披榭和主座合圍成的一進院落,主座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架﹔一二進間隔院落,中開石框門﹔二進布局與一進略同,可現當年詩書之家的風貌。但因年久失修,故居內外牆有許多已剝落,大廳的梁頂有道道漏光透下。走在經年木板上,竟有一種身陷其中之感。我悵惘地望著馬鞍牆上雜草在搖曳,后廳長勢旺盛的藤蔓,將厚重的歷史掩藏得緊緊實實……

  二

  嚴復於1854年1月8日(清咸豐三年十二月初十)出生於南台蒼霞洲。九歲時,父親將他送回故鄉陽岐,跟隨他五叔嚴厚甫讀書。但《大學》《中庸》之類的課程嚴復不感興趣,他一邊執書,一邊心緒早已飛出大夫第的門檻,或與小伙伴溪邊逗趣,或爬至榕樹上,遠眺碼頭閩水潸潸……十一歲時,父親又將他接回,后聘請閩省名儒黃宗彝來家教書,嚴復由此打下扎實的傳統學術與治學方法。

  但命運的大船時時如閩江風浪,常將人事顛覆得愴然無措。一個半世紀后我來此叩訪,嚴復故居庭落中寂寥無聲,我的耳邊仿佛傳來一陣悲吟:“我生十四齡,阿父即見背。家貧有質券,賻錢不充債。陟岡則無兄,同谷歌有妹。慈母於此時,十指作耕耒……”這是1866年嚴復再度回到故鄉陽岐時悲涼世事的真實寫照,此時頂梁柱的父親染疾而去,但老家大夫第已容納不下,叔伯臨時整理二間給他一家五口人居住,母親含淚對他說:“幸祖宗留此百余年屋,粗為吾朝蓋庇,不然何所托足呼?”嚴復與妹妹年齡尚小,聽罷,皆悲不自勝。

  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屢次侵犯中國國門,在困境中,福建船政突起,1866年12月,嚴復以一篇《大孝終生慕父母論》至情之文考取為馬尾船政第一名。之后,與首批一百零五名“求是堂藝局”藝童,窺西學“精微之奧”,苦學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畢業后,隨“建威”“揚武”號沿海巡航,成為我國最早的航海人才。1877年3月31日,嚴復與船政學堂第一批出洋留學的二十八名學子搭上馬尾“濟安”號輪船啟程,開啟了中國探索自強之路的歷程。

  三

  青年嚴復總是倍感珍惜留學中每一次的經歷,除了學習海軍專業知識外,他特別留意考察西方社會制度,大量研讀社會科學等典章文物。他深得駐英公使郭嵩燾的賞識,在格林尼茨海軍學院學習一個學期,於1879年7月以“考課屢列優等”的成績畢業,奉電召回國,任馬尾船政學堂教習。一年后被舉薦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至1900年,歷任駕駛學堂總教習、會辦、北洋水師學堂總辦,二十年的光陰,培養了數百名海軍棟梁之材。他還參與創辦復旦公學,1912年3月接任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為首任校長,力挽因經費困難而停辦的狂瀾。

  國難當頭,山河破碎。1884年的中法甲申海戰,馬江上血雨橫飛﹔十年后,中日甲午戰爭,更是海天同哭。嚴復心之慘痛,每每“中夜起而痛哭”,哭家園,哭民族,哭同胞,哭戰爭中犧牲的同窗好友,還有那麼多英年聰慧的學生。飽讀西學,立志尋求國家出路的嚴復,深深地明白中國革新方亟,他徹底清醒過來,旗幟鮮明地投入救亡圖存。自1895年起,嚴復接連發表《論世變之亟》《救亡決論》等政論文,倡導“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全面闡述救國理論,其超人的見識,熾烈的愛國之情,如巨石激起軒然大波。

  1896年的夏天,嚴復懷著孤憤的心情,著手開始翻譯英國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未數月而脫稿”,不足九萬字的譯文破紙而出,取名《天演論》,經吳汝綸作序。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以石破天驚、振聾發聵之勢,開啟了一扇真理之門,引發熊熊烈火,映紅漫漫長空。之后,他自覺擔當時勢所賦予的重任,經過多年耕耘,翻譯出大量的西方學術著作,其中《原富》《群學肄言》等譯文和按語合計約一百七十多萬字,與《天演論》一起,由商務印書館於1931年合訂出版,對中國近代思想和文化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梁啟超、胡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均受過嚴譯名著的熏陶。

  四

  1910年,嚴復被賜文科進士,以“碩學通儒”身份征為資政院議員。消息傳來,遠在南方故鄉陽岐的鄉親們無不歡欣鼓舞,特別是嚴氏宗族中,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未中舉進士,當欽賜進士牌匾到達陽岐時,嚴氏宗祠裡舉行了隆重的挂匾儀式。但嚴復對功名早已“泊然無所動”,國家內憂外患,他清醒地看到“中國人民的氣質和環境將需要至少三十年的變異和同化,才能使他們適合於建立共和國”。直到1918年12月9日,飽受病痛與精神折磨的嚴復,才乘船抵達離別了幾十年的故土,為三兒籌備婚禮,再次入住大夫第老屋。陽岐清冽的水,熾濃的鄉情,撫慰著他南北奔徙漂泊的心。1919年1月11日正逢嚴復生日,在陽岐三兒典當的玉屏山庄婚房前搭了個戲台,演戲三天,他清瘦的身軀一直立在門前,一一向前來道喜的鄉親拱手作揖。他還花巨力,帶頭捐資並四處募捐修建家鄉“尚書祖廟”,紀念民族英雄陳文龍,並親自題寫牌匾與對聯,“更何兮蒼鶻參軍粉墨千場皆假面,莫但看烏紗牙笏衣冠一代幾完人”﹔“入我門來總須納手捫心細檢生平墨籍,莫言神遠任汝窮奸極巧難瞞頭上青天”。字字句句表達了他坦蕩真誠、追求真理的一生。

  1921年10月27日,帶著滿腔對家國的憂深慮遠,嚴復終老於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的另一處故居,從此在故鄉陽岐的鰲頭山長眠。“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勢如爭長相雄……夏與畏日爭,冬與嚴霜爭,四時之內,飄風怒飛,或西發西洋,或東起北海,旁午交扇,無時而息……”先生雖逝,然其留下的《天演論》等,“文章光氣長垂虹”!

  盤桓了半日,午后的陽光正斜打在大夫第的門前,使這座經年的古厝隱隱閃爍出一種庄重智慧的光影。此刻,想起了嚴復的詩句,“震旦方沉陸,何年得解懸?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黃泉”,我不禁默對遠方的天際,遙對先生深深一鞠躬,我想對先生說,中華民族站起來了!歷史已經掀開了新的一頁。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19日 24 版)
(責編:馮人綦、崔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回放: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
  2. 兼容並蓄 深度融合 鴻蒙讓萬物互聯時代…
  3.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4. 樓陽生當選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王凱當…
  5. 湖南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