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北京頌”,帶觀眾神游古都

89歲高齡的作曲家杜鳴心上台向觀眾致意。 王小京攝
創作新的交響樂作品,難﹔新交響樂作品首演就能獲得滿堂彩,更難!可在前晚的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裡,作曲家杜鳴心、趙季平創作的新作品剛一迎來世界首演,就贏得了在場觀眾經久不息的叫好聲。這些原創作品展現的,正是純正濃郁的中國風味和中國力量。
這是“交響中國風”國家大劇院新作品音樂會,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堅持藝術原創,夯實中國力量的新作品音樂會。在當今的世界樂壇中,“中國聲音”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音樂力量。自2015年來,國家大劇院每年都會在新創作的藝術作品中甄選集萃,以音樂會的形式向觀眾呈現大劇院對音樂創作的新探索與新成果。
當晚的音樂會既有器樂交響新作,也有《金沙江畔》《蘭花花》等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選段﹔既有“青年作曲家計劃”的作品展示,也有杜鳴心、趙季平等著名作曲家的重磅新作。指揮家張藝執棒大劇院管弦樂團和合唱團,攜手鋼琴家袁芳,小提琴家寧峰以及扣京、李欣桐、阿木古楞等八位青年歌唱家,為觀眾奏出中國味道。
不少觀眾是沖著著名作曲家杜鳴心的新作《北京頌》而來。曾創作出芭蕾舞劇《魚美人》《紅色娘子軍》的他,今年已是89歲高齡,但他仍筆耕不輟,在這場音樂會中捧出一首《北京頌》獻給首都的觀眾。跟著靈動的長笛聲和綿密的弦樂,《北京頌》像是一封北京發給在座觀眾的邀請函,帶領觀眾走在鳥語花香的老北京胡同裡,感受春來京城時河邊柳枝的輕搖。而當《夜深沉》的音符閃現,一些上了歲數的觀眾還情不自禁地打起了拍子,激動的眼神仿佛在說:就是這個味兒。
讓觀眾更加驚喜的是,一曲終了,年近九旬的杜鳴心從觀眾席中站了起來。一襲深色西裝,戴著秀氣的窄邊眼鏡,他步履穩健地走上舞台。杜老介紹,他創作這首作品,前后用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89歲的他竟全憑手寫完成。“《北京頌》應該有一些北京民俗的東西,於是我就加入了老北京民俗化的兒歌和京劇的片段,大家聽起來會感到很親切。”杜鳴心說。
隨后登場的趙季平新作《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幾乎“引爆”全場。當小提琴家寧峰的琴弓搭上琴弦,一股帶著濃厚“趙氏”風味的主題段落流淌而出,不禁讓人想到曾為《水滸傳》《霸王別姬》等經典影視作品創作主題曲的趙季平所帶有的獨特印記。雖然這是趙季平第一次創作小提琴協奏曲,但其中濃厚的中國音樂元素,讓現場觀眾感到似曾相識——這恰恰是中國風格音樂的魅力。
“這首曲子真正動筆是在去年年底,但我醞釀了十多年的時間。”聽到自己創作的協奏曲首演,趙季平激動落淚,他對寧峰的演繹也盛贊不已。“七月份我把譜子給了寧峰,他把全部的要求都標注得非常清楚,這種嚴謹的作風令我很驚訝。”趙季平說,“一個優秀的演奏家,而且是世界舞台上最好的小提琴獨奏家之一,對待中國作品能有如此嚴謹的態度,難能可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