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響幸福的鼓聲

金小林

2017年11月25日05: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九月的一天,我踏上一片從未到訪的美麗土地——墨江縣一個叫克曼村的哈尼族村寨,去尋訪哈尼族牛皮大鼓。

  此前我想,這牛皮大鼓,應比影視劇裡擺在衙門口的大鼓更闊大,比戰鼓更雄偉。然而,甫一見到擺放在院子中央的牛皮鼓,我愣是沒反應過來:一段米把長、殿柱粗的樹干,兩頭蒙著散綴著毛發的牛皮!

  這就是哈尼族的牛皮大鼓?

  我見過江南大鼓,鼓身由木板軋箍而成,鼓面牛皮則經過精致處理,最后的成品圓肚闊面,從頭到尾被漆得光鮮明亮,潔淨得可以放入衣櫃。

  而這哈尼族的牛皮大鼓,鼓身由大樹掏空渾然天成,樹殼似乎也僅是粗狂地削了幾刀,鼓面更由原牛皮直接蒙制,隻在鼓點頻繁處毛發稀疏脫落而現了皮色,渾身上下透露著一股原始的野性。

  鼓,被哈尼族人認為是能夠通神、具有靈性的樂器。

  相傳幾百年前,哈尼族的克曼寨子裡有兩個年青男女,男的叫洛奇洛耶,女的叫扎斯扎依。洛奇洛耶喜歡扎斯扎依,他用草根和樹葉做樂器吹調子追求扎斯扎依,扎斯扎依說不好聽。他又用黃栗樹做二弦彈唱情歌,扎斯扎依還是不喜歡。於是洛奇洛耶到山裡砍來大椿樹,做了一個牛皮大鼓敲給扎斯扎依聽,扎斯扎依笑了。

  克曼村的牛皮大鼓開始敲響了。盛裝的鼓手們,揮舞著雙手中的鼓槌,有節奏地時而擂動鼓面,時而擊打鼓身。而伴隨著擊鼓時大幅度舞動的身形,鼓手們嘴裡頻頻呼喝。

  “咚咚咚,嘿嘿嘿,呦呦呦……”鼓聲飛揚,喝唱聲聲。偌大的院子,轉瞬間盛滿了從牛皮大鼓裡噴涌而出的聲音,淹沒人群后又歡快地向矮牆外四溢,飛濺雲霄。

  哈尼族的牛皮大鼓,向我們展示著粗獷豪邁的激情。

  哈尼族的長者告訴我,碧約人的牛皮大鼓在長期的傳承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哈尼大鼓十二月頌》,用鼓聲表達四季更替中農業生產勞動的喜悅和物候的變化。“第一鼓是‘頌豬月’,對應的是農歷十月。咚咚的鼓聲講述的是田地裡的農作物已基本收完,雨水減少,氣溫下降,花草枯萎,樹木落葉,要過‘十月年’了……”哈尼族先人使用的是自己的哈尼十月歷,農歷十月是哈尼族的歲首。咚咚的鼓聲從農歷十月敲起,一一講述到來年九月,每個月都有特定的鼓點和對應的舞蹈動作來展現物候的變化、該做的農事及該進行的節日祭祀等,鼓聲悠揚,舞姿豪邁。

  在喧鬧的院子裡,我注意到了一大一小兩位“特殊的鼓手”——小鼓手幾乎是大鼓手的“縮小版”。詢問后得知,她們果然是母女倆,媽媽李專英還是克曼村五位牛皮大鼓傳承人當中唯一的“八〇后”。

  哈尼族的男女老少都是踩著鼓點長大的。然而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牛皮大鼓被束之高閣,任歲月恣意侵蝕。直到2001年,克曼村的哈尼族群眾豐衣足食,物質生活越來越富饒,流淌在哈尼族人血液裡的鼓韻,隨之也被喚醒,人們又懷念起牛皮大鼓。

  制新鼓,拉隊伍,兩年后,已經停歇了四十余年的咚咚鼓聲再次在村寨裡敲響。遺憾的是,對應牛皮大鼓十二種鼓點的舞蹈動作,已經部分失傳,這也敲響了民族文化傳承的警鐘。

  牛皮大鼓再度恢復后,克曼村非常重視對這一哈尼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遂組織村民向族裡的老人學習。李專英就是這時從鄰村嫁過來的,而她婆婆剛好是村裡為數不多的能敲能舞的哈尼族長者。

  近水樓台先得月。幾年前克曼村的牛皮大鼓成功申報普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李專英也盡得婆婆的真傳,成為村裡最年輕的縣級牛皮大鼓文化傳承人。

  “她很小的時候看著我們打鼓、跳舞,就非常感興趣。”李專英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杰出的哈尼族鼓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她和村裡的小伙伴已正式開始有組織地學習牛皮大鼓和舞蹈了。

  如今,這一群十多歲的孩子已然嫻熟地掌握了《哈尼大鼓十二月頌》整套的打法。“六一”兒童節時,她和院子裡的那一群小精靈還去了鎮上表演。

  面對著我的詢問,小女孩回答問題時失去了打牛皮大鼓的那份從容,一雙烏溜溜的眼睛不停地張望,顯然是第一次面對這樣庄重的對話。

  “學打鼓要佔去你很多玩的時間,為什麼還要去學呀?”在我印象中,像她這樣年齡的孩子,永遠都是嫌玩不夠的。

  “我喜歡打鼓!”她的回答像一顆鋼珠掉在地上那樣,簡潔有力。

  而這一句簡單的“我喜歡”,也不禁讓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所不同的是,那時候我喜歡的是撞銅鑼。

  浙江老家過年時有撞銅鑼的習俗。銅鑼由一面一米余高的落地鼓和兩大一小的三片銅質鑼組成。每年臘月二十五到次年的元宵,古黑的銅鑼架就會在族人聚居的一座古老而寬大的四合院子裡支起來。那聲聲迭起的鑼鼓聲,敲出了節日的氣氛,也敲去了我們許多清冷的時光。因此,那時的我特別喜歡撞銅鑼,能把祖上傳下來的幾種旋律敲得滾瓜爛熟。

  進入新世紀后,四合院裡的人家陸續搬進了各自的新居。過年時,我下一輩的孩子們再也不需用銅鑼來充實他們的童年了。於是那銅鑼隻得作了祖傳的古物被寂寞地收起,算來已有十多年未露面了。

  我的兒子和眼前這位小女孩是同齡人,他出生后就沒見過老家的銅鑼,更不用說學習那祖傳銅鑼的敲法了……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文化傳承需要從下一代開始培養。“現在村寨裡的孩子都會敲,他們都很喜歡。”克曼村的牛皮大鼓已經在新世紀裡重煥生機。如今哈尼族人敲起的是文化自信的牛皮大鼓,是農旅融合的牛皮大鼓,是奔向小康的牛皮大鼓!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5日 12 版)
(責編:王政淇)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小小螺螄粉做成“三個百億”大產業(人民…
  2. 人民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深層邏輯(慶祝…
  3.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4. 辦好思政課 習近平這樣劃重點
  5. 陳金虎任常州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