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應從兩個關鍵詞入手:一為楚風,一為湘學。楚風即楚之風俗,具體地說即南楚之風俗,這是湖湘文化誕生的基礎。南楚風俗是由南楚也就是湖湘的地與人形成的。
這塊土地,有幾個主要特點:一、位於亞熱帶,氣候溫暖,雨水豐沛,宜於植物生長。二、它的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面是洞庭湖,境內有湘、資、沅、澧四條大河,四條河最后都匯集於洞庭湖。三、境內多丘陵,少平地,大部分土地不肥沃,南部多紫色頁岩,土質更為瘠薄。對於整個湖南的地理狀況,歷來有“八分山水二分田”之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湖湘這方水土養育的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對此,古代史冊常用這樣的字眼來予以描摹:尚武、好斗、喜用劍、輕死、剽輕、易於激發等等。用今天的語言來表述,即崇尚勇武、喜歡打斗、愛好兵器,對死看得輕、剽悍敏捷、容易被激怒等。對湖湘這種民風形象的最早記載,應屬偉大詩人屈原。當我們讀屈原的《離騷》《國殤》《卜居》《漁父》等辭賦時,感受到的正是這種氛圍。
對湖湘文化的打造起著重大作用的還有湘學。湘學是對湖湘學問、湖湘學派的簡稱。“湖湘學派”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初期,是當時學術界對以胡安國、胡宏父子為代表的學術群體的稱呼。
在一段很長的歷史時期,湖南沒有本土的大學問家,湖南精英層面沐浴的是“流寓學問”的光輝,屈原、賈誼、杜甫、劉禹錫、王昌齡、柳宗元等人,便是流寓者的杰出代表。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屈原、賈誼。青年毛澤東在送新民學會會員羅章龍赴日本留學的長詩中,就把羅章龍比作屈原、賈誼式的人物:“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可見屈賈在湖湘的地位。至今仍有人認為,屈賈乃湖湘精英文化的源頭。湖南人對屈賈有著一種特別親切的敬重感,汨羅江邊的屈子祠與長沙城裡的賈太傅祠,千百年來香火不絕。屈賈對湖湘精英階層來說,首先是人格方面的影響。屈原追求高尚的理想,不與污濁同流合污﹔賈誼對朝廷忠心耿耿,梁王墜馬殞命,身為師傅的他為之憂傷致死。這裡體現的都是人格上的美好。屈原自投汨羅江的壯舉,更為湖湘士人血性的培育樹立了高山仰止的榜樣。其次是他們借文字為湖湘士人的精神開拓了一片高遠的境界。《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嘆,《過秦論》中對秦王朝“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批判,在一代代湖湘士人的心裡敲起警鐘:做官行政,當以民為本,以德為化。此外,屈賈的文風,特別是屈原辭賦中所表現出的波譎雲詭、氣象萬千的想象力和建立在楚地民歌基礎上的橫絕一時的創造性,更成為湖湘士人激情蕩漾、勇於創新精神的源頭。
可惜的是,湖湘畢竟地處偏僻,萬水千山阻隔了中原文化的流暢進入。屈賈之后的杜甫、劉禹錫、王昌齡、柳宗元、辛棄疾等人,或在湖湘滯留時間短暫,或在當時當地影響力略遜一籌。湖湘的學術星空,一直晨星寥落,亮度不足。直到晚唐,湖湘仍被北人視為蠻夷之地。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漢民族主流文化,直到那時還談不上對湖湘大地這個“蠻荒之國”有深度影響,湖南尚未產生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研究群體和具備自我特色的學術流派。
湖南本土的學術活動,應該說是從周敦頤開始。北宋道州人周敦頤,早年受教於家鄉,成年后離開湖南進入仕途。他在《易傳》《中庸》及道家思想基礎上,提出以“太極”為中心的世界創成說,還提出性、理、命等哲學概念,創立濂溪學派,擁有程顥、程頤等一大群優秀弟子。周敦頤不僅因此成為影響深遠的理學鼻祖,也成為湖南學術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周敦頤的再傳弟子楊時將他的學問帶回湖南,楊時的弟子胡宏及再傳弟子張栻對湖湘學術的奠定發揮過關鍵作用。從那以后,湖湘學術逐漸走向繁榮。相應地,“湖湘學派”也逐漸成為對三湘四水學術群體的通稱。他們所講授的學問,也通常被稱為湖湘之學。
湖湘學術在宋之后的繁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長沙有一所千年來弦歌不絕的岳麓書院。成立於北宋開寶年間的這所書院,因教學效果顯著,加之真宗皇帝召見山長周式,親題匾額並頒賜經書,而有幸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從那以后,不論時局如何動亂、戰爭如何殘酷,這所位於岳麓山下的高等學府,一直鮮有中斷它神聖的教育事業。它聘請國內一流學者來此授課講學,廣開山門接納五湖四海的聰穎才俊來此讀書。千余年來,岳麓書院擔負起湖南學術薪火傳承的重大歷史使命。
湖湘之學即湘學有哪些特色呢?湘學的特色集中寄寓在懸挂於岳麓書院內的三塊名匾中。
一為乾隆皇帝所題的“道南正脈”匾。“道南正脈”四個字,說的是地處南方的岳麓書院,所傳授的學問是理學正宗。這四個字,既是乾隆皇帝對湘學的高度評價,也指出了湘學的屬性,即湘學乃官方所推崇的主流意識形態中的學問。
二是康熙皇帝所題的“學達性天”匾。《論語》說:“下學而上達”,意謂通過求學而領悟高深的道理。這個高深的道理就是理學所研究的理、氣、性、命等等,岳麓書院的最高追求就在這裡,故而書院特別重視學子在道德、情操、品性等方面的修煉。
三為賓步程所題的“實事求是”匾。這方匾額雖題寫較晚,題匾者的聲望地位也不及兩位皇帝,但它卻是對岳麓書院千年來辦學宗旨的最好概括。什麼是岳麓書院的辦學宗旨?張栻在《岳麓書院記》中說:“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培養人才,通過傳承道統來治理民眾。這就是岳麓書院的辦學宗旨。“實事求是”說的就是這種服務於現實的精神和作為。它既是書院的學風,更是書院的價值導向,即崇尚務實,注重實踐。在這種導向下,湖湘士子普遍把人生價值定位在安邦治國、匡濟時艱上。
就這樣,在漫長的歷史文明進程中,楚風與湘學共同打造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大致說來,湘學是其內核,而楚風則是滋養發育這種文化的肥沃土壤。
(作者系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此文為作者寫給湖南人文叢刊《湘水》的寄語,刊發時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