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虎嘯龍吟》將播 “跪”著的司馬懿站起來了

2017年12月07日09:16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跪”著的司馬懿,站起來了

  《虎嘯龍吟》中,吳秀波飾演老年司馬懿。

  本報記者 徐顥哲

  今年6月,《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簡稱《軍師聯盟》)憑借全新視角的三國故事和電影級的制作水准,掀起一股追劇熱潮,贏得了收視和口碑雙豐收。截至收官,該劇在優酷播放量超60億次,豆瓣評分達到8.1分。今晚,該劇的下部《虎嘯龍吟》將在優酷上線,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將與王洛勇演繹的諸葛亮展開正面交鋒。

  《軍師聯盟》展現的是司馬懿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名臣跌宕起伏的傳奇前半生,而《虎嘯龍吟》則以司馬懿的后半生為線,展現群雄割據、波瀾壯闊的后三國時代。用該劇導演張永新的話說,上部是司馬懿“跪著”的一個狀態,下部他“站起來了”。

  新鮮

  新劇開播儀式辦成交響音樂會

  在音樂廳辦電視劇開播發布會?您沒聽錯。本周一,《虎嘯龍吟》開播發布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交響樂團現場演奏了《軍師聯盟》和《虎嘯龍吟》中的經典配樂﹔小女孩清唱劇中的洛陽民歌《十五從軍征》﹔郭嘉的扮演者曹磊朗誦《短歌行》,時而沉吟時而怒吼,他與曹操之間的相惜之情再度躍然眼前﹔王洛勇則深情朗誦《出師表》,將一代謀臣的赤子忠心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樣的形式,賦予了《虎嘯龍吟》磅礡的史詩氣質,也與該劇的戲劇監制、主演吳秀波的經歷相呼應。演出結束后,登上舞台的吳秀波明顯動了感情。他回憶,30年前自己剛剛踏入社會謀生,在北京音樂廳聽了第一場音樂會,當時因為已經連續20多個小時沒睡覺,在《今夜無人入眠》響起時睡著了,“我覺得30年前坐在椅子上的我,和30年后站在這裡參加開播儀式的我,依舊是同一個人。”

  《軍師聯盟》和《虎嘯龍吟》加起來有86集的體量,花費333天進行前期拍攝和近10個月后期制作。從劇本籌備到拍攝,再到后期制作,吳秀波親自把控各個環節。作為主演,他的戲有1000多場。“得以讓所有劇集與觀眾見面,聽起來仿佛很苦,但這是我一生中到現在為止度過的最快樂、最開心的日子。”在他看來,這部劇借助了歷史,也借助了歷史上很多有名的人,“要講的就是人性,我們要講清楚人性裡面的愛和美,同時也要講清人性的欲望和自私這些惡的東西。”

  看點

  44集體量交代司馬懿之“站”

  在《虎嘯龍吟》中,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有一幕特別有代表性的表演。他一襲紅衣,持刀而立,目露凶光,大喝道:“我做了一輩子別人的手中刀,這一次,我是執刀人!”導演張永新說,《虎嘯龍吟》用44集的體量,講述了司馬懿從“跪著”到“站起來”的過程。

  歷史上的司馬懿活了70多歲,他一生經歷了曹家四代帝王:曹操、曹丕、曹叡、曹芳。《軍師聯盟》講的是司馬懿與曹操、曹丕的故事,《虎嘯龍吟》則講述他進入權力中樞后,與曹叡、曹芳產生的交集。熟悉三國史的張永新直言,從史料看,司馬懿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忍,能忍必然能搏,這個“搏”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高平陵事件。張永新說:“它的緣起是什麼?為什麼讓司馬懿一步一步走到了高平陵事件?高平陵事件對司馬懿價值何在?我們都會在劇中做合適的表達。”

  從劇中不同的角色,能看到司馬懿“站起來”的不同側面。劇中曹叡的扮演者劉歡有自己的理解:“曹叡可能也不清楚司馬懿什麼時候會站起來,可能在他感覺有萌芽的時候,就會用一系列權謀去打壓他,但是曹叡應該很清楚司馬懿在輔政過程中兩個人應有的關系,在殺他與不殺之間猶豫。”相比於《軍師聯盟》中司馬懿家族內部的輕鬆,《虎嘯龍吟》顯得沉重許多,張永新解釋:“司馬懿進入權力中樞,家庭部分就需要往后退一退,但柏靈筠、張春華等女性角色還保留了一定戲份。”

  “站起來”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這樣的思考貫穿《虎嘯龍吟》始終。預告片中有一段司馬懿與諸葛亮的棋局對話,各個階段的司馬懿穿插呈現,他喊出“依依東望,望的,是畢其一生的抱負﹔望的,是畢其一生的榮耀﹔是畢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此時司馬懿的欲望、野心和對實現心中抱負的渴望無限膨脹。而當垂暮之年的司馬懿說出“依依東望,望的就是畢其一生,是時間,是人心”,最后的大徹大悟讓人看到人性的回歸。

  爭議

  司馬懿從“洗白”到“黑化”?

  以往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司馬懿形象非常負面。《軍師聯盟》播出時,曾引發為司馬懿“洗白”的爭議,而《虎嘯龍吟》開播前,又出現了司馬懿被“黑化”的說法。對此,張永新認為,拍這部戲不仰視也不俯視,而是平視司馬懿,“觀眾將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司馬懿從歷史中緩緩走出來。若將《軍師聯盟》和《虎嘯龍吟》連在一起看,這種觀點就不存在了,用一句話形容整部劇,就是講了1800年前在三國時代有一個叫司馬懿的人打了一輩子五禽戲。”

  張永新曾用“草蛇灰線,伏筆千裡”來形容自己的這部作品。的確,從《軍師聯盟》到《虎嘯龍吟》,司馬懿性格上的改變不可謂不大,但一些伏筆卻一直都在,給了觀眾思考的空間。劇中那隻叫“心猿意馬”的烏龜,伴隨了司馬懿從青年一直到老年,更是出現在《虎嘯龍吟》的開播發布會上。“劇中的這隻烏龜是一個隱喻,而不是物理意義上的一個道具,希望它能夠成為司馬懿這個人的鏡像,通過它折射出他心理的變化。”張永新說。

  事實上,憑《虎嘯龍吟》劇名就可窺見這部劇的重點:“塚虎”司馬懿和“臥龍”諸葛亮,兩大曠世奇才惺惺相惜,卻又因出於亂世而不能共容。對於兩人的復雜關系,張永新說,他們倆是敵人、朋友、師生,“劇中不存在所謂的對於誰用褒、對於誰用貶,而是盡可能做到用一種平視的角度,呈現符合戲劇情境的一種真實對立。”其實,史書中並沒有司馬懿和諸葛亮見面的記載,但兩人有書信來往,信中提到了一位他們共同的朋友。劇中也特別設置了一場司馬懿和諸葛亮在鬆下對話的戲,來體現兩人通信這一交集。

(責編:吳亞雄、蔣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