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半個世紀過去了 為什麼我們還會被《鄉愁》打動

2017年12月16日10:01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半個世紀過去了 為什麼我們還會被《鄉愁》打動

  余光中是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系榮譽退休教授,今年並沒有在校開課,他曾任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座教授、中山大學文學院長、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美國西密執安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圖為2015年11月8日,余光中在開館儀式上致辭,當日,余光中文學館在福建永春舉行開館儀式。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90歲的台灣詩人余光中昨因病離世

  引發朋友圈刷屏——半個世紀過去

  為什麼我們

  還會被《鄉愁》打動

  本報記者 陳淡寧

  昨天下午1點,90歲的台灣詩人余光中連同那首著名的詩《鄉愁》,忽然在朋友圈刷屏,但點開后,大家看到的都不是好消息:這位老人因腦中風,於上午10點在高雄當地醫院過世。

  余光中的去世是突然的。今年10月23日,台灣中山大學還為他慶祝過九十大壽,當天,余光中談興極佳,大家擔心他勞累,想搬張椅子給他坐,他還搖手表示不用,站著說完全場。

  誰也沒想到,這竟是余光中最后一次公開露面。

  網上,“鄉愁,終於不再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您與母親相聚了”、“您雖然去了那頭,但您的詩永遠的留在了這頭”……網友的留言、評論,不約而同地都緊緊圍繞著他最著名的代表作《鄉愁》。

  寫於1972年的這篇詩作,在穿越了近半個世紀的時光之后,為何依然緊握人心?

  《鄉愁》為何打動人心

  就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52年他從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7年后獲得了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之后,他在台灣多所大學任教,1974年至1985年期間,還到香港中文大學的中文系教書,之后又回到台灣,在大學的講台上繼續授課。

  但更多人了解他,是因為他的作品,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而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鄉愁》。

  在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余光中:逍遙游》中,余光中曾提到,寫這首詩,隻花了20分鐘,但撰寫的力量卻在心裡積蓄很久,甚至可以說貫穿一生。

  這部紀錄片曾於今年4月,在首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上展映過。昨天,導演陳懷恩告訴記者,紀錄片拍攝於2010年7月,當時團隊隨余光中先生到江蘇參加一個講座,他在現場不疾不徐地朗誦了《鄉愁》(如果你想聽這段先生的朗誦,請上浙江24小時APP的【全文藝】欄目提取)。

  “他的朗誦中有一種釋懷感,他回到那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故鄉,在故鄉朗誦這首詩,帶著一種完成感,而這種完成感讓他感到愉悅。”陳懷恩說。

  而《鄉愁》之所以引發那麼多共鳴,在浙江大學教授江弱水看來,根本原因之一是“鄉愁本身就是人類最古老且最深厚的感情”。

  江弱水與余光中交往30余年,在上世紀90年代就編選了五卷本的《余光中選集》。

  “他用最精煉的方式,最淺白的語言,把母親的形象與故鄉聯系在一起。就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最簡單的往往也是最直擊人心的。”江弱水說,《鄉愁》裡,沒有一個字是多余的。

  正是這樣的詩,才成為真正的時代之作。因為沒有什麼能比它,更好地表達出那一代人的感情。

  這首詩既有時間的流逝,“小時候,長大后,現在”,又有國家的梳理,“我”越走越遠,而那個“故鄉”越來越大,從母親,到家鄉,再到大陸。

  江弱水認為,盡管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不同的鄉愁,也許有年輕人無法體會《鄉愁》裡“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那種情境,但在工業化時代,鄉村的改變使得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

  他用詩與散文

  深度挖掘中文的美感與潛力

  “當然,余光中先生的成就遠遠不止於此,”江弱水說,“他用詩與散文,不斷地對中文的美感與潛力做著深度的挖掘。就像他自己說的‘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

  余光中是一個對漢語有貢獻的人。

  這一點,也是文學圈內很多人的共識。昨天,著名詩人楊煉發了一條朋友圈:余光中先生的詩,曰唯美:傳承古典中文詩的音樂性形式﹔曰抒情:保持漢語詩傳統的自然感性﹔曰貫通:暗合十九世紀以來英詩傳統……他的詩歌形式意識,將如血脈注入中文新詩遠未完成的“艱難的成熟”,在將來詩人們更深刻、更精彩的杰作中發出回聲。

  而作品有這樣的氣象,和余光中一向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有關,他曾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今年4月,陳懷恩在台灣還和余光中一起工作過一段。“盡管先生年事已高,對於生活的一些細節已經記不太清楚,然而隻要一提到詩歌,提到文學,他的思路就會變得非常清晰,甚至變得不像是一位老人。”

  當時,余光中勉勵年輕人:“要了解幾樣東西,第一就是中國的大傳統,詩經裡來的大傳統﹔第二是小傳統,‘五四’以來的小傳統﹔如果有第三條的話,就是對外國文化的了解。”

  2017年10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剛剛出版了余光中的詩集《風箏怨》,這應該是詩人生前在大陸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幾乎涵括了全部詩歌的精華,他親自過目改定,並為之命名、作序。

  新聞+

  余光中的夫人范我存出生在杭州,並在杭州生活多年,因此余光中可算是個“杭州女婿”。他生前也多次往來杭州,留下幾首和杭州有關的詩歌。

(責編:艾雯、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