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在而物非”的古街(山河代碼·西寧篇)

本報記者  姜  峰

2017年12月31日04: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街名,藏著一座城市的記憶,也保留著城市的溫度。

  西寧,這座明清時期就已存在的城市,雖然老城區的風貌早已煥然一新,但很多古街名沿用至今。當地還在街頭巷尾矗立起了一道道街牌,將古街名的來歷及其變遷歷史詳書其上,令人回味悠長。

  對這座城市的老人來說,這些街牌也許指引著家的方向﹔對年輕的新市民來說,這種尋訪或許能夠填補一段城市記憶。

  

  西寧城修筑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城址位於湟水河南岸的台地之上,清沿襲其規制。

  筆者一路走訪,大抵可還原出西寧明清故城城址的全貌:故城北城牆沿今七一路路南修筑,西城牆以今長江路為界﹔南城牆沿今南關街至夏都大街一段,東城牆以今花園南北街為界,面積不大,呈南高北低之勢,皆屬今西寧市城中區。

  故城城牆已不存,現僅存東北隅西寧明清故城遺址一小部,屬青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城北門拱辰門屬復建﹔東西南北大街將故城劃分為並不規則的四個區域,大小街巷穿插其中,城市規劃並不嚴整,然而官署軍營、商業民居、文化宗教場所一應俱全。

  隨著城市變遷,許多有來歷的老街“名猶在而物已非”。

  水井巷。

  水井巷原名“水眼洞街”。街口矗立的街牌上記述,早年南山寺根水渠的一條支流,通過西寧明清故城城牆南端下的一個洞眼流入城內,供城內居民清掃及城內菜園灌溉使用﹔上世紀30年代,人們在此購地蓋房、興建作坊,逐漸形成街道,得名“水眼洞街”。新中國成立后,西門城樓及城牆被拆毀,街面拓寬拉直,面貌一新,遂更名“水井巷”。如今,城牆、洞眼、水渠皆不存,水井巷的街名卻保留至今。

  西寧明清故城建於台地之上,整體高於四周,特別在七一路,能夠明顯看出城內樓房基座幾與城外樓房的樓頂持平,城高牆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城內居民如何取水就必然成為問題。這一點就可看出古人之智慧,他們借助故城南高北低的地勢,從南山腳下南川河流域自然引水進城,解決了居民日常用水的難題,也就有了水井巷的產生。

  先民濱水而居,城市因水而興,西寧水井巷因“水”而得名,也逐漸成為城市的商貿人流聚集之所。

  水井巷,毗鄰西寧市西大街商圈,附近商場林立、商貿繁華,其巷本身亦為一商貿旅游步行街,特色小吃和商品應有盡有,且物美價廉﹔出西大街,則為西寧市城市中心廣場﹔水井巷西為南川河,如今河道治理良好,水面旁修建了休閑步道,沿岸楊柳依依、夜幕降臨更是流光溢彩。

  莫家街。

  莫家街是西寧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街口矗立的街牌上記載,元末,安徽人莫得投奔朱元璋,因軍功被封為西寧衛世襲指揮僉事,曾負責參與修筑西寧城,家族亦顯赫一時,在城中建起私邸、宗祠,莫氏宗祠前的街道,漸漸便被人們稱作“莫家街”。

  關於莫家街的來歷,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傳說:明朝嘉靖年間,京都禮部莫懷古家藏稀世之寶“溫涼盞”一隻。傳說用“溫涼盞”盛酒,冬溫夏涼,酒味醇香。當時的權臣嚴嵩之子嚴世蕃得知,倚仗父勢,欲搶奪而不成,便串通其父,將莫懷古貶到西寧。莫家來到西寧后就在今莫家街建宅,還在今雷鳴寺街南面修建“莫家寺”,以為莫氏宗祠,寺修成后街隨寺名,故稱莫家街。

  斗轉星移,曾經的莫氏宅院和宗祠早已湮滅於歷史塵煙,而街名卻保留如初。

  莫家街,為青海特色小吃街,釀皮、炒涼粉、老酸奶、油炸糕、面片、抓面、手抓羊肉、牦牛肉干等應有盡有,現已成為與南京夫子廟、武漢戶部巷、上海城隍廟、西安回民街、北京大柵欄等並稱的地方特色小吃名街。

  此外,西寧還有因軍事設施而得名的古街:

  教場街,清代校場在今青海省政府所在地,佔地20多畝,有東西二門,門外的街道便被人們稱作“東、西校場街”,東校場街今已消亡,西校場街獨存,並保留“教場街”之名至今﹔

  飲馬街,明初這裡設有兵卒營房和能圈養800多匹戰馬的馬廄,兵卒打下水井,井旁設有石槽,作為軍馬飲水之用,這條濕漉漉的街道漸漸就被稱為“飲馬街”。

  因宗教場所而得名的古街:

  觀門街,得名於西寧故城東北隅的廣福觀,明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特准在西寧建真武廟,廟宇建成后,賜名“廣福觀”,在歷經數百年風雨后坍塌殆盡,僅留觀前這條“觀門街”之名﹔

  北斗宮街,清朝初年就有此街,因曾建有一所道觀“北斗宮”而得名。還有雷鳴寺街,因建有雷鳴寺得名,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六年,相傳當年寺院正殿落成時烏雲四合、電閃雷鳴而定名雷鳴寺。如今這道觀與佛寺皆不存,惟留街名於今人。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31日 06 版)
(責編:王仁宏、曹昆)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小小螺螄粉做成“三個百億”大產業(人民…
  2. 博物館說|記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畫面的…
  3. 人民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深層邏輯(慶祝…
  4. 辦好思政課 習近平這樣劃重點
  5.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