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筒井講述的蜀鹽傳奇

李詠瑾

2018年01月02日04: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四川盆地中部的大英縣,東經105度、北緯30度的古老丘陵上,矗立著最后三處瀕臨滅絕的卓筒井。這些始創於北宋慶歷年間的殘破井架,看似不顯眼,由此開創的鑽井技術卻比西方早800多年,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近代石油鑽探之父”“開機械鑽井的先河”。科技界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沒有卓筒井,就沒有海灣戰爭。”如果沒有卓筒井的偉大嘗試以及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運用,現代能源工業的發展必將大大滯后,由能源工業衍生的化工、交通、照明供熱等關乎民生的產業鏈或將隨之崩塌。在長篇歷史小說《蜀鹽說》傾力挖掘之前,這一段赫赫有名的歷史不為大多數民眾所知,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大英縣人,作者劉裕國對卓筒井有極為深厚的感性認知。由卓筒井帶動的蜀鹽大行於世的局面,直接緩解了蜀地去海遠、蜀道艱險而帶來的西南各地“鹽荒”,甚至於茶馬古道之外、烏江沿岸又興起了一條由四川至湖南的“鹽油古道”。在這樣的經濟文化生態中成長起來的作者,很早就認識到卓筒井對於歷史發展與經濟變遷的重大意義,為卓筒井“著書立說”,成為他心中縈繞不去的夢想。隨著時間流逝,卓筒井的前世今生在他的創作構思中越來越豐滿,《蜀鹽說》也終於瓜熟蒂落。

  歷經1000多年的發展變遷,卓筒井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鑽井、起下鑽、抽取、防井噴以及運輸工藝,至上世紀90年代初仍在維持小規模的穩定生產。整個過程凝練了這方百姓千年間的智慧和心血,是一個大膽試驗、不斷改造、更新換代的曲折過程,但放在小說敘事中,則過於漫長零散。作者將千年的變遷凝練到北宋慶歷年間不足10年的時間裡。代表官鹽身份的“田家鹽場”以及代表民間新興科技力量的“卓筒井鹽場”兩方對壘,暗喻從公元前255年發源的大口淺井與以卓筒井為代表的小口深井兩股生產力之間的博弈。

  男主人公“卓童”為遭遇礦難的鹽工之子,他子承父業后,帶領剩余鹽工逃離了死傷慘重的田家大口井鹽場,眼見當地鄉親深受缺鹽之苦,便利用當地盛產的楠竹資源,領頭偷打小口井。先“破”,方能更有力量地“立”。打井隊伍不但遭遇重重技術難關,還遇到以田家鹽場霸主田橫才、鹽務史徐長久、軍營都尉任錢萬為代表的反動勢力的阻撓和迫害。這也生動地反映出新興生產力的發展絕不可能一帆風順,而要沖破各種艱難險阻,千回百折,才能在實踐中檢驗出其正確性和極為強大的生命力。“卓童”音同“卓筒”,是卓筒井的精靈與化身。他身上的俠骨柔腸、睿智果敢等優秀品行,正與“卓筒井精神”中的“闖勁、鑽勁、韌勁﹔敢於拼搏,勇於創新﹔鍥而不舍,自強不息”不謀而合。

  文似看山不喜平。以歷史題材為依據的小說,常常會不自覺陷入“過分求真”而被史料素材牽著鼻子走的局面,《蜀鹽說》就很好地避免了這一點。開篇卓童父母遇難、押運鹽車遭遇鄉民搶劫、在鹽場做苦工時帶領鄉親逃離垮塌的井場,接連三個扣人心弦的情節,一下繃緊了讀者的神經,事件的矛盾、人物的對立第一時間躍然紙上。隨著情節的推動,各路人馬紛紛登場,不管是蘇軾、肖縣令、張鐵匠、木匠們代表的“正方”,還是鹽茶道布政使呂武、屢進讒言的御史充當的“反方”,都加劇了雙方反復拉鋸的精彩度,如同激流沖過兩岸崎嶇的礁石。天下缺鹽的嚴峻現實和日漸衰落的現有生產力,推動了新鹽政的出台。隨著蘇軾的視角切換,博弈由江湖之間轉移到朝堂之上。新鹽政的推出大快人心,卓筒井終於進入遍地開花的發展新時代,如同大江浩蕩,行文的精彩度不言而喻。

  除了跌宕起伏的情節,《蜀鹽說》一大扣人心弦之處,就是完整展示了卓筒井的工藝流程從無到有、更新換代、逐漸成熟的歷程——踏勘環境、由舂米得到啟發、打造鑽具、治理井塌、設法取鹵、研究運輸、優化晾晒……這些辛苦積累的經驗,朴素地論証了“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這一顛扑不破的真理。卓童以及他所帶領的鹽工隊伍,就是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真實的縮影。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2日 24 版)
(責編:袁勃)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小小螺螄粉做成“三個百億”大產業(人民…
  2. 博物館說|記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畫面的…
  3. 人民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深層邏輯(慶祝…
  4. 辦好思政課 習近平這樣劃重點
  5.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