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家寶藏》后,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再掀文化遺產熱——

以文物看文明 以文明揚自信(深聚焦)

本報記者 劉 陽

2018年01月18日04: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3000年前,周朝貴族何鑄造了一件青銅尊,他在尊底有限的范圍裡,用122字銘文最大限度地記載了父輩們和新王姬誦的功績。3000年后,當考古學家在122字銘文裡發現“宅茲中國”4個字的時候,無異於在方寸之間看到埋藏了千年的謎底——這是關於“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數以億計的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留下的與今天的我們對話的密鑰。沿著光陰的甬道走來,如果國寶會說話,它們會告訴我們怎樣的故事?又會透露先輩們留下的哪些智慧和秘密?

  繼《國家寶藏》后,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再度在電視熒屏上掀起了文化遺產熱。通過這些以文化遺產為主題的電視節目,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在歷史中生長的脈絡和痕跡,更能為我們今天的發展樹立起民族文化自信、找尋到通向未來的路徑。

  “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一部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

  在我國博物館現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鑲嵌綠鬆石獸骨上,完整地記錄了商王的一次田獵:壬午日,王在昭塞巡游,為了田獵而進入麥山之麓,捕獲了一隻野牛。這塊出現在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的甲骨,是我國至今已經發掘的15.4萬片甲骨碎片中的一片。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可見最早的成熟文字,有了甲骨文,中華文明就有了記錄與傳承的工具,經過演變傳承,祖先從個體到族群的所有情感、知識、思想、經驗,通過文字一代代流傳下來,中華文明得以塑造與傳承。如紀錄片中所說,“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1月1日開始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如果國寶會說話》,每集5分鐘,以中國歷史紀年來建構百集國寶的順序。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經過歷時5年的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全國登記的可移動文物數量是1.08億件,其中珍貴文物380多萬件。如此龐大的文物數量,僅有百集的紀錄片如何取舍?

  “全長100集的紀錄片,每集有一個主要文物,還配有其他輔助文物。5分鐘的體量,我們沒法展開,但力求選擇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對文明進程具有推進或改變作用的文物,在中華文明形成與傳揚中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以及能反映生產力水平、人民創造、時代精神、文化傳統的文物。因為‘文明進程’的定位,我們拍攝的文物自然會成為以物質文明史角度出發的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總導演徐歡說。

  2015年,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中央電視台聯合啟動了《如果國寶會說話》項目。《如果國寶會說話》總體分為4季,第一季為新石器時代到戰國時期﹔第二季從秦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第三季為唐五代宋遼金夏﹔第四季為元明清。目前,第一季拍攝和播出已經完成,其余3季的拍攝正在進行。為了讓更多觀眾看到“國寶”,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紛紛拿出了鎮館之寶。據了解,僅故宮博物院就選送了凌家灘玉器、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宋代孩兒枕等多件來自中華文明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文物。

  “如何讓豐富的文物資源活起來,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命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說,近年來,通過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大精品展覽的供給、推進互聯網與文物資源的跨界融合等工作,文物展示和傳播手段得到不斷創新,“而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無疑是文物普及方面的又一次全新探索。文物正越來越好地融入時代需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000年后再探“宅茲中國”

  當文物成為“網紅”

  拍攝何尊的分集導演孫戈霆投入了一年時間來探究如何更好地展現這件“國之重器”。深埋於地下3000年,何尊的外部已經被嚴重鏽蝕,底部的銘文也已經氧化黯淡,為了讓觀眾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細節,孫戈霆在攝制中採用了全新的3D掃描技術和全息傳存拓技術。首先,它將何尊從裡到外轉化成數據,按照1︰1的比例將其恢復為動畫形式,基本上復原了文物當年的原貌﹔接下來,他將鏡頭探入何尊內部拍下銘文,通過全息拓片將122個字清晰地呈現在觀眾眼前,這也是這種技術第一次運用於紀錄片拍攝。

  “觀眾在博物館裡看文物,基本上都是平視視角,或者是隔著玻璃罩往裡看。但在紀錄片裡,由於使用了新技術,觀眾可以360度無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個細節,也能更好地洞察這些細節背后隱藏的信息。”孫戈霆說。

  “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很難有人可以坐在電視機前靜下心來看較長的紀錄片。”顧玉才說,5分鐘一集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就像打開了一條細細的門縫,讓人們能通過活潑生動的電視語言,利用哪怕乘公交、坐地鐵的閑暇片刻來一窺文物的精彩,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偉大創造。

  二十幾位分集導演,大多數是“70后”“80后”,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証了《如果國寶會說話》的創新動力和對新技術的吸收、應用能力。與此同時,徐歡也表示,擔任該系列紀錄片學術顧問的學者都是年輕的“70后”,這也為觀眾認識文物、了解文物提供了更年輕的視角。

  活潑的表現形式,在甲骨文一集中也體現得尤其明顯。為了讓年輕觀眾更好地接受和喜愛甲骨文,“80后”分集導演寇慧文用動畫講故事來還原一些場景:早上丈夫起來,束發的發簪是他可以擔起家庭的証明,是為甲骨文中的“夫”﹔他出門打獵,為了走快些,雙手用力上下擺動,是為“走”﹔林子裡,出現了“鹿”﹔他趕緊拿起“弓”射了出去,收獲了獵物。節目播出后,寇慧文的甲骨文創意受到了觀眾喜愛,她說她有一個小心願,就是把她展示的國寶捧成“網紅”。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認為,《如果國寶會說話》充分體現了文物之重與短片之輕的有機結合。“5分鐘的短片非常輕鬆,表達形式十分鮮活,將文物承載的厚重的文化通過最現代、最流行的藝術方式傳達出去,讓紀錄短片成為文明傳播的輕騎兵,也顯示出歷史之遠與現實之近,咫尺天涯的微妙之美。”

  在“顏值”之外發現更多

  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發展智慧

  《如果國寶會說話》展示的100件文物中,有一塊遭受過火燒和壓砸的銅板,2300年的光陰在它身上漫漶開斑駁的印跡,而金銀鑲嵌的線條依然規整。很難想象,這是中國至今已經最古老的建筑平面設計圖。它設計了一位國王的陵園,不僅完全嚴格按照比例尺呈現了陵園的格局,而且構造繁復,展現出戰國時期的工程和機械技術。

  錯金銀銅版兆域圖很少有機會被展示在電視觀眾眼前,但卻是河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在戰國中山國出土的墓穴中,有大量精美的文物,而銅版兆域圖則是唯一一件在王錯墓主室屢屢被盜又屢屢被遺留下來的文物,可以說正是因為它顏值不高,才恰恰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而它的內涵卻是相當豐富的,它是中國建筑規劃界的鼻祖。”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說。

  之所以選擇拍攝這件特殊的國寶,同為“80后”的分集導演潘懿說:“這塊銅板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另一種思維方式。我們在看建筑的時候,都是平視視角,但平面圖體現出的是俯視視角,尤其當它還是以精確的比例尺呈現的時候,可以想象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已經掌握了空間思維的方式。這正是所謂以文物看文明。”

  的確,汗牛充棟的史籍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詳實的文字記錄,而數以千萬計的文物,則是祖先留存給我們更為豐富廣博的文明信使。“與透過文字的想象不同,從一件件文物身上,可以觀察、觸摸、研究、體認,從而感知古代中國人以及創造者的溫度和態度,解讀多個維度的信息,重建一部基於物質遺存的中華文明史,並進而建立起我們自身的文化自信。”顧玉才說。

  隨著《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等文化遺產類電視節目的播出,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興趣也日益高漲。國家博物館前任館長呂章申認為,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再了解、再認知和對中國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淵源的再度深入追溯,對今天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現代社會人類面臨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內心及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時,會引起人類生態、社會、道德、精神和價值的危機。我們在解決這些沖突和危機時,很難從西方文化中找到答案,隻能從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尋求答案。”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8日 17 版)
(責編:王吉全)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小小螺螄粉做成“三個百億”大產業(人民…
  2. 博物館說|記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畫面的…
  3. 人民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深層邏輯(慶祝…
  4. 辦好思政課 習近平這樣劃重點
  5.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