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簡介:郭文斌,寧夏作協主席、銀川市文聯主席、《黃河文學》主編。曾獲“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冰心散文獎”等,代表作《農歷》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外文。 |
郭文斌是個“大年迷”。為了描繪中國年,他寫過許多散文和小說,在他的長篇小說《農歷》裡,“過大年”佔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大年是一出中國文化的全本戲。”郭文斌對本報記者說,“中國人的年味兒其實是人情味,這種人情味有對天地的敬畏,有對祖先的感恩,有對生命的珍重。”
在守歲中體會天人合一
出生於寧夏西吉的郭文斌,從小便受到當地鄉土文化的熏染。在他的印象裡,故鄉雖然貧瘠,卻有著多彩的民俗和淳朴的民風,給人以精神上的豐厚滋養。早年他曾在西吉縣從事教育工作,業余時間寫寫散文詩歌。1993年,郭文斌調入固原市文聯《六盤山》雜志社,由此正式走上文學道路。1998年,當“大年”這個意象在腦海中浮現出來,他感覺自己一下子找到了創作的深井。順著這個井口,他一步步走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學富礦。2006年,他創作了以端午節為主題的短篇小說《吉祥如意》,先后獲得“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獎”“魯迅文學獎”。2010年,郭文斌的長篇小說《農歷》問世,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並在最后一輪投票中名列第七。
“《農歷》以兩個鄉村孩童的眼光,通過他們的回味、追索、詢問,展示著漸漸消弭的傳統鄉村文明,顯示天人合一的人文理想,為我們留存了珍貴的鄉俗材料,其本質,是對現代文明瘋狂侵襲的抗爭,對平靜安詳心靈的堅守,是對一種理想的生活信念的守護。”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如是評價。
在互聯網時代,《農歷》中所寫的傳統節日還能繼續傳承嗎?郭文斌對此持樂觀態度。他認為,隻要把節日的精神性營養性保留下來,傳統節日就不會衰落。春節是最能反映民族精神的節日,它具有感恩、孝敬、和合、祈福等豐富的文化意涵,這些文化意涵通過節日的儀式表現出來。
在郭文斌童年時代的除夕,一家人在一起靜靜地守歲,感受時間一寸一寸流逝,格外留戀不舍。看著供桌上的蠟燭和香煙,仿佛進入了另一種時空,能跟祖先促膝對話。郭文斌認為,中國人過年不只是喜慶,更是給生命充電,在懷念祖先的過程中,祖先把能量轉移給后人。有調查顯示,一些抑郁症患者回老家過一次年就會有所好轉,他把這解釋為回到祖先和父母的磁場,能讓人獲得巨大的安全感。
“春節是幾千年的文化基因流傳下來,已經進入了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不論地理距離多麼遙遠,心理上都能產生強烈的共振。”郭文斌說,海外華僑華人也可以在除夕夜相聚守歲,點燃一炷心香緬懷祖先,體會天人合一的感覺。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闡釋
郭文斌的小說基調寧靜悠遠,處處可見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營養。在他看來,全球化浪潮下,我們更應該自覺維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完整性,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也是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的有力依托。
能否找到一種方式把傳統文化現代化?這是郭文斌一直思考並著力探索的問題。他嘗試著走進傳統文化內部,提煉出規律性、實用性的東西,把古人的語言體系、邏輯體系轉化成現代人能夠接受的方式,有時甚至會借用一些西方心理學的概念。他致力於用多媒體手段再現傳統節日民俗,協助中央電視台制作了紀錄片《中國年俗》、動畫片《六月說過年》等。他的小說《農歷》的朗讀音頻,在喜馬拉雅、荔枝等網絡廣播平台收聽者達到幾十萬。他還建議把文化傳承和啟蒙教育結合起來,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們的心裡扎根。
從2014年起,郭文斌以文字統籌的身份參與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的制作,目前已播出第四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中華文明是鄉村文明,如果鄉村凋零了,社會肯定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個問題看得很清楚,所以要精准扶貧,建設美麗鄉村。”郭文斌說,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看到國家政策已經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少優秀人才開始返鄉重建家園,相信幾年之后鄉村面貌會有很大的改善。
安詳是發自心底的快樂
近年來,郭文斌大力倡導“安詳文化”,試圖為焦慮的現代人提供一劑心靈的止痛藥。他坦言自己也曾深陷焦慮之苦,努力尋找解脫,《瑜伽》等小說就是這種尋找過程的文學化。2010年中華書局出版郭文斌的隨筆集《尋找安詳》,這是他走出焦慮的經驗結晶,因其積極的心理療愈效果受到讀者歡迎,目前已經重印13次。
在郭文斌看來,幸福的基本內涵是安詳,它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快樂,和房子車子等外在條件無關。他呼吁人們向內尋找幸福。“當一個人心存安詳,僅從一餐一飲、半絲半縷中就可以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否則,即使他擁有全世界,也可能和幸福無緣。”
郭文斌強調寫作要有底線觀,因為文字會對讀者產生心理暗示,影響讀者的思想和行為。“中華古典文學倡導‘思無邪’,把人的理念引向光明、善良、崇高。我們今天的文學創作也要發揮建設性作用,用干淨、溫暖、詩意的文字點亮讀者的心燈,安妥讀者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