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調性的連鎖書店

□ 嚴 冰  原 洋  呂安琪

2018年04月06日05: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今年1月“閱讀X”圖書行業論壇上,來自新華文軒的楊柳青女士誠懇地向業界同行分享自己的思考:年輕人最愛的書店到底是什麼模樣?“首先要有顏值,”楊女士篤定地說道,“要有符合書店品牌的文化調性,讓讀者感到舒適。”她的思考不無道理,因為就在近兩年,一批顏值高、氛圍好、經營思路靈活的連鎖書店紛紛落成。

  從民營書店品牌“西西弗”“言幾又”“方所”等,到立志轉型的“老字號”新華書店,個性化的連鎖書店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涌現,受到讀者追捧。

  實體書店擴張加速

  3月4日晚7點,筆者抵達位於北京藍色港灣的西西弗書店。踏入書店的一刻,時間仿佛慢了下來:500多平方米的店面裡,暖色的燈光融化了寒夜的涼意,悠長的音樂包裹著淡淡的咖啡香氣。“背包太沉,存吧﹔站著太累,坐吧﹔買了太貴,抄吧﹔您有意見,提吧”,從開店起沿用至今的服務標語貼在棕色的牆面上,讓人感到溫暖貼心。

  “環境溫馨、安靜,很適合讀書。”正在翻閱一本歷史書籍的李女士告訴筆者,她經常帶著孩子過來,兩個人各挑一本書,然后一大一小靠在沙發上靜靜地讀,渴了就去旁邊的咖啡區點個飲品。“孩子喜歡這兒,每天一放學就吵著要來。”李女士笑道。放眼望去,店內茶歇區、閱讀區的十幾張座椅幾乎滿座。

  據西西弗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7年12月31日,西西弗已在全國40多個城市開出了111家門店。未來5年,西西弗還將在全國拓展門店至1000家。

  在經歷了10年發展“寒冬”之后,實體書店在近幾年有了明顯的回暖跡象,不少和西西弗類似的新型連鎖書店快速擴張,更新著傳統書店的生存方式。截至目前,品牌書店“言幾又”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10個城市布局了37家門店。“鐘書閣”“方所”等書店也在最近一年開店頻頻。

  與此同時,各省的國營“老字號”新華書店紛紛轉型,推出“新華壹品”“小桔燈繪本館”“前言后記”等子品牌連鎖書店,為傳統老店注入了新活力。

  成功之道在於精細轉型

  隨著這些新型連鎖書店在全國各地的成功,實體書店一掃多年來被“唱衰”的陰霾,找到了一條適應新時代的生存之道。

  幾年前,倒閉風潮襲擊實體書店。2010年元旦剛過,位於北京中關村的全國最大民營書店“第三極”書局倒閉﹔2011年,三聯書店相繼關閉廣州所有門店﹔同年,光合作用書房告別讀者,10家店鋪全部關閉﹔北大附近的知名學術書店“國林風”“風入鬆”等也在一片嘆惋聲中相繼歇業。據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調查顯示,2002年到2012年,全國有近五成實體書店未能躲過這場“寒冬”。

  這背后,有網絡書城與電子閱讀的發展沖擊,有租金飛漲的成本壓力,還有書店之間惡性競爭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市場不斷在變,但實體書店的商業模式,卻始終停滯不前,”曾任光合作用書房品牌部主管的楊函憬這樣評價。

  在過去,書店的功能只是簡單的圖書陳列與銷售。但隨著人們精神生活日益豐富,文化消費水平也越來越高,對書店的空間布置、服務體驗、文化內涵等都提出了新的需求。“人們不是不再需要書店了,而是對書店的要求更高了,書店將演變為一種人們的文化生活方式。”西西弗書店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曹晉銳說,這恰恰給了連鎖書店轉型的機會。

  曹晉銳表示,西西弗書店注重運用科技的力量提升讀者體驗。例如,書店運用大數據決定圖書的選擇、擺放和歸類﹔根據不同商圈的客戶群體差異,每一家門店都有獨一無二的圖書庫﹔科學設計的分類導航牌、架號牌、地面引導語能幫助讀者方便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除此之外,暖色調的光源、文化性的裝飾、根據最舒適抬臂高度設計的展台,都為讀者帶來人性化的閱讀體驗。

  另一書店連鎖品牌“言幾又”則走上了業態融合的道路,將畫廊、咖啡店、花藝館等與書店有機融合,並通過舉辦多種文化活動吸引讀者,打造更為全面的文化交流空間。言幾又品牌總監謝玲玲向本報介紹,截至2017年12月,言幾又在北京地區舉辦相關文化活動近400場,超過5萬人參與。

  圖書收益不再是新型連鎖書店唯一的收益來源,咖啡、文創產品等眾多業態已成為書店的標配。據曹晉銳介紹,文創產品和咖啡佔西西弗銷售盈利比重的20%左右。

  政策東風助力發展

  在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常慶的眼裡,實體書店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市民可能逛街時碰巧進去翻一翻,隨手就買書了,這會間接刺激人們閱讀,促進文化繁榮。”他欣喜地看到,國家出台不少政策,幫助實體書店復蘇。

  過去兩年,國家相繼發布《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和《“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均明確提出支持實體書店發展。

  2016年6月,中宣部等11部門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應加強財稅和金融扶持﹔落實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免增值稅政策。截至當年,中央財政已投入3億多專項資金扶持了全國210家有文化影響力的實體書店。

  上海市是國內首個出台綜合配套扶持實體書店發展政府文件的省市。2012年,上海市從新聞出版專項資金劃撥1500萬支持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其中500萬元用於定向支持各類實體書店,尤其是形成專業定位和品牌影響的民營實體書店。廣東省從2013年起,每年設立1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學而優、方所等民營書店成為首批獲得扶持的品牌。西安市財政自2015年起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支持實體書店的發展。2017年3月,山東省提出到2020年,建成以大型書城、綜合書店為中心,縣(區)中小特色相配套,鄉鎮發行網點和社區便民書店、郵政報刊亭、校園書店為延伸的實體書店服務體系,實現每千人擁有出版物發行網點0.16個的目標,全省實體書店達到1.6萬個。2017年5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首批投入1800萬元扶持71家實體書店,預計未來5年資金總投入過億元。廈門市則提出,對經營困難的書店的房租、裝修等費用給予30%的補貼

  政策的利好,為實體書店的發展插上翅膀。而隨著人們追求精神生活、體驗感和滿足感的時代逐步到來,不斷增多的實體書店無疑提供了更多人們抬腳可及的“詩意去處”,為公眾閱讀習慣的培養提供了“沃土”。

  “目前中國的閱讀市場並不成熟,人均閱讀量不高,潛在空間很大。”曹晉銳坦言,他希望未來有更多推動閱讀文化的書店出現,“隻有全民閱讀文化繁榮了,實體書店才會更好,這是良性互動關系。”

  談及1993年在遵義市碧雲路72號開設的第一家“西西弗書社”,書友老關至今記憶猶新。彼時,民營連鎖書店剛剛興起,西西弗書社的營業面積不過20平方米,狹小的空間裡擠滿了看書、買書的人。老關說,這裡有一座城市的精氣神。

  如今,伴隨著新型連鎖書店的快速崛起,“書店”這一承載著濃厚文化內涵且歷久彌新的精神場所,必將成為城市文化的嶄新地標。

(責編:馮粒、袁勃)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辦好思政課 習近平這樣劃重點
  2. 小小螺螄粉做成“三個百億”大產業(人民…
  3. 人民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深層邏輯(慶祝…
  4. 博物館說|記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畫面的…
  5. 陳金虎任常州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