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

2018年04月07日05: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西藏米林縣南伊溝的珞巴族青年
  來源:中國網

  珞巴族傳統舞蹈
  (資料圖片)

  珞巴姑娘挖野菜
  李久久繪

  瓊林村的年輕人身穿傳統服飾迎接游客
  新華社記者 王 迎攝

  珞巴族總人口約3682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東起察隅、西至門隅、南達中印邊界的廣大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集中。另有少數散居在拉薩、林芝、山南等地、市。

  歷史上,人們依據地理形勢,把珞渝分作上珞渝和下珞渝。上珞渝泛指古稱的白瑪崗(即今墨脫縣)、馬尼崗、梅楚卡一帶﹔下珞渝則泛指永木河、錫約爾河、巴恰西仁河流域,直至南部同印度接壤的廣大地區。

  “珞巴”是藏族對居住在這一地區古老居民的習慣稱呼,“珞”在藏文裡有“附近”“智慧”“南方”“沒有開化”等幾種詞的意思,“巴”意為“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實際情況和本民族意願,正式定名為珞巴族,取“南方人”之意。

  珞巴語為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種獨立語言,各部落間方言差別較大,沒有本民族文字。

  

  歷史悠久

  珞巴族的祖先是珞渝地區最早的開發者,早在新石器時代,他們就繁衍生息在這裡。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的民族和考古工作者在上珞渝的墨脫地區發現了大批磨制石器。這些石器與在西藏其他地區採集的同類石器在形制和文化內涵上極其相似。考古資料表明,珞巴族先民同藏族先民一道,共同創造了喜馬拉雅山區的遠古文明。在珞巴族的神話傳說中,有其先民最初居住在墨脫一個山洞裡的傳說。

  藏文史籍《紅史》等記載,早在鬆贊干布(617∼650年)時代,“南自珞與門……等均置於吐蕃統治之下”。吐蕃后期的歷史也記載了吐蕃贊普處理珞渝地區事務,珞渝部族受吐蕃王朝統治的事實。在藏傳佛教后弘期,噶舉派僧人曾到接近珞渝的工布、娘布、塔布、隆子一帶傳教建寺。17世紀后期,格魯派在西藏取得統治地位,在清朝中央政府扶持下管理西藏地方政府,針對珞渝的具體情況,設立了有關機構。

  19世紀中葉,西藏地方政府把珞渝地區劃歸波密土王管轄。波密土王於1881年在地東村(今墨脫縣境)建立地東宗,委派宗本轄五“錯”(“錯”相當於區)、六寺。20世紀初,波密土王為進一步鞏固對珞渝的統治,將地東宗的達崗錯擴建為宗,即嘎朗央宗,並在此先后委派過八任宗本。西藏地方政府也經常派人到珞渝地區巡查。1927年,西藏地方政府和波密土王發生矛盾,撤消了嘎朗央宗,將轄地仍劃歸地東宗,恢復達崗錯建置。又在達崗錯及其以南地區,委派“錯本”(相當於區長)和“學本”(相當於村長),每年前往收繳租稅。當時,西藏地方政府為鞏固邊防,還派軍隊到達珞渝南境和印度阿薩姆交界的地方巡邊。1944 年前后,英帝國主義以劃定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為借口,派兵溯雅魯藏布江下游而上,侵入珞渝的戛高、許木地區,強令當地人民不再為西藏地方政府支差納稅。隨后,英帝國主義又派兵侵佔了更巴拉以南、戛高以北地區,強迫西藏地方政府停止對當地行使固有的管轄權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珞巴族人民生活在西藏封建農奴制度下,受西藏三大領主(地方政府、貴族和寺院)的壓迫和歧視。20世紀中期,珞巴族社會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階段,珞巴族由於居住在不同地域,有20多個大小部落,每個部落都有各自部落的部落名、各自的地域,操自己的方言,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有自己的軍事首領。各個部落又包含若干個氏族。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居住地,氏族內部依血緣親疏分住在相鄰的村子,每個村往往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員。氏族居住周圍村社范圍內的土地歸氏族全體成員公有,氏族成員可以在公有土地上開荒、狩獵或從事其它生產活動。珞巴族社會普遍實行父子聯名制,氏族內部每個成員的名字由父名和子名兩部分組成,即在兒子的名字前加父名,父系譜系反映出氏族內部各個家庭成員之間血緣遠近。閱歷豐富的老人可以隨口說出自己氏族10代以上的譜系,這是每個氏族成員必須具備的知識。

  節日獨特

  具有珞巴族民族地域特征的歷法——物候歷,是珞巴人在長期的狩獵、採集和農業生產活動中,根據月相盈虧、晝夜更替、四季變化、植物枯榮等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創造的。物候歷根據月亮圓缺變化和季節轉換規律,歸納出每月有30天,每年有12個月。珞巴人對每月、每天都有形象、生動的說明,反映出珞巴人獨特的智慧。

  珞巴族各地年節日期不一,年前,家家戶戶舂米釀酒、殺豬宰羊,經濟條件富裕者還要宰牛。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過節時,各戶要備酒殺雞,炸油餅、牛肉、豬肉、野牛肉、香獐肉、魚肉、鼠肉,在熊熊篝火旁飲酒、唱歌、吃肉,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一些珞巴地區有在年節舉辦婚事的習俗。

  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屆時,要把宰殺的豬、牛、羊肉連皮切成塊分送給親友,還要把牛頭蓋骨高高懸挂家中牆上,作為勤勞和富有的象征,世代相傳。“昂德林”節是珞巴族傳統農祀節日,珞巴語意為豐收節,每年收割時擇日舉行。臨近節日,男人上山打獵,女人收取少許谷物,做熟后請村中老人嘗鮮,剩下的喂狗。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著盛裝,從各自家裡拿出准備好的美酒佳肴,全村男女唱歌跳舞,通宵達旦。

  珞巴族中還流傳著一個叫“莫朗”的節日,意在預示豐收。具體時間由巫師擇定,一般在農歷臘月或正月。屆時,全村男性青少年排列為一行,身著盛裝,在巫師帶領下到鄰近各村巡游,路過田野時,巫師撒大米粒,青少年揮舞長刀,敲打銅盤,隊尾的一個老者沿途撒大米粉。巡游隊伍要走遍本部落。在經過即將播種的土地時,舉著竹制男性生殖器的青年就到地裡跳生殖舞。每到一個村子的廣場上就唱歌舞蹈,村民們則會備酒款待。珞巴人認為,庄稼的繁殖和人的生育是一個道理,為的是祈求人丁興旺。毗鄰藏區的珞巴人,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相差無幾。

  珞巴人非常好客,視挽留客人為榮。有客自遠方來,珞巴人會拿出干肉、烤肉、奶渣、玉米酒、蕎麥餅和辣椒等款待。客人吃飯前,主人要先喝一杯酒,先吃一口飯,以示食物無毒和對客人的真誠。

  擅用弓箭

  20世紀50年代之前,珞巴族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生產水平很低。農業生產刀耕火種,生產工具簡單粗糙。主要的農作物是玉米和雞爪谷。

  狩獵是珞巴族社會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珞巴人擅長狩獵、捕鼠和捕魚。過去,人們多集體狩獵。近代,鐵器輸入使用,珞巴人的生產發生了重大變化,也促進了狩獵方法的進步,人們可以依靠個體的力量自行狩獵。捕魚,是一項不分性別、年齡,人人都可以參加的生產活動,分集體捕魚和個體捕魚兩種方式。捕獲的魚烤干后,可存放較長的時間,這是珞巴人主要肉食來源。

  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藝較高,對彎制竹弓和削制箭杆很有講究。珞巴人從幼兒時就開始練習射箭,使用弓箭的本領很嫻熟,誰家生了孩子,四鄰親友以弓箭為禮祝賀。逢年過節,都要舉行射箭比賽。勇猛善射的青年獵手會得到眾多姑娘的青睞。

  藤網橋是珞巴人特有的技術,以藤索為材料編織而成。建造藤網橋時,人們隔河射箭,箭尾拖曳繩索,把藤索、棕索和竹索帶過寬闊而湍急的河面。墨脫縣德興區橫跨雅魯藏布江上的藤網橋是歷史最久的一座,距今已有300多年。

  珞巴族生活的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地區,氣候環境迥然不同,南北各部落服飾明顯不同。博嘎爾部落生活的珞渝地區北端,海拔較高,氣候寒冷,男子穿山羊皮、野牛皮上衣或藏式氆氌長袍,外套黑色貫頭式大坎肩。女子穿野麻織物做的對襟無領袖上衣,圍腰帶,下穿過膝筒裙,小腿捆扎裹腿,冬天御寒用牛皮和羊毛織披肩。珞渝中心地帶氣候炎熱,這裡的阿帕塔尼、米裡、崩尼等部落服飾較為簡潔,男女服裝都隻將布塊圍在身上,長者過膝,短者過臀,手臂袒露在外,崩尼人稱之為“埃濟”。米裡、德根部落的女子穿一種稱之為“階邦”的草裙。在靠近藏區的地方,珞巴人也穿藏裝、藏靴。察隅地區女子的傳統服飾,上裝為無領短袖對襟衫,下裝為內外兩層筒裙,內裙長過膝,外裙僅及臀部。衣裙上繡有紋飾圖案,裹綁腿。

  燒烤是珞巴族最常見的一種加工食物的方式。將整條魚投入火塘,埋上熱灰,很快便可燜熟食用。珞巴人還把在山上捕獲到的大的動物加工成肉條,烤熟后長期貯藏。珞巴人用石塊烙制食品。他們把蕎麥、玉米和達謝(一種木本棕類喬木植物)加工后提取的澱粉研磨后,用水調和成稀面團,攤在燒紅的石片上烙熟或烙過后再埋入火塘的灰燼中,使其熟透。有些部落用陶罐和石鍋烹飪食物。

  珞巴人多數部落一天吃三餐,喜歡在兩餐之間飲酒。家家戶戶用大米、雞爪谷等糧食釀酒。一些部落在盟誓時,還沿用古老的飲血酒習俗。博嘎爾人每年秋收后殺牲慶祝,把余溫未冷的牛血和在酥油中飲用。一部分珞巴人常把獐子肉剁成肉醬,拌上辣椒和姜末作為其它食品的配料。

  珞巴族地區的房屋建筑多是干欄式,中間層住人,下層飼養牲畜。每個氏族都有未婚男子集體居住的公房,它也是氏族或首領議事的地方,平時婦女不能進入。有些部落還建有少女的公房。

  文化古朴

  珞巴族民間世代口耳相傳著大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文學作品。珞巴族創世紀史詩《斯金金巴巴娜達盟》,從天地起源、日月星辰、自然萬物和人類的誕生講起,直到珞巴族的來源和發展。長篇神話《阿巴達尼》,講述珞巴族父系祖先阿博達尼誕生、氏族的婚配、遷徙、發展和分布、繁衍成為十三個部落的艱苦歷程。神話有《紐布射日》《天神三兄弟》《三頭神牛》《人和猴子為什麼不一樣》《太陽、月亮和草藥》等。民族交往的傳說有《賓鳥追馬》《種子的來歷》等,發明創造的傳說有《斯金金巴巴奈達美和金尼麥包》等。民間還流傳有《蝙蝠》《啄木鳥》《烏都鳥》等故事。

  音樂主要是演唱歌謠。珞巴人常在休閑、勞動、遠足、婚娶、喪葬、祭祀時,觸景生情,即興創作歌曲。民歌屬五聲音階,以徵、羽調式為主,有“夾依”“百力”“月”和“亞裡”等種類,也用於舞蹈時伴唱,表演形式是一人領唱眾人和。“夾依”為敘事性民歌,多用於贊頌和祈祝。“甲景甲”是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曲調,在婚喪嫁娶、宗教祭祀、修建新房等各種重大場合、儀式上表演。“百力”多用於喜慶場合,是珞巴族生活習俗的酒歌、哭嫁歌。“月”是人們出征前唱的一種歌曲。

  舞蹈有多種,大多表現與生產、生活相關的內容,跳祭祀舞、征戰舞時,無音樂伴奏,舞蹈動作原始古朴,豪邁奔放。男子集體舞“刀舞”,舞者身穿獵裝,手持弓箭、長刀,表現激烈狩獵場面﹔“馴牛”舞表現珞巴人追趕、抓獲、馴服公牛的過程﹔“巴糾”是珞巴族崩如人婚慶時表演的舞蹈,有模擬鳥獸的動作﹔“紐布衣”和“哈日巴”舞,反映原始宗教儀式的內容。舞蹈時,沒有樂器伴奏,由巫師領唱,姑娘們跟著巫師所唱歌曲的末句重復合唱,並按著歌曲的節拍起舞。歌詞大多敘述創世紀的傳說、動植物的起源、生產工具的發明創造等。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摘自《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中國少數民族》卷,由鄒雅婷編輯整理。)

(責編:馮粒、曹昆)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辦好思政課 習近平這樣劃重點
  2. 小小螺螄粉做成“三個百億”大產業(人民…
  3. 人民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深層邏輯(慶祝…
  4. 博物館說|記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畫面的…
  5. 陳金虎任常州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