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音樂會 用歌聲繪制中國音樂地圖

雷佳為音樂會排練。
雷佳的表演聲情並茂。
雷佳將到廣州唱民間歌曲。
田青
夏小湯
趙麟
王喆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雷佳將於下周一(5月14日)唱響星海音樂廳。在這場名為《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的音樂會上,雷佳將演唱近兩年來創作的15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民間歌曲。這也是雷佳多年深入民族民間採風,在傳承中創新的集中成果展示。音樂會開演在即,在緊張的排練之余,雷佳接受了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的採訪,談到了音樂會曲目、民歌的傳承活化等話題。雷佳認為,心存敬畏,認真地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和習俗之后,才有底氣去審視自己的根、源,去尋求新的表達。
音樂會:
15首作品橫跨14個省份9種方言
抓住歌曲原汁原味的“神”,表達具有時代感的“形”
一直以來,雷佳都以“唱響復興之歌,弘揚中華文化”為使命,作為“新國風”音樂的倡導者與實踐者,她活躍於國際、國內舞台。2008年,雷佳主唱的《中華56民族之歌》曾被作為“文化國禮”贈送給參加北京奧運會的各國嘉賓。此外,她在“G20峰會”文藝晚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青奧會、APEC文藝晚會、亞信峰會、建國60周年國慶晚會、建國65周年國慶音樂會、春節聯歡晚會等重大演出中擔任獨唱。
本場《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音樂會是雷佳博士畢業系列音樂會的第四場,雷佳將以她深厚的功力,在這場音樂會中演唱橫跨14個省份、6個民族和9種方言的15首歌曲,為聽眾繪制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國音樂地圖,以民間歌曲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美好的生活。曲目中,既有觀眾耳熟能詳的各地民歌,如東北民歌《搖籃曲》、山東民歌《包楞調》、陝北民歌《三十裡鋪》、江浙吳語小調《紫竹調》等,又有觀眾了解比較少,但特色鮮明的作品,如閩南民歌《丟丟銅》、雲南藏族民歌《美人》、侗族大歌改編而成的《夏蟬之歌》、湖南醴陵民歌《思情鬼歌》等。
為何在浩瀚的中國民族民間歌曲中選擇這15首作品呢?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雷佳坦言,選擇這些歌曲並非要特意凸顯唱功,而是希望從展現歌曲內涵出發,讓更多人聽到這些珍貴的聲音。“從《蒲公英的天空》開始,我就堅持每唱一首歌,盡可能去當地採風,親身感受風土人情,以求把握住歌曲的形神和韻味。”
為了對15首歌曲葆有原汁原味的演唱,抓住歌曲的“神”,雷佳認真學習了9種不同地域的方言,研究了不同地域的情感表達方式和不同民族的唱腔特色,以此為基礎呈現每一首作品獨有的風韻與神韻。雷佳表示,有的語言對她來說學起來比較難,比如藏語和蒙古語,但最難的是要在這一場音樂會裡不斷轉變語言,特別是音程和語速,唱完還要迅速調整過來,要保証吐字清晰。同時,為了讓觀眾更能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故事和情感,雷佳與創作團隊在編曲上下了大功夫,使它的“形”更具有時代感。
“我們對民族音樂是存在敬畏之心的。”雷佳坦言,她與團隊在認真學習當地語言、文化和習俗之后,熟悉了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之后,才有底氣去審視自己的根、源。正所謂扎根溯源,方能細水長流,“要在當今這個時代把民歌唱響,唱到觀眾心中,首先要理解前人留下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這次音樂會有一些改編,這是建立在多次調研、討論的基礎上的,在音樂會之前整個團隊也數易其稿、推翻再重來,最終完成創作改編。”
背后故事:
深入當地,傳承活化 文化自信的新注解
我國許多地方民歌是沒有曲譜、口口相傳下來的。2008年,雷佳發表了個人專輯《中華56民族之歌》引起了廣泛關注,但當時在做《中華56民族之歌》這張專輯的時候,雷佳也陷入了困惑,“因為之前都有譜子可以直接就著唱,現在卻要自己找曲子,而且都是一個片段一個片段的。怎麼去保留它的原有韻味,怎麼去把握它的特點,我怎麼去理解,的確有很大的壓力。”但是,雷佳發現不能把民族歌曲看作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它和民族文化是息息相關的。深入到當地去,和老鄉們一起唱歌,自然就可以被那種真摯自然的唱腔所打動。”
作為學院派中“接地氣”的一位歌唱家,她與創作團隊也一直致力於改寫、重新編配原生態民歌,並在演唱技法上賦予其新的內涵,形成“新國風”的風格。《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音樂會曾去西安演出,“在西安音樂會開始之前,我去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再次聆聽了秦腔、碗碗腔等民間戲曲演唱,向當地民間藝術家學習。”
在當下時代背景下,如何將民歌融入時代元素,進行傳承、創新並贏得更廣泛的關注是業界非常關注的問題。對此,雷佳表示:“民歌是非常有價值的,在還沒有手機和互聯網的年代,人民的心靈都寫進了民歌民謠中,歌聲裡有愛情、有思鄉、有家國情懷,所以民歌也是一部心靈史。而世界各國的作曲家也會從他們的民謠歌曲中提煉出元素,用於交響化、藝術化的表達。”
《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似乎是文化自信的一個注解。雷佳表示:“這一次我們選取室內樂,是希望用一種大家非常熟悉的藝術形式去溝通和交流。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民歌的語言、文化、歷史背景做一個立體深入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創新,不能加入不屬於它的東西,不能去破壞。”
廣州情緣:
廣州是我的福地,每次來廣州演出都有特殊的情結
雷佳此行來穗舉辦音樂會,已經不是她與廣州第一次結緣了。“廣州是我的福地。”雷佳坦言,從2003年金鐘獎首次落戶廣州,她就到廣州參加比賽,並獲得了金鐘獎聲樂比賽金獎第一名。隨后,2010年,雷佳再次攜歌劇《木蘭詩篇》助威亞運。2015年民族歌劇《白毛女》巡演來到廣州,被譽為“第四代白毛女”的她已是廣州的老朋友了。“十多年過去了,每次能有機會回到廣州演出,我心裡其實都有特殊的情結。很高興能再次回到廣州與大家分享我近年來的藝術探索和成長,希望與廣州各界的朋友們多多交流。”
雷佳此行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為到廣東多地採風做前期准備。雷佳坦言,廣東少數民族眾多,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她希望與團隊一起走進嶺南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中,期待獲得新的靈感,唱出這個地域特有的精氣神。“客家文化極具代表性,歷史上從北向南的幾次大遷徙讓客家文化非常豐富,這裡所蘊含的寶藏不僅僅隻有音樂,還有非常多元的人文價值。我唱過的客家民歌其實不少,2017年我參加《耳畔中國》的節目錄制,其中有個參賽的客家女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現場還對起了山歌。”
深入解讀:
讓最中國的民歌重新被激活
每一首曲子都想到幾種不同的編配方式,作曲家苦練唱功征服伴唱
該場音樂會邀請了解放軍文工團、中國交響樂團、中國音樂學院及解放軍軍樂團、中央音樂學院等我國頂級音樂院校及樂團的多名著名藝術家來穗參演。在音樂主創和編配團隊中,既有業內大咖——中央文史館館員、全國政協委員田青擔任音樂會主持,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中國青年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中國愛樂樂團常任指揮夏小湯先生擔任音樂會指揮﹔也有新銳藝術家,包括青年作曲家趙麟、王喆、楊帆、楊一博、張帥、張巍等都是編配團隊中的一員。音樂會還將以室內樂的配器形式給民歌注入高雅的元素,使最中國的聲音具有了藝術性、世界性。
雷佳透露,這次從樂手的位置排布上就有講究。第一排是西方弦樂五重奏,非常簡潔,起到“打底色”的作用。后排則用特色民族樂器勾勒、點彩,甚至點睛,生動地表現民族特色。“就像中國的水墨畫一樣,有留白有重點,既新穎,也有獨特的形式美。整個團隊在編曲方面突破了很多原有的定制,很大膽,效果卻很好。”她舉例,《阿瓦爾古麗》在編配上結合了弦樂四重奏、吉他和非洲的金貝鼓,感覺上土新並存,中西結合。雲南洱源白族民歌改編而成的《洱源情歌》在樂隊清淡的背景中,以特色樂器巴烏為領奏,輔以女聲小合唱的陪襯,既注意了原民歌根源性的線條之美,也輔以縱向的和聲之美,使意境得到擴展。
“導師鼓勵我們大膽嘗試,總在關鍵時刻一語中的地指出方向。我的這些朋友們、音樂會的主創是一群專業上有理想、喜愛中國音樂的新生代音樂家,他們都有非常專業的音樂訓練和豐富的創作經驗。”雷佳感嘆。她坦言,雖然大家都會唱很多民歌,但想要真正走進民歌的世界並不容易,所以前期的共同探索和學習是創作之前的必修課,“我會把每一首民歌唱給他們聽,並讓他們挖掘這首民歌所在地域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器樂,讓他們每個人都會唱他們即將編配的民歌。”
雷佳告訴記者,當配器與歌者彼此理解傳承和創新的來處,大家便可以摸索一種規律,並一起發現各種可能。每一首曲子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幾種不同的編配方式。未來隨著我們的探索,彼此會更默契,現場可能會更具臨場性和實驗性,相信會有更好的作品涌現出來。
“不同的編配形式放在一起會有不同的化學反應,越是走近它,越是感到它跟我的靈魂在共振。其實,民歌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未被激活而已。”雷佳舉例,比如《丟丟銅》這首福建民歌,重新配器之后整體非常快,對男聲伴唱非常有難度,難唱齊整。“這個過程其實特別有趣,伴唱開玩笑說,寫這麼難的歌曲,作曲家你自己先唱一遍。結果作曲家閉關苦練,把伴唱都唱服了,結果大家都一起去嘗試。”
團隊說——
音樂會主持田青:
民歌讓新時代年輕人直面民族史
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現為中央文史館館員、全國政協委員。因提倡向民間學習和文化多樣性,引起了音樂界的反響,為原生態唱法提供了舞台。
這是一場開創性的音樂會,在一場音樂會中演唱了中國14個不同地域、風格迥異的15首民歌,這是前人未曾嘗試過的。通過這場音樂會,我們都會想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民歌?在《三十裡鋪》這樣的民歌裡,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上一輩,他們在艱苦的生活裡保持著純真的愛情,也能聽到他們的痛苦。福建閩南民歌《丟丟銅》讓我們在方言的音韻中充分感受到兒歌特有的活潑。可以說,雷佳唱出了每個地域的特色。
民歌是什麼?民歌是我們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們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民族都要有自己的歌,就像每個民族都要有自己的語言一樣。今天的年輕人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面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的民歌,如何去傳承,如何去發展它。從雷佳的音樂會中可以感悟到,對待文化遺產,第一要保護,第二要傳承,第三要弘揚,第四要在學習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音樂會指揮夏小湯:
跨界之美首先要有民族之“根”
著名指揮家,現擔任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中國青年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中國愛樂樂團常任指揮、中國愛樂樂團團長助理。2006年榮獲中國國際指揮比賽金獎。
曾經與眾多國內外著名演奏家、作曲家及交響樂團合作,每年在全球指揮50場以上的音樂會。夏小湯指揮詮釋的作品准確、細膩、音響豐富、層次清晰,得到了眾多贊譽,稱其為“極具天才的指揮家”,在中國大力推廣和宣傳高雅音樂,積極倡導“使中國音樂化”。
作為中國愛樂樂團常任指揮,此次跨界指揮民族民間歌曲音樂,夏小湯認為,這次音樂會的探索有很大的學術價值。音樂是無國界的,音樂是直入靈魂深處可以表達所有情感的語言。在當今社會,高雅音樂的交融和提升是時代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文化的需要。中國文化本身就具有相當底蘊的古典美、端庄美、優雅美、真誠美。西方的交響樂在近幾百年發展得比較成熟,兩種音樂的交融其價值在於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民族的文化既要有“根”,也要繼續傳承和發展。新時代有新生活,新生活要有新文化,但是不能沒有民族的“根”。
音樂總監趙麟:
探索與時代相結合的全新音樂思維詮釋民歌
著名作曲家,中國最年輕的金雞獎最佳音樂獎獲得者,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現就職於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曾任2014年春節聯歡晚會副總導演、音樂節目總監。
中國藝術家應該去學習民族文化。此次音樂會的音樂總監趙麟坦言,民族音樂的精華是什麼,是中國人特有的各地域各民族情感表達的方式。在文化交融越豐富的地方,越要有自己的風格,風格來自對文化之根的理解,這也是為何本次音樂會命名為“尋根之旅”。
“一手向傳統,一手向現代”是趙麟的父親、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先生的藝術理念。趙麟坦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社會主義創作導向一直沒有改變。因此,這次音樂會將以民歌為基礎,作曲家進行了豐富的編排,每一首歌都聽到不同以往版本的音樂元素和動機,所有藝術家都在共同探索與時代相結合的全新的音樂思維,重新詮釋民歌精髓。
在他看來,當中最大的難點是既不能破壞原歌的精髓,又要重新做一個結構賦予每一首歌一個情境,樹立這首歌新的符合時代審美的風格。“我很有信心,大家既聞得到泥土的芬芳,也感受得到音樂高品位,每一首作品都是米其林的出品標准,雷佳也做到了非常難能可貴的‘一人多聲’,她的演繹跟隨每一首作品在變化,這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音樂會作曲家代表王喆:
西洋樂器“逗趣”花鼓戲,讓民歌更幽默
王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青年作曲家,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師從著名作曲家金湘先生。多次參與大型文藝演出音樂創作,包括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閉幕式、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型文藝演出《勝利與和平》、G20峰會的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等。
作為編配團隊中的一員,王喆以湖南民歌《洗菜心》為例,講述了如何在保留傳統民歌原曲的風格上進行具有時代氣息的改編。他告訴記者,《洗菜心》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湖南民歌,所以這首歌曲我在配器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在保留原曲風格的基礎上突出配器的特點。例如在歌曲結構及織體運用上,第一段,採用跳躍式的音型描繪出一個活潑的少女形象﹔第二段,用提琴的滑音演奏突出歌曲本身帶有的詼諧幽默的特點。此外,樂隊用切分音型烘托氣氛,用西洋樂器來詮釋花鼓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