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木偶藝術劇院演出劇目《紅軍的戰馬》劇照。 |
走進位於北京北三環的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就仿佛進入了一座童話城堡。今年“六一”前后,中國木偶劇院上演《熊貓和小鼴鼠》《小鈴鐺與匹諾曹》《木偶奇遇記》等劇目,給孩子們的節日增添色彩。小鈴鐺劇場裡上演原汁原味的木偶劇,並在演出中間插入木偶小講堂環節,讓觀眾上台體驗木偶操作,特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依靠操作者的技巧,用木偶來塑造人物,是木偶藝術區別於其它藝術門類的根本特點。因此,木偶操作技藝是木偶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木偶演員需要做的不僅僅是把木偶舉起來、動起來,還需要表現木偶人物的動作、性格、喜怒哀樂等情緒。體驗木偶操作,可以讓孩子們更好地與木偶藝術零距離接觸,在看演出的同時了解木偶藝術,親近傳統文化。
中國木偶藝術劇院院長趙永庄說,近10年來,木偶劇院新創作了大型劇目17部,改編復排大型劇目10部,還創作和復排100多部小型木偶劇和課本劇,每年演出場次達2000場以上。兩支流動的劇院小分隊,在全國各地演出,將木偶藝術帶給更多邊遠地區的人們。劇院還讓中國的木偶形象登上國際舞台,並多次獲得國內國際獎項。
劇院新創的木偶劇《丹頂鶴的故事》特別值得說道。這部劇講述了丹頂鶴保護者徐秀娟讓受傷的小丹頂鶴飛上藍天的感人故事。全劇用了木偶狼、木偶大型禿鷲和37隻各種不同類型的木偶丹頂鶴,還使用了杖頭木偶、鐵支木偶和步行木偶,加上LED、威亞、旋轉舞台等道具,綜合全面地展現了木偶藝術。劇中,一隻叫“賴毛子”的小丹頂鶴,克服各種困難,頑強練習飛翔。當小丹頂鶴在舞台上飛向天空,全場觀眾紛紛起立,鼓掌致意。
為了表現好因保護丹頂鶴而獻身的徐秀娟這一人物,木偶劇院的7名創作人員,深入徐秀娟曾經生活過的江蘇鹽城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採風。創作人員在蘆葦塘裡蹲守,細心觀察丹頂鶴的生活習性和動作特點,拍攝了大量資料,掌握了很多細節,比如:一隻小丹頂鶴因為腿上有傷,受小伙伴的欺負,但它依然獨自覓食、頑強生存。創作人員把這些細節放到劇情中,使故事更加動人。趙永庄說,木偶藝術要和生活結合,才能讓觀眾感覺到熾熱的溫度和泥土的氣息。
發展木偶藝術,還需要在傳承中創新。為了更好地對接傳統,劇院從藝術院校選取了30多名畢業生,請退休的老藝術家每周兩次來給他們上培訓課。
趙永庄說,在新時代,木偶藝術的傳承需要延展藝術生命的力度和長度,開掘表現的空間和內涵,讓小木偶真正牽動觀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