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紫檀制德勝門首次亮相“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

2018年06月09日21:1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6月9日電(記者 董子龍 皇甫萬裡) 2018年6月9日是我國第十三個文化遺產日,北京市文化局聯合大運河沿線的七省市文化廳(局),在北京農展館舉辦題為“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這是近年來北京市舉辦的最大規模的非遺主題活動。

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開幕。

展覽現場呈現12個省市的優秀傳統文化,包括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展陳面積達9200余平方米。展覽突破以往非遺展以作品展示和技藝展示為主的常規展示方式,為觀眾提供浸入式體驗,可以通過實物展陳、風味小吃、舞台演出、香道展示、參與互動等方式,實現觀景、品味、聽音、聞香、觸物,最大限度的為觀眾帶來多元觀展體驗。

展覽現場呈現12個省市的優秀傳統文化,展陳面積達9200余平方米。

由國家級非遺項目“紫檀雕刻”的傳承單位中國紫檀博物館制作參展的“紫檀制德勝門”是此次非遺大展的重量級展品。

此件“紫檀制德勝門”模型與實際建筑尺寸比例為110,長17米,寬13.40米,高3.86米。

此件“紫檀制德勝門”模型與實際建筑尺寸比例為1:10,長17米,寬13.40米,高3.86米,不但包括了德勝門城樓和箭樓,而且還依據史料復原出了瓮城、真武廟和御碑亭。城門的梁枋、斗栱、木裝修、磚石構件以及瓦面通體以紫檀木為原料﹔大門門釘用黃銅鎏金﹔千斤閘外包黃銅皮。整件作品運用傳統紫檀雕刻技藝,完全依照古建規矩作法,細部造型花飾准確精致,將德勝門“微縮”成一道集歷史、建筑、技藝、文化為一體的景觀,完美地再現老城原貌,見証昔日恢弘古韻。

觀眾參觀“紫檀制德勝門”。

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紫檀雕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麗華說:“老北京城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才華的結晶,也是人類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在世界城市建設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承載著北京八百年的歷史文化積澱,也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智慧才華。紫檀雕刻是中華傳統手工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去雕制恢復老北京城原貌,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古建藝術內涵,推動紫檀雕刻技藝發揚光大,也促進紫檀文化走向世界。”

從事紫檀制作至今已三十多年的陳麗華,幾乎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紫檀文化上來,以不懈努力傳承優秀的中國傳統紫檀雕刻文化,繼承和保護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尤其是老北京城的城建文化。從2008年開始,她領銜實施“紫檀制老北京城門樓”項目。截止目前,“內九外七”十六座老城門已全部制作完成。這項宏大而有非凡意義的工程,既讓觀眾了解到明清時期老北京城樓的原貌,同時也給國家留下了完整的老城門圖紙和實物資料。這不僅是“紫檀雕刻”技藝傳承的一項杰出成果,更對老北京城建筑規劃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項兆倫在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陳麗華的陪同下參觀了“紫檀制德勝門”。

在展覽的首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項兆倫和北京市文化局局長陳冬在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陳麗華的陪同下參觀了“紫檀制德勝門”,並對陳麗華館長為傳承和弘揚紫檀雕刻技藝以及用紫檀“復建”老北京城門樓的義舉給予的高度評價,這組紫檀藝術珍品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紫檀雕刻的精湛技藝,將為北京的博物館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增添璀璨光彩。同時,對中國紫檀博物館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所做的努力和成績給予肯定和贊揚。

由國家級非遺項目“紫檀雕刻”的傳承單位中國紫檀博物館制作參展的“紫檀制德勝門”。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