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一 |
![]() |
圖二 |
渡荊門送別
李 白(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1200多年前,當20多歲的青年李白第一次出川游歷,走水路入長江,經過三峽荊門、虎牙之間,看到“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壯闊景象,萬丈豪情噴涌而出。
十二背
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的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意思是水到了這裡就化險為夷,山到了這裡就變成了小的丘陵。
乘船出葛洲壩船閘,順流而下10公裡處,長江南岸峭壁林立,崢嶸突兀,綿延十余公裡,這便是唐詩中多次提到的荊門山(系)。唐朝楊炯、陳子昂、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韋應物,宋朝歐陽修、蘇軾、寇准、范成大、司馬光……眾多文人墨客都曾途經此地。歷史上這裡頻繁的戰事和險峻的風景,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吟詠題材。
順著宜昌市點軍區艾家鎮往下游行去,依次出現十二座山峰,這便是民間俗稱的荊門“十二碚”,又名十二背。根據清代所修《東湖縣志》記載,十二背有觀音背、偃月背、將軍背、烏石背、丞相背、天鵝背等,由其形貌得名。其中第十二背上有一天然巨石,形如彎月,向前十一背蓋去,構成一座天然拱橋,人稱“仙人橋”。遠遠望去,第十一背與第十二背矗立兩側,“仙人橋”橫於其上,其狀如門,故名荊門山,是古人乘舟進出三峽的重要地標。
古戰場
“扼巴蜀咽喉,為荊楚門戶”,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險要的地勢,荊門山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江水又東,歷荊門虎牙之間……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伐楚,火燒夷陵,還焚毀了楚國宗廟。唐代詩人劉禹錫曾作《鬆滋渡望峽中》一詩:“夢渚草長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即是指此事。這也是宜昌有歷史記載的最早一次戰爭。
自先秦至清,這裡先后發生了多次大型戰役,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三國時期吳蜀猇亭之戰。公元221年,劉備為替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東征孫吳,吳國派陸遜率軍應戰,雙方相拒於夷陵地區。后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大敗蜀軍,劉備敗退白帝城,不久去世。據考証,猇亭之戰的發生地就在今天的猇亭虎牙山。
如今,山上建有猇亭古戰場風景區。景區內林木青翠,藤蔓盤羅,仿漢古建筑鱗次櫛比。
虎牙灘江邊的絕壁上,有一條1500余米的古纖道,像一條巨龍橫臥在峭壁之間。古纖道盡頭處有“屯兵洞”,傳說為歷代戰爭屯兵所用。洞口如門型,高約3米。洞向下彎曲延伸,越往裡走越窄。洞中鐘乳叢生,洞洞相連,是隱兵屯糧的天然處所。
跨江橋
站在虎牙山上遠眺,隔著一層薄薄的霧氣,對面荊門群山若隱若現。此處長江江面相對較狹窄,古代不少朝代在此處修建關城,搭設便橋,作為御敵工事。
公元33年,割據稱帝的公孫述為阻止劉秀漢軍入川,曾派遣田戎等人於荊門與虎牙之間架起浮橋。這是有史可考的第一座“長江大橋”。兩年后,劉秀部將岑彭領兵六萬攻荊門,率舟師直沖浮橋,因風縱火,橋樓崩壞,最終打敗公孫述。為張揚功德,岑彭在荊門山建起楚塞樓,樓為三層六角,上書楹聯“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鎖荊襄一方之局”。歷代戰火中,原樓早已損毀不見。今天在虎牙山頭,有一座近年重建的楚塞樓,從中依稀可見當年名樓的風採(圖二)。
公元272年,為抵御晉師東下,吳國在長江中暗置鐵錐,並在荊門、夷道等地用鐵鏈橫鎖江面,成為“鐵索橋”。西晉將領王濬率領數十艘大筏沖走鐵錐,並用火炬燒熔鐵鏈,攻克荊門、夷道二城,然后順江東下,直取建鄴。唐代劉禹錫“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一詩便是指此事。
世事變遷,如今江面上早已不見浮橋、鐵索橋的蹤跡。在公孫述搭浮橋近2000年后,北踞虎牙平台,南依荊門山麓,一座大橋橫空出世,江關從此真正暢通。這便是全長1188米的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圖一)。這是首座完全由中國自己設計、施工、監理的特大跨徑懸索橋。大橋兩端,兩座朱紅色的橋塔高聳入雲,懸起80對吊索,如龍爪攥玉,穩如泰山。夜色中,大橋華燈鮮亮,燦若虹霞。橋下的江面也被燈光映照得格外璀璨動人。也許,李白所見“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的雄奇畫面,也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