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青銅葵花》:演繹“詩意苦難”中的童心之美

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兒葵花,洪水中獲救后被收養,她和農村啞巴男孩兒青銅成了最好的朋友,他們一起經歷貧窮的生活,一起感受苦難背后的甘甜……近年來,我國首位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著名作家曹文軒的長篇小說《青銅葵花》溫暖了萬千兒童的心靈。
日前,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明辦聯合策劃出品的大型同名兒童劇《青銅葵花》在南京成功首演,在當地引發了一陣強勁的觀劇熱潮。
思想性和觀賞性集於一體
“女孩葵花和男孩青銅的身上有太多當今孩子所缺失的品質,這次帶孩子過來,收獲更多的是溫暖和感動。”在南京市荔枝大劇院,剛觀完劇的市民王娟帶著三年級的兒子在台下等待與演員合影。
“這本書我之前就讀過,后來推薦給了兒子。”王娟告訴記者,為了讓兒子閱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每一本書都經過了自己的精心挑選,《青銅葵花》也不例外。今年5月,得知《青銅葵花》同名兒童劇即將上映,王娟早早地訂了票。“原著上有些兒子不太理解的地方,在劇裡一下就看明白了,閱讀的效果也得到了鞏固!”王娟笑著說。
優秀的兒童劇不僅要給孩子們帶去樂趣,更主要的是寓教於樂,使孩子在觀劇中受到思想的啟迪。作為該劇主角“葵花”的扮演者,楊曉蒙對此深有體會。“女孩子葵花身上的堅強品質讓我感動,怎樣把它巧妙地和孩子心理結合起來,我認為才是演好這個角色的精髓。”
為此,從導演到演員,劇組投入了大量精力。該劇導演胡一飛介紹,以往的兒童劇中很少寫死亡,但劇中用了很多真情實感去精心刻畫。“一是觀賞性,二是思想性,我們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告訴孩子,要從小學會感恩並珍惜身邊人,敢於和苦難抗爭。”胡一飛說。
文學到藝術的創造性轉變
去年6月,兒童劇《青銅葵花》創排工作正式啟動,並由江蘇省少年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南通通州“童聲裡的中國”少兒藝術創研活動基地等單位聯合承制,常州金壇華羅庚藝術團負責演出。早在劇本改編期間,就備受讀者的關注。
“讀者往往對經典著作都有先入為主的概念,在改編之前,一方面我們對原著進行了深度解讀,另一方面我們開展了針對讀者的大量調研。”該劇主創團隊成員、編劇薛梅介紹,為了給觀眾以全新的觀劇體驗,主創團隊運用了多種創作手法,以此達到音樂、舞蹈、戲劇的多重審美效果。此外,江蘇地域特色的民間小調也運用其中,極大地豐富了該劇的表現力。“既忠實於原著,還有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想以此給孩子最佳的審美體驗。”薛梅說。
作為原著作者,作家曹文軒對該劇的改編也十分滿意。曹文軒介紹,小說《青銅葵花》呈現的是“詩意的苦難”,主要向孩子傳達人性的真善美,用這種苦難來培養孩子堅強勇敢、樂觀豁達的心境。“這部劇是一次很有主見、很有藝術水准的精彩演繹,使《青銅葵花》實現了從文學到藝術的創造性轉變。”曹文軒說。
在南京引發一陣觀劇熱潮后,該劇將於下半年開始在各地校園進行巡演,屆時走到更多孩子身邊。“文藝精品的生產目的就是充分發揮美育的獨特作用,引導孩子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在心中播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爭做時代新人。”面對記者,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表示。
(本報記者 鄭晉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