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古長城建筑遺跡,古廟中的彩繪泥塑造像……近日,陝西省毛烏素沙漠中的明代長城營堡——清平堡遺址引發社會關注。6月10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清平堡遺址考古隊領隊於春雷在接受人民網獨家專訪時表示,該遺址為罕有的陝北地區保存面貌最好的明代長城營堡,除了本身的軍事防御作用,顯應宮等遺址的發現對於豐富長城歷史的文化內涵有著重要作用。
出土石碑記載詳實 泥塑雕像保存完好
清平堡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毛烏素沙漠范圍內,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南北長約600米,東西長約300米,共有三門,是明延綏地區三十六營堡之一。目前,在該遺址內已發現大批建筑遺跡。
清平堡遺址顯應宮出土的石碑碑首。受訪者供圖
南側院落規模較大,南北長約60米,東西長約25米,有保存完好的院牆、房屋、磚鋪地面等。根據院落內出土的一塊石碑記載,該院落為清平堡內名為“顯應宮”的城隍廟。“目前我們已完整清理出顯應宮的院落,並掌握該遺址的清晰格局,整個建筑基址被很好地保存下來。”於春雷說道。
清平堡遺址顯應宮考古發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據於春雷介紹,顯應宮和石碑的發現讓考古工作者們眼前一亮,通過碑文記載,了解到該石碑為萬歷年間,由當時延綏地區的副總兵領杜鬆組織重修時所立。碑文中還記載,顯應宮於明代嘉靖年間再次重修。
清平堡遺址顯應宮出土的泥塑造像。受訪者供圖
清平堡遺址顯應宮出土的泥塑造像。受訪者供圖
清平堡遺址顯應宮出土的泥塑造像。受訪者供圖
目前,在顯應宮內發現了30余尊保存完好的彩繪泥塑造像,以及鎏金銅像、鐵質香爐等遺物。其周邊出土了較多琉璃瓦、鴟吻等建筑構件及瓷器殘片等生活遺物,還有數枚瓷雷等防御用武器。對此,於春雷表示,這些有助於更好了解當時的文化特色和社會生活。
清平堡遺址的南門溝橋。受訪者供圖
顯應宮東側是一處較大規模的建筑基址遺跡,目前已清理發現該樓址的過洞及部分樓基,樓基東西長約12米,殘高約3米。“結合碑文及相關史料記載,我們推測該處為城內中心樓址,也就是清平堡的中心部位。”於春雷提到,該樓的發現,對於了解清平堡的整體結構布局有很大作用。
有效助力長城考古 豐富歷史文化內涵
清平堡遺址的堡牆遠景。受訪者供圖
為何清平堡遺址能夠罕有地較好保存原貌?於春雷解釋道,受地理環境影響,清平堡常年風沙很大,並不適合農業生產,在清代康熙平定噶爾丹后遭到廢棄,很快便被黃沙掩埋,之后也再未進行大規模人類生產活動,反而形成了一個天然的保護屏障,較完整保留了明代長城營堡的格局風貌及時代特征。
“清平堡從設置到被廢棄,與自然因素和軍事形勢都密不可分。”於春雷表示,通過這次發掘,體現了長城不僅為軍事要地,同時也存在著經濟活動與文化生活。清平堡遺址的發現作為長城考古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拓展了對長城文化內涵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文化與學術價值。
談及此次考古契機,於春雷感慨道,這得益於民眾對於文物保護的意識越來越高。據介紹,早在2020年4月,當地村民在城內取沙土修路的過程中發現有文物遺跡,立即上報至文物保護部門,同年5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隨即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工作,並於今年開始主動性發掘工作。
對於下一步考古工作如何開展,於春雷表示已擬定五年的發掘計劃。他提出,將繼續對泥塑造像進行清理和保護,同時以發現的中心樓為基點,逐步拓展發掘范圍,掌握清平堡遺址的整體格局。
“我們希望通過考古學的方法,對史料文獻進行補充,了解到更多清平堡遺址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從而對長城歷史有一個更深的認識、更細致的了解,為推進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提供基礎資料和思想理念。”於春雷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