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把挂面》看歷史的軌跡(牆內看花)

□ 張德祥

2018年07月28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陝北與山西呂梁之間是黃河,黃河由北向南,穿越秦晉峽谷,留下了莽莽蒼蒼、起起伏伏的黃土高坡。這地形,是山又不是高山,是地又不是平地,就是墚墚峁峁,溝溝壑壑,縱橫交錯,七繞八彎。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實際上是很苦焦的,黃土裡刨食,靠天吃飯,十年九旱,缺吃少穿,能吃上一口挂面,那算是奢侈了。多數人家都有挂面。但平時不能吃,而是當寶貝一樣珍藏著,留給客人吃,留給病人吃,因為那是最好的食品,是走親戚帶的禮物。不是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沒有經歷過那種生活的人,無法理解人與食物的那種關系。電影《一把挂面》帶我們走進了那種情境。

  在白面稀缺的年代,挂面自然就是珍貴食品,做挂面也自然是一門好營生。電影裡的主人公根根在財主家打工,財主家就有一個挂面作坊,做空心挂面,是挂面中的上品。根根想學做挂面的手藝,但這手藝不外傳。根根偷學技藝,被毒打一頓並逐出,臨走時,管家給送了他一把挂面。根根篤定要學會這門手藝,經過反復捉摸試驗,歷經失敗,最終他發現水是關鍵,隻有用這一處的水源,才能做好這挂面。因此,后來土地承包,他非要承包那塊水源地,因為那塊地有做空心挂面離不了的水源。改革開放之后,他把手藝傳給了兒子,想讓兒子做挂面生意。孫子大學畢業后返鄉,把技術傳給了全村人,帶領全村人把挂面做成了一個產業。

  鄉村振興,需要有地方資源優勢的產業。在小農經濟時代,一家一戶,手藝是為了養家糊口,確保獨家擁有。到了今天,社會化生產,一種工藝就可能做成一種產業。那麼,這種手藝要不要傳給大家呢?從根本上來說,爺爺是不願意的,但大學畢業的孫子,有更長遠的眼光,更大的胸懷。他從鄉村擺脫貧困與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問題,規模化生產才能帶來更好的效益,於是帶領大家走上了挂面產業之路。祖傳的手藝,在新時代真正有了用武之地,造福於一方百姓。

  作為電影,不單單是講一個故事,更要用鏡頭敘述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很重要,它是故事滋生的環境,是人物存活的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很欣賞《一把挂面》裡的那些空鏡頭語言,通過畫面所展現的那些彎彎曲曲的土路,石頭砌成的牆,窯洞,磚房,石磨,樹木,陡坡等,實際上是一種無聲的自然語言。活在這裡的人,就是與它們相處,與它們對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明觀念與生命形態。主人公最后不吃飯了,遠親近鄰來看他,希望他最后再吃上一口挂面,他吃不下了,他知道自己要走了,要離開人世。看到這裡,就使人想起“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民,活著就是為了一口食。食,就是民的天,不吃飯了,就沒日子了。電影裡那句歌詞唱得好,“人吃黃土一輩子,黃土吃人一時辰”。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電影裡的說唱插曲。這些音樂元素激越而蒼涼,熱烈而悲愴,全部用本土樂器演奏,完全用當地方言演唱,原汁原味,泥土氣息扑面,卻又升騰起生命的蓬勃與硬朗,艱難的生存,一把挂面,就壓住了生命的重量。本土說唱音樂,極大地提升了電影《一把挂面》的審美空間,氤氳出一種濃濃的情緒,穿越於凝滯的歲月,彌漫於滄桑的溝墚,意境油然而生,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有歷史、有溫度、有意境的鄉村電影。

  如果說還有不足之處,也許是敘事上的銜接還不夠天衣無縫。時間敘事,又有大量插敘,回憶主人公“一把挂面”的來歷及學藝過程,又夾敘了“文革”時期偶遇東家逃難的情節,送給東家一把挂面,這一筆是“一把挂面”的點題嗎?情節雖好,但細節處理存疑。東家對當年毒打他的事情沒有一句道歉,倒是他似乎對東家有歉意,情理上不是很通順。留東家吃飯、送一把挂面都合乎人情,但東家應當對打人道歉,多年之后,落難之時,就不覺得自己當年的過分?不覺得正是他當年學到了手藝,才有今天這一把挂面的相贈?在這個細節處理上,也許創作者另有意蘊,也未可知。總之,《一把挂面》,是一部折射了一段歷史、反映了一種鄉土變革的很有意味的電影,有著陝北濃郁的鄉土氣息與地域特色,簡單而厚重。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學好“四史”,傳承紅色基因(人民時評)
  2.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1名干部任前…
  3. 青海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5. 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