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山摩崖造像群(“一帶一路”文化)

——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瑰寶

□景天星

2018年07月31日09: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海棠山摩崖造像
  網絡圖片

  佛教石窟是分布在絲綢之路上的藝術明珠,從南亞印度的阿旃(zhān)陀石窟,經中亞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到中國新疆的克孜爾石窟,可以管見佛教文化流傳的歷程。

  石窟寺藝術在藏傳佛教中也頗為興盛。如被稱為“吐蕃第一窟”的拉薩藥王山查那路甫石窟,是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遺存。在四川、青海等地,也有一些重要的藏傳佛教造像。但在青藏高原之外,規模宏大的藏傳佛教摩崖造像群極為罕見。遼寧海棠山的摩崖石刻造像群,可能是一個孤例。

  海棠山,位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板鎮,為醫巫閭山之支脈,是蒙古高原到遼河平原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早在元朝時期,蒙古族就已信奉藏傳佛教。17世紀初,蒙古貞部落從呼和浩特遷至阜新,藏傳佛教也隨之傳播。明崇禎三年(1630),即皇太極天聰四年,皇太極邀請乃濟托音呼圖克圖在蒙東傳法,並建瑞昌寺,此為阜新歷史上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此后,阜新地區陸續建有喇嘛廟369座,共有喇嘛5萬余人。其中,規模最大的寺廟便是普安寺。

  普安寺所在的海棠山有很多裸露的岩石。藏傳佛教傳入海棠山后,依天然岩石之形狀,在岩石上雕刻佛教造像與題記。據載,在不到300年的歷史中,共刻有造像1400余尊。迄今仍保存有龕刻183龕,造像270余尊以及漢、滿、蒙、藏文鐫刻的題記50余處,集中分布於南區、中區和北區三個區域。

  漫步海棠山,如進入佛國,眼前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摩崖造像,有佛像、佛母像、菩薩像、度母像、護法像、人物像等,其中護法像數量最多,有22位。造像的形象千姿百態,有的慈眉善目、面露微笑,有的慧目圓睜、呈忿怒相,有的結手印,有的持法器,有的站立,有的禪坐。

  從雕刻數量看,無量壽佛雕刻最多,有35尊,反映了世俗生活中人們長壽的願望。從雕刻尺寸看,造像有大有小,其中最高的是佛祖殿的釋迦牟尼佛,有4.60米,最低的是犀甲護法眷屬,僅0.15米。從造像題材看,幾乎全是格魯派的崇拜對象,居於中心的宗喀巴大師像刻於全山最高處。從龕窟形制看,以平面豎長方形淺龕為主,龕楣多是拱形或方形,其中也有不少塔形龕。從雕刻手法來看,多是選擇天然石頭在岩面雕刻,且多為淺浮雕造像,也有一些高浮雕、線刻造像,還有的造像採取浮雕與線刻相結合的方式。

  普安寺寺主一希仁波切認為,海棠山摩崖造像布局最奇特之處,是三大區域的所有造像均以海棠山峰頂的宗喀巴大師造像為中心,並依格魯派上師資糧田的布局次第雕刻而成。南區、中區和北區的造像依次排列,井然有序,圍繞著宗喀巴大師像,有廣大行派的彌勒菩薩,深見派的文殊菩薩,代表清淨傳承的普安寺第一世、第二世、第四世活佛,還有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珈部、無上瑜珈部的本尊護法與傳承諸師等。布局嚴整的造像群,將海棠山筑成一座密宗摩崖壇城。因此,海棠山也被認為是中國密宗名山。

  在藝術風格上,海棠山摩崖造像繼承了北齊造像的風格,表現出北方少數民族淳朴健壯的形體美,同時借鑒了晚唐造像的風格,體態豐滿健壯,胸腹隆起,上著帔(pèi)帛,下著大裙,此外,還彰顯出蒙古族、藏族的藝術特色和審美情趣。

  如中區第107龕的文殊菩薩,頭戴五佛冠,頂發髻,面形長圓飽滿,眉間有白毫。雙耳垂肩,戴大耳珰,耳邊寶繒向上翻卷。佩珠寶瓔珞,戴手鐲、臂釧、腳環。帔帛搭肩繞臂,於身體兩側翻卷,帛帶繞雙腿,於兩側又向上翻卷。腰飾佩帶,左手於胸前持經書,右手上舉,緊握智慧劍。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雙層圓形頭光與背光。這一菩薩像在體現晚唐造像藝術風格的同時,又具有濃郁的蒙古族特色。

  古代工匠們還運用礦物質和植物質兩種天然顏料對造像進行彩繪,使其具有耐腐蝕性,故部分造像雖歷經數百年風雨,仍能看到當年的斑斕色彩。如中區第2龕度母三尊像中的綠度母,至今面容仍呈綠色,笑容超然,飽含慈悲。

  題材如此多樣、規模如此宏大、布局如此嚴整的海棠山摩崖造像究竟創作於哪個年代,是學術界非常關注的問題。當今學術界基本的看法是:摩崖造像藝術創作於清代,但具體始於哪一朝,卻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康熙二十二年建廟的同時,就已開始雕刻造像。另一種觀點認為,先有寺廟后有造像,如李翎認為“可能於乾隆年間約18世紀70-80年代已開始造像”。還有學者認為,道光年間開始雕刻造像,這主要是因為道光年間的石刻題記比較多。

  一希仁波切依據中區第16龕“關公像”后的方形印章判斷,這尊塑像應該是在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這一時期雕刻完成的。蘭州大學杜斗城教授認為,在藏傳佛教傳入此地之后,人們可能就開始雕造佛像了,只是當時沒有留下名字和年月。至於康熙以來修建的木構殿宇,應該是海棠山的佛教活動有了一定影響之后才開始建造的。

  海棠山摩崖造像群見証了清代藏傳佛教在蒙東和遼西地區的傳承、發展和繁榮,是一座鮮活的蒙藏佛教歷史、文化與藝術的博物館。

  (作者單位為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

(責編:鄒菁、蔣波)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學好“四史”,傳承紅色基因(人民時評)
  2.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1名干部任前…
  3. 青海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5. 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