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參觀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收藏的古籍珍品。 |
炎炎暑假怎麼過?大多數學生都是“老三樣”:刷題、旅游、宅家中。更有甚者,將暑假過成了隻剩補課、做題的“第三學期”。不少學生經歷著“學期辛苦盼放假,假期無聊盼開學”的心理循環。
然而,近年來,社會環境在變,不少父母對於下一代的教育觀念也隨之改變。中小學教育綜合改革帶來的變化,不僅貫穿學校課堂、學期之內,也逐漸向校園外、假期中延伸,過一個不俗氣、不盲從、有趣有益的新暑假,讓花季青春、成長歲月變得更豐富、更有創造力,正在悄然匯成新潮。
作業由社會各行業人士布置,學生通過網絡自行選擇並完成
“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有一本自己的家譜。”7月25日,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內,在圖書館副館長楊光輝教授與古籍修復師黃正儀、版畫藝術家倪建明等老師的講解和指導下,幾十名中小學生學習了古籍線裝書的基本知識,體驗了蠟拓、木活字和古籍裝幀工藝,還對家譜文化、制作要求等,有了初步了解。
參觀體驗之后,這些學生在假期會按照要求,與自己的父母、祖輩交流,收集家中三代成員姓名、家風家訓、家鄉歷史等資料。帶上這些資料,他們可以到復旦大學圖書館制作一份地道又獨特的家譜。
“制作家譜是孩子們了解中華古籍文化的一個窗口,為青少年提供一個零距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在他們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楊光輝說。在體驗活動中,來自楊浦區的初中生小王做得興味十足,他告訴記者:“做家譜不僅好玩,還有意義,能夠使我們不忘前人,把美好的東西留在心裡、傳給后代。”
“我的家譜,我來做”是由上海市教委等單位指導、上海教育新聞網主辦的2018年“中國好作業”公益活動中的一項,網上報名做家譜的學生目前已有144名。
除了做家譜,“中國好作業”活動裡,還有不少與學校課程、考試“不搭界”的項目。比如,跟著昆曲名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跟著非遺傳承人了解“本幫菜”、手繪一張紅色旅游地圖、策劃一場古代名畫展覽、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向同齡人贈書、暢想未來城市群藍圖、設計家用機器人……參加的學生不拘年齡年級,可以用文字、圖畫、音視頻、手工等方式完成作業,通過心得體會、調查報告、圖文實錄、創意作品等方式分享成果。
“中國好作業”活動始於2013年,各種暑假作業題目都由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社會知名人士布置,學生通過網絡自行選擇導師,完成相關作業,參加線下活動,作業提交后由專家評審並在官方網站集中展示,迄今已有30余萬人次學生參加。在活動總策劃人、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總編輯金志明看來,“好作業”就是要聚集社會資源服務學生成長,引導青少年關注社會、創新實踐,培養自主性、探索性和創造性,也引導全社會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
研究性學習成果,成為評價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重要指標
螢火虫、勺雞、天目臭蛙、楓香、醉魚草……這些在城市裡少見的動植物,卻出現在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高一學生的日記裡,部分還被制作成了標本。
這是該校“達爾文博物公學”社團組織的一次暑期活動——與自然深度交流的生物生態研學考察。12名學生在兩位生物教師帶領下,來到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為期4天的野外考察。老師們負責設計考察課程、規劃行程、准備用具。學生們則要學習標本採集和制作、鳥類觀測、工具使用等知識,查找閱讀專業文獻。
雖然距離上海不過3小時車程,但對於多數城市孩子來說,野外考察充滿了新奇和挑戰。早晨6點多,考察隊員們就起床,第一天就觀察到28種鳥類,還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勺雞。沒有了城市的喧鬧與燈火,他們在夜游時親眼看到在黑暗中“美麗又魔幻”的螢火虫。他們還學會了使用捕虫網,意外地“撿”到中華奧鍬甲,偶遇原矛頭蝮。為了考察天目山柳杉種群,一天裡同學們人均步行2.5萬步,跨越海拔近500米,迎著山雨,穿越密林,測量了上百株柳杉的胸徑。
12名學生,每個人的收獲和感觸不盡相同。汪嘉怡印象最深的是發現螢火虫的美麗一刻,“回來之后,有那麼一點惆悵。不能讓螢火虫將來僅僅‘活’在回憶和相冊裡,一定要做些什麼。”徐伊茗同學記住的是艱難的登山路,領悟了老師說的“山要一步一步爬,樹要一株一株量”。
天目山歸來,同學們還要根據考察所見,展開一項《天目山柳杉的種群生態學研究》。作為教育綜合改革試點,上海的高中生都要參加研究性學習,提交的報告,是評價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重要指標。經認証,可以作為高校招生預錄取的參考。
學校對接社會機構,提供豐富的志願崗位、公益活動和實踐課程
整個7月,從周一到周五的下午,上海市第二中學高一(8)班學生張宸杰都會准時出現在梅隴社區文體中心,幫助老師整理材料,陪伴愛心暑托班的孩子,在老年學校服務……事情瑣碎,即將升入高二的他學習壓力不小,每天上午要補課,但他覺得這樣的暑假才更有意義,“能了解社會,學會和各種人打交道,鍛煉了應急能力……”
這份社區志願者服務工作是張宸杰主動找的。而上個寒假,他卻是按照學校安排,不太情願地開始了平生第一回志願者服務——在上海市航空科普館做導游。張宸杰坦誠地說:“原來報名的是另一個地方,服務兩小時就能抵扣5個學時,結果沒選上!硬著頭皮再選,只是為完成學校規定的指標……”
然而,變化在一點點發生。從最初隻會背解說詞、應付了事,到后來主動了解更多國產大飛機C919的知識、為吸引小學生參觀團而努力練習﹔從與陌生人談話支支吾吾,到對著一群嘰嘰喳喳、問題千奇百怪的小朋友十分耐心和熱情。有了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張宸杰選擇在學業繁忙的暑假繼續做志願者,他說:“這是應該的,人生不僅要看高考,還要看到更多的地方。”
張宸杰去年寒假硬著頭皮也要完成的“規定指標”,就是上海試行的作為高考招生錄取參考指標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其內容之一即記錄高中生參加志願服務(公益勞動)的時間。根據規定,學生高中階段社會實踐不少於90天,其中志願者服務不少於60學時。與之相應,由學校與社區、社會機構對接,提供志願者崗位、活動項目和實踐課程,已有上萬家市、區兩級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和公益、志願服務,讓學生在為他人提供服務的同時,也能了解到各種崗位的工作性質、要求和特點,收獲與人打交道、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體驗和成就感。
一樣的暑假,不一樣的過法,還有很多。比如上海全市范圍組織的各種職業體驗活動,到“技師學院”學一門技術,或參加“老弄堂紅色尋訪之旅”“非遺傳習體驗”等。來自上海市教委的統計顯示,這個暑假,上海共有888個由市級學校少年宮提供的活動,108個由中職校設計的職業體驗活動,185個由市區校外聯成員單位及校外活動場所策劃的活動,2949個由各街道鎮開發的活動,總計有4000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