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井水處,聽單田芳”

本報記者  王  玨

2018年09月12日05: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在評書天地裡,很多人對他的評書耳熟能詳。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見圖,資料照片)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

  1934年,單田芳出生於遼寧營口市的一個曲藝世家,母親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藝人,父親是弦師。時代的變化、家庭的離合,年少的單田芳早早扛起家庭重擔,走上了說書的道路。單田芳的生活經歷也為他后來的評書藝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積累和素材。1954年,他正式走上評書舞台,1955年,加入鞍山曲藝團,他的藝技突飛猛進,事業蒸蒸日上。“依靠說書有了經濟收入,也有了社會地位”,單田芳形容這是他的第一次新生。

  “文革”時期,單田芳的說書曾一度中斷。直到1979年,單田芳的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他所播講的評書風行大江南北。單田芳說,這是他的第二次新生。

  “有井水處,聽單田芳。”單田芳的評書藝術作品來自生活、源自民間,把握藝術氣脈、跟隨時代發展,以鮮明的大眾化語言特色獲得了人們的喜愛。

  改革開放40年間,評書藝術也不斷繼承發展。單田芳通過電視、電台等大眾媒體,給更多人帶去藝術的享受。“時代變了,得通過新的媒體傳播,才有新的生命力。”單田芳說。單田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評書《天京血淚》,聽眾多達6億人次。有人統計,每7個中國人裡就有1個在聽他的評書。

  一人一桌一醒木,單田芳用略帶沙啞的聲音、抑揚頓挫的語調,將人物和故事說得栩栩如生,留下了《三俠五義》《白眉大俠》《三俠劍》等代表作品。文學評論家孫郁曾評論單田芳的評書,“通俗而不庸俗,廣博而不淺薄,有時蒼涼悲苦,但善意綿綿,如日光流瀉”。

  上世紀90年代,單田芳成立了自己的藝術傳播公司,將評書從廣播、電視引入到更大的市場。2007年1月26日,單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風雲》是他的收山之作。2012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單田芳獲得終身成就獎。近些年,單田芳雖因病接受手術,但仍堅持創作並錄制電視和廣播評書作品,其中包括《賀龍傳奇》《血色特工》等紅色經典系列評書。他還支持通過新媒體推廣、傳播評書藝術。

  在單田芳出版的自傳《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中,他寫道:我要告訴“80后”“90后”的讀者們,心浮氣躁,恨不得一夜成名,這是不可取的,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隻有這樣,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一生嘗遍甘苦,書中說盡情仇”,“單田芳評書”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道風景,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中國曲協主席姜昆說,單先生是評書大家,他的作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快樂、知識和智慧,他用語言塑造的藝術形象生動而鮮活,令人難忘。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2日 06 版)
(責編:馮粒、袁勃)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學好“四史”,傳承紅色基因(人民時評)
  2. 青海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5. 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