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探索傳統曲藝在網絡時代的打開方式

崔文佳

2018年09月14日08:2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探索傳統曲藝在網絡時代的打開方式

這個初秋,因為單田芳等藝術大師的辭世而平添了幾分傷感。突如其來的訃告引得輿論場陷入集體追憶:“放學了就往家跑,准點打開話匣子”“那沙啞的聲音把忠孝節義講得深入人心”……在幾代人心中,單田芳這個名字不僅是評書的代名詞,更標注著難以泯滅的文化記憶。

除卻因人事代謝而感傷,亦不乏媒體發出“仿佛看見一個時代緩緩落幕”之嘆。不知有多少人真正去琢磨,這個“時代”到底何指?當眾人緬懷大師,實際在抒發什麼情感?

在筆者看來,首先意在致敬單老德藝雙馨的藝術人生。這位評書大師自認是個從小對說書“十分厭煩”的人,但因人生變故走上這條路后,他就勤學苦練、精益求精。即便到了耄耋之年,還保持著凌晨三四點起床錄評書的習慣。一人一桌一醒木,單憑一張嘴,就構建起了沙場的爾虞我詐、人生的悲歡離合、歷史的跌宕起伏。曾有盲人聽眾專程感謝單老,讓自己“看到”如此恢弘的世界。

反觀當今的演藝界,德藝雙馨似乎是不切實際的要求,“小花”“鮮肉”們不耍大牌、不漫天要價、不炒花邊新聞就算好的,倘若能避免摳圖、親力親為,就已稱得上“敬業”。以單田芳為代表的老藝人,永葆一顆匠心精進技藝,堅守一份敬畏嚴於律己,讓我們真切體悟到了大師之大。輿論對老藝術家德行的盛贊,何嘗不是一次對當下演藝圈歪風邪氣的鞭撻?

更要看到,悼念聲中還有深深的憂慮:作為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傳統曲藝不應因大師的離去而消亡,與過去相比,現在傳統曲藝演出場次少、名角兒缺位,光彩不復當年,誰來繼續扛起“代言人”的大旗?有觀點認為,這是個短視頻正當紅的時代,人們追求的是強烈的感官刺激,傳統曲藝日漸落寞是一種必然。實際上,現實並非如此悲觀,以評書為例,喜馬拉雅聽書、懶人聽書等平台擁有穩定的聽眾群體,評書大師們的經典之作位居點播榜前列。可見,不是當代人不愛聽書了,也不是評書藝術落伍了,而是這樣古老的曲藝形式還沒有找到在網絡時代的“正確打開方式”。

面對依然強烈的市場需求以及不甚樂觀的生存現狀,是時候為傳統曲藝做點什麼了。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從業者已經在跨界嘗鮮。比如每個周日上午,五裡坨書場都會准時開通網上直播﹔有評書新銳嘗試跟VIVA暢讀等新媒體平台簽約合作,利用其渠道優勢打開市場。人事更迭,潮流更新,但不變的是用心才能贏得掌聲的規律。感悟大師之大,傳承大師之德,並不斷與時俱進地探索傳統曲藝和網絡時代的連接點,這或許是對逝者最好的紀念,也是促進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責編:鄒菁、吳亞雄)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學好“四史”,傳承紅色基因(人民時評)
  2. 青海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5. 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