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從山河到江湖,賈樟柯如何講述“兒女”情義

2018年09月18日09:51 |
小字號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文藝星青年按】《江湖兒女》選在中秋節上映,這是賈樟柯導演的第九部劇情長片。

籌劃加拍攝用了三年、走過了7700公裡的《江湖兒女》即將與觀眾見面,賈樟柯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三年裡我一直在想怎麼把我經歷的時代、感受到的人情冷暖變化寫到電影中,現在呈現出的我個人很滿意。”

電影的時間跨度17載,從2001年到2018年。賈樟柯形容自己27歲時拍的《小武》是中篇故事,40多歲則從中篇到了長篇,“很多事情必須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才能理解,《江湖兒女》帶有對過往生活的重新凝望。哪怕有一天我拍了科幻片,都是源於自己的生活感悟。”

故事:從小城蹦迪到網絡直播

早在2018年初,法國《電影手冊》發布的“年度最期待電影”專題中,推薦了來自全世界本年度最值得關注的重點影片,《江湖兒女》就赫然在列。

《江湖兒女》講的是一對男女在長達17年的時間跨度裡的一場愛情。

“一對男女,年輕時,男的說,我是江湖裡的人,女的說我不是。人到中年他們倆的回答是反的。是什麼樣的原因,一個人在堅持江湖道義,而另一個人已經被時代洪流裹挾著、改變著物是人非的面貌,我想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導演賈樟柯認為,無論是電影《水滸傳》,還是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雖造就了不同的江湖,卻通過不同方式將江湖義氣展露無遺。此次,《江湖兒女》通過17年時光的流逝,以及趙濤與廖凡感情的發展,喚起眾人對小鎮生活的共鳴與追憶。

迪廳、關公像和麻將館的出現,喚醒了觀眾腦海中21世紀初的小鎮回憶﹔而網絡直播、手機導航、微信等現代化元素的出現則預示著時間延展到2018年的當下。這十七年,不僅僅是斌斌與巧巧的愛恨情仇,也是作為導演的賈樟柯沉沉浮浮的心路歷程。

迪廳是賈樟柯電影中一個經常出現的場景,從《任逍遙》到《山河故人》再到這次的《江湖兒女》,迪廳都佔據了重要戲份。仔細看他的選曲,《山河故人》的《Go West》和《江湖兒女》中的《YMCA》,都是那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賈樟柯對於迪廳文化很是精通:“93、94年,我還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書,幾乎每周六我都去跳,甚至一夜要換三個迪廳,那時身體裡好像有無窮無盡的力量。”直到現在,賈樟柯仍保留著一手“擦玻璃”的絕學。

片中頗具特色的“五湖四海酒”——在搪瓷盆裡倒進九種白酒摻著喝,也引發了大家的好奇。賈樟柯說這是他少年時的生活經歷,“我十八九歲時就這樣喝酒,九種酒寓意五湖四海,倒進一個臉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沒了距離感。”

賈樟柯這樣解讀“江湖兒女”:“寫劇本的時候,我覺得隻要寫好人情就夠了。江湖就是人際關系,借用張一白的話,廖凡和趙濤演的是兒女,其他不同口音、不同職業的人演的是江湖。看完這個電影,心中有江湖的人會有共鳴,心中沒有江湖的人會覺得‘哦,原來自己就在江湖中’。”

鋒利,柔情,江湖氣,或許這就是賈樟柯電影最好的模樣。

角色:江湖從頭說,兒女情義長

假如足夠熟悉賈樟柯的創作脈絡,我們不難發現,《江湖兒女》中廖凡和趙濤飾演的男女主角,正是2001年《任逍遙》中的斌斌和巧巧的故事延續。不同的是,敘事時空不再僅僅是2001年的山西大同。而是從大同開始,兜轉到三峽奉節,行經新疆大漠,劇情橫跨17年之久,最終又重返故鄉山西。而這長達7700公裡的旅程,便是“江湖”的軌跡。

女主角——趙濤飾巧巧

賈樟柯導演的戲,有一個不得不說的特點,劇中的女主角幾乎都是他的愛人趙濤。

這次拍攝《江湖兒女》也不例外。

作為賈樟柯的御用女主角,趙濤詮釋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這18年的雷打不動,並不僅僅因為趙濤是長在賈樟柯生活中的人。到如今這部《江湖兒女》中再次追溯起《任逍遙》和《三峽好人》,我們對趙濤的所有影像記憶便被重新串聯。

或許是代入了十七年前巧巧這個角色的難忘記憶,趙濤在《江湖兒女》中的表演格外令人期待。無疑,巧巧這個角色最大的難度,是時間的跨度。

作為貫穿十七年的靈魂人物,趙濤注定無法從生理年齡上重返2001年,便唯有從妝扮及表演上依賴“神似”。慶幸的是,當趙濤朝天鳴槍那一刻,仿佛當年的巧巧回來了。

在趙濤眼中,電影也可以說是“巧巧的成長史”。“斌哥將巧巧帶進了江湖,但最后留在江湖的隻有巧巧,她從一個女孩變成了強悍的女人。巧巧身上包含了很多女性的特質,有堅強,有青春氣息,有堅持的一面。”

趙濤說巧巧是她生活中不容易遇到的女性角色,“期待已久,我把我所有對人對事物的情感,放到這個角色身上,希望能帶大家走進我們的江湖。”

男主角——廖凡飾斌斌

2014年,廖凡憑借《白日焰火》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銀熊獎,有著“黃金配角”之稱的他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由他主演的電影《邪不壓正》才剛下線,由其主演的另一部電影《江湖兒女》准備接檔。

在賈樟柯的電影中,山西是一個永遠不會缺席的地標和元素,從《小武》到《三峽好人》再到《山河故人》,影片的主人公永遠都操著一口濃重的鄉音,廖凡想要走進賈樟柯的電影世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語言關。在電影《江湖兒女》中,廖凡飾演一個山西小縣城裡的公司老板,全程都要說著一口地道的山西話。

相比趙濤,廖凡飾演的斌哥,無疑是人物內心最為矛盾的角色。作為老大的他過去是堅守江湖義氣的人物﹔而天意弄人的世事,又迫使他成為時代的背叛者。面對與巧巧之間的愛情,他的內心更無疑有著深深的隱痛。所幸,江湖再“變”,人心深處總會有“不變”的存在。

賈樟柯幾次夸獎廖凡,說他除了情感戲演得非常好,片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街頭場面,他打得也好。“我對廖凡的動作能力非常欽佩,很難拍。”廖凡認為拍攝《江湖兒女》是一件有挑戰的事情,“和趙濤扮演的情侶,跨度十七八年,對我而言很難得。我喜歡賈樟柯導演的電影,故事中的人都很平凡朴素,最后命運又是那麼的讓人唏噓。”

眾星捧月——配角來頭不小

為了制造出更強烈的“江湖感”,賈樟柯這次還邀請了不少職業演員甚至導演來闖江湖。徐崢、刁亦男、張一白、張譯、董子健等,他們就像是這片“江湖”中必不可少的熟客,構建出賈樟柯心目中的你來我往的時代面貌。

賈樟柯表示自己在拍電影的二十多年裡經歷了非常多的困難挫折,是非常多有情義的同行在支持自己一直走下來,賈樟柯將自己二十年的江湖凝聚在《江湖兒女》這部影片裡面。

“江湖就是人,所謂‘闖江湖’不是空間意義上的,而是人的意義上的。這些面孔都是同行好朋友,他們的形象都在我腦子裡,很自然就想到他們來演。”

古人所說的江湖是怎樣的

江湖的稱謂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出自《庄子·大宗師篇》,原句為“泉涸,魚雙與予處於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原文意思是:泉水干涸后,兩條魚未及時離開,受困於陸地的小窪,兩條魚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使對方保持濕潤。此時,兩條魚便緬懷起往日在江河湖水裡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識的生活。

而后古龍在一本武俠書中借燕十三之口說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成為驚世之言。

至此,江湖的稱謂為更多的人接受,也有了更深更廣的內涵。最終,還是由古龍先生為江湖的稱謂做了總結: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追溯庄子,歷來以寓言的形式闡述玄妙的真理,可謂寸字寸金。江湖,而非溪海,正因為溪水不能容納更多,給人的感覺更是潺潺細水、清澈見底,我們不能忍心看到渾濁﹔海,又失之巨大,猛烈而駭人,心中隻有敬畏,感覺望而卻步。

隻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現意境,江有溪之雋永綿長、且有奔渤之勢,復雜的水境泥沙混雜﹔湖,另有海之深沉,無窮的生命蘊涵之中。

友好提示:

本文為人民網文化頻道官方微信號“文藝星青年” (wenyixingqingnian)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鄒菁、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