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見証人·第十期︱李谷一:春晚常青樹 歌聲飄過40年

黃維、於小可
2018年10月12日08:06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源自我們的文化積澱和精神信仰,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節目帶您走進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李谷一。1980年,她的《鄉戀》,應時而生,扣人心扉,被稱為“中國大陸第一首流行音樂”﹔改革開放40年中,她的《難忘今宵》陪伴幾代人成長,成為春晚主題曲標志﹔青山在、人未老,如今藝術在她身上仍煥發著生命力,歌唱是她的第二生命。她有一個心願:改革開放40年,《難忘今宵》用了32屆,希望音樂界的同仁能夠奮起直追,寫出一首超過它的曲子。“如果說前40年是《難忘今宵》,期待后40年有一曲《今宵難忘》出現。”

初秋之時,一襲中國風的白衣長裙,搭配精致干練的盤發,在自家的客廳,李谷一接受了人民網的專訪。“難忘今宵、難忘今宵,無論天涯與海角......”聊到歌曲,她會情不自禁地哼唱﹔“如果不是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就不會有我的今天。”說到激動處,她會手舞足蹈,不經意間帶出幾句家鄉話。仗義執言的個性、言語間流淌的音樂情懷,讓人恍惚間覺得,她還是那個唱著《鄉戀》的湘妹子。

“《鄉戀》的成功,是人民對新時期文藝的呼喚”

人民網:1980年,您演唱的《鄉戀》被稱為“新時期中國大陸的第一首流行歌曲”,雖然問世之初,也受到爭議,直到1983年的春晚舞台大獲成功,您與《鄉戀》一起,成為印在人們心中的“身影”與“歌聲”。 在您看來,這首歌為什麼能成功?

李谷一《鄉戀》這首歌應時代而生,是改革開放的信號彈。改革開放前,人們思想普遍禁錮,對文藝發展的方向和歌曲演繹手法,缺乏系統認知﹔改革開放后,一大批文藝工作者緊跟時代腳步,解放思想觀念,堅定內心聲音,嘗試多種創作手法寫出了《鄉戀》。

“你的聲音,你的歌聲,永遠印在,我的心中......”這首歌的歌詞更加人性化、細膩深情,貼近群眾﹔編曲上融入架子鼓、電吉他等樂器﹔演唱時,我沒有用高亢“口號”式的處理方法,不集中全部力量發聲,而是運用“輕聲”,此時無聲勝有聲,飽含深情又娓娓道來。這種用法在當時受到爭議,在一些人眼中,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但是也有鼓勵的聲音,那時,我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觀眾朋友的來信,他們支持我繼續演唱。這些肯定的聲音,給予我歌唱的勇氣。在群眾的呼聲中,這首歌最終登上了春晚舞台。 

現在看來,對於《鄉戀》的爭議,是新舊文藝思想的交鋒﹔《鄉戀》的成功,是人民對新時期文藝的呼喚。如果不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就不會有這首歌的傳唱,也不會有我的今天。

人民網:您曾說,很感激改革開放,讓您與《鄉戀》在坎坷中成長,雖然歷經磨難,卻終於走上光明大道。改革開放為您的藝術創作帶來哪些機遇?

李谷一:改革開放讓文藝工作者如沐春風,解放了思想,同時明確了藝術創作方向。歌唱必須要堅持一個原則:動機與效果統一。文藝工作者是為國家、社會和人民創作,遵循 “真善美”的原則釋放情感,這一點絕不可以脫離。

歌唱,不僅要寓樂於教,予人思考﹔也要陶冶情操、浸潤人心。文藝創作是有溫度的,要以人為本、扎根生活,以作品折射時代、用歌聲鼓舞人心,這是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每一年我唱《難忘今宵》,所期盼的都不一樣”

人民網: 1984年,您在春晚舞台上演唱的《難忘今宵》傳唱至今。今年春晚舞台上,再次唱起這首歌,您的心情有何不同?

李谷一:第一次演唱《難忘今宵》,更多的是期盼的情感,盼望國家盡快從貧窮落后走向繁榮富強,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我見証了國家的快速發展。我記得最早去廣州,看到一座立交橋,當時覺得很新奇﹔可沒過多久,全國遍地都有了高速公路,立交橋不斷翻新,懸浮鐵路、高鐵等飛速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這時候再唱起這首歌,看到的是國家的驚人變化,心中感到無比的激動與自豪。每一年唱《難忘今宵》,我所期盼的都不一樣。其實,這首歌不單單屬於我個人,也屬於觀眾和春晚這個舞台。雖然有時,並不是我一人演唱,但我能成為首唱,並一直與這首歌產生聯系,我感到特別榮幸。

李谷一家中所挂《難忘今宵》的字畫

回首35屆春晚,《難忘今宵》用了32年,甚至成為春晚舞台主題曲的標志,聽不到這首歌,觀眾會覺得晚會沒有結束,不夠圓滿。春晚演出后台,有一位燈光師傅,每年他作為幕后工作人員,要依據節目單聽調子、配燈光。有次他對我說,每次《難忘今宵》這首歌響起,心裡就感到平靜,因為這意味著晚會即將落幕,他的工作也順利完成了。質朴的話語、憨厚的微笑,印在我的心上,讓我至今印象深刻。每一次的演出,背后都藏著許多難忘的故事,演唱時會不自覺地把這些情感融入其中,今年也是如此。

我有一個心願,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難忘今宵》這首歌在春晚舞台用了32年,希望音樂界同仁能夠擁有奮起直追的力量,寫出一首超過《難忘今宵》的曲子,或許它可以叫《今宵難忘》。前40年是《難忘今宵》,期待后40年有一曲《今宵難忘》出現。

“我們的文化自信,一定有我們中國語言的自信”

人民網:您的許多作品,比如《我和我的祖國》《難忘今宵》《妹妹找哥淚花流》等一系列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歌曲成為反復播出的經典之作,您認為這些作品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李谷一: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改革開放迎來了文藝創作的春天,開放的思想、包容的創作環境激發了藝術創作者前所未有的激情﹔演唱者也釋放了壓抑已久的情感,調動多種演唱方式,作品風格日趨多元。改革開放使得整個文藝舞台豐盈充溢,如一劑強心劑,堅定著文藝工作者的心。

人民網:您認為,經典作品有哪些評判標准?

李谷一:經典作品首先體現於思想性。音樂作品創作要符合時代的精神要求,具備“真善美”的思想境界。這就要求作品具有藝術性,能夠滿足不同審美層次觀眾的需要,從中釋放音樂的魅力,能夠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其次,是群眾性,經典文藝作品都是家喻戶曉、喜聞樂見的。除此之外,就是實踐性。經典作品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改革開放40年的時代浪潮,文藝作品不斷更迭,那些最終被留下、深受老百姓喜愛的作品,就是經典作品。

人民網:近年來,您頻頻與年輕人合作,甘願給年輕人做綠葉,鼓勵年輕人去創新,對於中國流行音樂的未來發展,您有怎樣的看法?

李谷一:將流行音樂的發展放入整個樂壇來看,目前的發展不夠平衡。今天發展到改革開放40年這個節點,我認為模仿的階段可能要結束了,現在的文藝創作更多需要沉澱,文藝創作者應該思考和審視,創作出更多符合國情和國民的“高精尖”作品。

習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對中國傳統文化要繼承發揚。其實,我們本民族的音樂就很好,我們應該寫出更多經典的中國流行音樂,我們的文化自信,一定有我們中國語言的自信。

我不贊成在中文歌曲中加入英文演唱,我們的母語不應該隨意用其他外來語代替,這是我從藝多年一直呼吁的,是我的一點期望。當然,中國的音樂人到國外去演唱,可以把它翻譯成外文,從而讓外國人更加立體生動地了解中國,這是好的。我並不排斥外語,它作為我們與外界交流的一種工具,開闊了我們的眼界,但交流的最終目的是對外展示中國風貌。我們的音樂人要有意識地用中國的語言、中國的文化來創作我們的作品,並走向世界,這就是我們語言的自信。

人民網:您曾經說過“讓學生一定學家鄉戲”,您的作品戲歌《故鄉是北京》也在去年登上了央視的《中國戲歌》節目,您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結合的問題?

李谷一:戲歌是我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戲曲和歌唱在表演領域中是兩個不同的類型和分支,我們精心地把戲曲、歌唱栽培嫁接起來,形成的一種特別富有民族特色的聲樂作品,就是戲歌。戲歌一定是歌唱演員來唱它,而不是戲曲演員唱。我們在演唱時,將戲曲演員的表演手法融在歌裡,與戲曲有所區別。

我是湖南花鼓戲演員出身,將戲曲元素揉進音樂,這種方式在我的作品裡比較常見。記得唱《瀏陽河》的時候,我特別強調有幾個湖南方言音是不能改的。這些字句帶有濃郁的地方風格特點,一出口,就具辨識度。戲歌通過吸收戲曲元素,譜成新的歌曲用以舞台方式呈現,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傳承。倘若我們不去發現、創作和演繹,它很有可能被時間遺落,這將會是遺憾。

李谷一與丈夫肖卓能生活照

人民網:所以說,是歌曲的形式讓它有了新的生命力。

李谷一:沒錯,有了新的生命力,它才能生長和延續。我總是告訴自己的學生們,要多去學習一些自己的家鄉戲,哪怕隻有一小段也行。這是對自己家鄉的保護和宣傳,也是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如何以文藝助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這是國家對文藝工作者的期盼,更是我們一生要去思考與樹立的責任意識。隻有這樣,我們的文藝發展,才有開闊多元的前途。我們擁有幾千年的文化、幾百種民歌和戲曲,如果我們能夠扎根於這片浩瀚汪洋的文化大海,踏實、靈活地學習運用,還愁創作不出好的作品嗎?我覺得一定會的。

“藝術道路上的高峰在前面,並非在腳下”

人民網:近些年,您幫助挖掘過大量的后起之秀,比如您和霍尊合作的《一念花開》等。您覺得,成為一名優秀的歌手,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谷一:能夠成為大家喜愛的歌手很重要,前提是要具有出類拔萃的業務條件。舞台魅力對於演員來說,非常重要,有一些演員一上舞台就招人喜歡,這是天生的舞台魅力。當然,也有很多演員是通過思想和專業業務的提高,被觀眾接受和喜歡,這些都是優秀的演員和歌手。

李谷一與霍尊合作《一念花開》

霍尊的嗓音條件、唱法運用、對歌詞的處理包括外形等方面,都別具一格。《卷珠帘》這首歌,對歌唱者唱腔的要求非常細膩,其他歌手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調試把握的部分,他卻處理得游刃有余,這就是他的不可替代性。優秀的歌唱演員都是在經歷了時間的磨礪和痛苦的錘煉中,才能百煉成鋼。此外,音樂同行的支持也同樣重要,這些幫扶會助力歌唱達到一定高度。

我從藝五十多年了,自認為藝術並不精湛。藝術是沒有止境的,我們可能會在某一時刻感覺到達了一個小峰頂,實際回頭看,又是平地了。藝術道路上的高峰永遠在前面,並非在我們腳下。

人民網:您一路走來,雖然已有很多經典作品,但依然堅持創新。這幾年,您和台灣音樂人小虫合作,推出不少新歌,像《龍文》等歌曲,您的感受如何?

李谷一:我記得合作過四首歌,開心之余,心生感謝。與小虫的合作,開拓了我聲樂藝術的另一維度。過去,我主要是運用高聲部和中高聲部演唱,幾乎不會涉及到中低聲部。在這幾首歌的演唱中,我開始嘗試進行中低聲部的運用和控制,錄制前我十分緊張,畢竟年歲不比從前,身體素質、嗓音狀態等都有所下降。出乎意料的是,演唱效果都還不錯,這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音樂表演要勇敢嘗試,敢於跨界才能出新,同時也要敢於“試錯”,總有一刻,你會挖掘出未知的潛力,它會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

人民網:回顧您57年的歌唱生涯,您覺得音樂對您來說意味著什麼?

李谷一:改革開放這40年,我們也老了40歲,從青壯年到老年的過程很快,回想自己從藝這57年,也算走過了一條漫長、艱苦而坎坷的藝術道路吧!音樂,是我人生的第二生命。我的工作、我的藝術追求與歌唱就是我藝術生命的全部。它們是一直伴隨我走過這麼多年的動力,這種感覺可能一直到我生命的結束也不會忘掉和丟掉,我會不斷探索與創新。

我希望在下一個40年,國家變得更好、更富強﹔我們的藝術道路越走越順暢,創作力量越來越強,人才輩出,好作品不斷。對此,我充滿期待! 

李谷一寫給人民網網友的寄語:用心歌唱

延伸閱讀:

記者手記︱青山在,人未老,歌猶新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文化大家講述親歷”往期回顧:

第一期︱98歲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紅心塑造英雄 真情培育兒童

第二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改革開放四十年,奮斗著,幸福著

第三期︱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扎根西藏五十年,一生愛唱這支歌

第四期︱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以歡笑的形式記錄時代

第五期︱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一人一桌一折扇,萬語千言四十年

第六期︱著名作家莫言:在世界文學中融入中國故事

第七期︱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角色雖小,戲比天大

第八期︱著名作家馮驥才:人在書齋裡 心在大地上

第九期︱著名油畫家靳尚誼:七十載耕耘不斷 一輩子畫筆不停

(責編:湯詩瑤、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