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科·戈雅是西班牙乃至歐洲極具代表性的著名畫家,他開辟了現代繪畫的先河。如果說巴塞羅那屬於安東尼·高迪,那麼薩拉戈薩無疑就屬於戈雅。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薩拉戈薩坐落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這位曾在藝術史上大放光彩的藝術家在薩拉戈薩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在這裡開始學習繪畫。戈雅一生中到過許多城市,但無論是使他成名的馬德裡,還是最后定居的波爾多,都沒有像薩拉戈薩這樣留下畫家如此多的深刻印記。
在這個並不龐大的城市中,林蔭小路交錯,游人如織。漫步城中,隨處可見關於戈雅的作品。無論是皮拉爾聖母大教堂中的拱頂壁畫,還是博物館中收藏的眾多繪畫作品,抑或是街邊隨處可見的涂鴉作品,都可以看出畫家戈雅在薩拉戈薩人心中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中,建立於1979年的戈雅博物館特別吸引人們的目光。
博物館雖然年輕,卻是在一所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貴族故居基礎上改建而成。方方正正的庭院中矗立著雪白的柱子,裝飾有優美線條的柱身連接著華麗的柯林斯風格柱頭, 顯得古老而高貴。
循著博物館路牌的指引,一路走到三層,這裡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完整收藏了畫家戈雅的15幅繪畫作品,以及他在1778年—1825年間創作的系列版畫作品。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一窺戈雅跌宕起伏的一生:從一位默默無聞的鄉村少年,逐漸成長為宮廷畫師,再蛻變為一個用手中的畫筆為祖國、為人民吶喊的戰士。戈雅的畫風多變,有些作品記錄了他作為宮廷畫師的榮耀,有的體現出他面對外敵侵略時的無限憤慨和對祖國的滿腔熱愛,有的則表現了他對人性的反思和對現實的批判。
作為宮廷畫師,戈雅的畫作華麗但不遠離現實。這座博物館裡陳列了畫家繪制的《何西·德·西斯多埃·科爾伯爵》《瑪利亞·路易莎·芭爾瑪王妃》等貴族畫像。值得注意的是,戈雅並沒有用手中的畫筆去美化這些貴族,而是以幾乎不加修飾的寫實手法表現了他們空虛的內心和平庸的行為。其中畫家的著名作品《查理四世一家》是最典型的案例。畫中所描繪的看似華貴,實則愚蠢驕橫的王后,以及看似功勛卓著綬帶滿身,實則平庸無為的查理四世,無不給人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印象。畫家以犀利的目光靜靜觀察著世間的各色人物,並用手中的畫筆忠實地記錄著眼中的一切。
1808年,拿破侖率領軍隊入侵西班牙,給當地人民帶去災難與死亡。腐朽懦弱的王室違背民意,竟然不戰而降。不甘心做亡國奴的西班牙人民奮起反抗。英勇的西班牙民眾於5月2日發動了反抗侵略的馬德裡市民起義。戈雅在1814年創作了《1808年5月2日》這幅油畫作品,揭露了侵略軍與雇佣兵對西班牙國土和人民的蹂躪,真實記錄下西班牙人民可歌可泣的斗爭場面。畫家以自己的畫筆作為武器,以繽紛的顏料作為彈藥,使這次反抗侵略的英勇起義得以永垂不朽。
雖然原作現收藏於馬德裡的普拉多博物館,但在薩拉戈薩的這個展廳裡,人們可以看到《1808年5月2日》珍貴的創作草圖。在畫面中,馬德裡市民們毫無懼色地面對著持槍的法國侵略軍,用盡全力跳起將入侵者拉下馬,與他們展開殊死搏斗。戈雅不顧危險,在戰爭期間留在馬德裡,以歷史見証人的身份畫下了這些情景,用手中的畫筆熱情歌頌了西班牙人民不畏強暴、英勇反抗外敵入侵的愛國主義精神。畫作中豐富的想象、狂野而富有表現力的筆觸和大膽的用色,形象而生動地反映了戰爭的激烈與緊張。這幅作品也是戈雅一生中最扣人心弦、最引人注目的杰作之一。
在《狂想曲》《夢囈》《戰爭的災難》《斗牛》等系列版畫作品中,戈雅更是以熾熱的情感深刻地表現了對於人性、對於戰爭的思考。這些充滿奇思妙想的作品,包含著對祖國深沉的愛,對入侵者暴行的控訴,對權貴們昏庸的憤怒,也體現出對生命的理解。1808年法軍入侵西班牙后,戈雅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創作了歌頌西班牙人民英勇抗敵的《戰爭的災難》銅版組畫。在溫暖燈光的照射下,靜靜陳列於展櫃之中的這組作品,向人們無聲地訴說著戰爭的苦難和人民的無畏英勇。動人的故事情節、張力十足的線條牢牢吸引著每一位觀看者的目光。
現代歐洲繪畫始於戈雅。他掙脫傳統繪畫的種種束縛,採用隱喻、反諷的手法自由而率真地表現對生活的所思所想,反映當代社會生活。與此同時,戈雅也是一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他的畫作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生活。他非常善於以小見大,抓取生活的某個細節或以各種小人物作為創作的對象。戈雅更加注重群眾的力量,將原本平凡的人或物賦予史詩般的歌頌與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