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和中國美術評價體系建構(逐夢40年)

邵大箴

2018年10月21日05: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如何正確認識西方現當代藝術和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美術評價體系,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系。美術理論界在廣泛接觸外來藝術的過程中,更深切地認識到學習和研究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我們既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更要有傳統文化修養和認知、感應現實的能力,依據藝術規律和藝術創造原理,堅持為人民大眾提供精神食糧的根本宗旨,走自己的路,方能創造出有時代和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美術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美術逐漸還歸於美術自身,按照美術變化和發展的規律運轉,按照藝術為人民大眾享用、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方向健康地前進。在這個過程中,美術理論和批評,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美術理論和批評在總結1949年之后美術發展的成績和問題的基礎上,重新認真闡述黨的文藝“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明確藝術家隻有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藝術資源和創作靈感,發掘題材與主題,訴諸形式美感,作品才有鮮活的生命力。對長期以來一直困惑美術家的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內容與形式之間關系的問題,通過熱烈討論,明確了它們相互依存的辯証關系:內容制約形式,形式反過來也制約內容﹔作品主題內容的充分表達和應有社會作用的發揮,一定是通過有感染力的形式語言傳載,從而使藝術家們放開手腳,大膽追求用恰當的形式表達作品的主題內容。

  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們和西方現代藝術隔絕的狀態,揭示人的心靈世界復雜性的現代諸流派藝術,伴隨著西方現代藝術批評理論如形式批評、心理批評、神話原型批評、象征或闡釋批評,傳來我國,作為對傳統藝術形式和批評理論的補充,在開闊我們視野和豐富知識結構的同時,也產生了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它們的問題。當中國美術界正在消化現代主義理論和創作時,西方當代藝術推崇藝術生活化、藝術與生活同體的主張又悄然傳來。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廢品和新的信息媒介做觀念、行為、裝置藝術,吸引了我國一些追求標新立異的青年藝術家。對於這些外來的現當代藝術實踐和理論,我國美術理論界認真研究,冷靜應對,針對視它們為洪水猛獸或奉其為我們藝術發展方向的兩種歧見,分析現當代藝術產生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指出它們理論和實踐的反傳統的片面性和過激性,引導大家以我為主有選擇地參考和借鑒,為我所用,反對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如何正確認識西方現當代藝術和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美術評價體系,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系。美術理論界在廣泛接觸外來藝術的過程中,更深切地認識到學習和研究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意識到隻有立足本土,打通中外古今,領會藝術創造的根本原理,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明確我們美術前進的方向。改革開放40年來,學習傳統文化和藝術的熱潮在我國美術界蔚然成風。美術史論家們辛勤耕耘的多卷本中國美術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題史的出版,以及研究中國傳統美術審美觀論著的問世,使大家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認識到幾千年來中華美術之所以能夠在適應時代變革中傳承至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善於在與外來藝術交流中,既堅持民族藝術本源,又擇取外來藝術可用元素,而不盲目追隨和跟從。由此,我國美術理論界面對西方前衛藝術的挑戰,對於如何建構“中國當代美術評價體系”這個問題,有了明確的回答:我們既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更要有傳統文化修養和認知、感應現實的能力,依據藝術規律和藝術創造原理,堅持為人民大眾提供精神食糧的根本宗旨,走自己的路,方能創造出有時代和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我們不排斥西方現當代的藝術創造,我國一些中青年藝術家在借鑒中也有不少創造性成果,他們以關注人生、關注現實的情懷,用新的質材和樣式,揭示自然環境污染、困難群體的生存狀態等問題,貢獻了一些有現實意義的作品。我們重點倡導心、眼、手協同創造的傳統藝術形式,推進其拓展和創新,同時堅持多元化、多樣化的方針,以適應現代社會人們廣泛的審美需求。

  我們滿懷信心地推進傳統形態走向現代,是依循了數千年中外藝術史積累的經驗。正如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闡述的“時運交移,質文代變”的觀念,藝術是反映一個時代人的思想情感的,隨著時代的變更,風格、樣式和面貌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藝術創造來自客觀自然界,來自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因此藝術有不斷變化的一面,也有恆定不變的一面。質言之,藝術永遠離不開人的審美需求,而人的審美始終出自和基於對真善美天性的向往。西方現代流派強調藝術獨創性,在語言上拓寬了審美范疇﹔當代藝術試圖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中,有其拉近與大眾距離的良好願望,但它們將自然科學實驗原理——以新的數據和公式來取代舊的,套用於藝術創造,全面摒棄和否定傳統藝術觀念和樣式,無疑是一種認識和實踐的誤差。對此,西方藝術界也在不斷反思,西方大眾對傳統藝術表達方式的熱愛也有增無減,這說明人類幾千年積累的審美經驗和方式有永久的生命力。誠然,當今世界各地傳統美術樣式在求新求變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和問題,如仿古多於創新,因迎合市場和媚俗而喪失應有品格,這是社會大變革過程中、藝術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的現象。即使如此,在以古開今方針的引領下,仍有不少新人涌現、佳作問世。崇尚傳統形態的美術家們發奮圖強,深入研究民族文化遺產,從中汲取養分,在傳承中創新。運用觀念、裝置等前衛藝術形式創作的中國藝術家,也不斷嘗試將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其中,使自己的作品訴說中國故事,貼近中國大眾。由此,中國美術界在弘揚主旋律的大格局中,呈現出學術爭鳴活躍和異彩紛呈的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美術作品走入市場,促進了藝術的繁榮,當今我國古代和當代美術家的作品在包括拍賣會在內的世界市場上的銷售金額,已有相當規模,但同時也產生了當代一些美術家片面追求價格而忽視作品質量與格調的問題,更出現了一些庸俗的炒作風氣。此外,市場上古今名家贗品不斷出現,造假畫者得不到應有的懲處,公開出售偽造藝術品的現象愈演愈烈。因此,整頓藝術市場,使其規范化和法制化,也是我國社會的當務之急。從理論角度深入探討市場經濟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系,以及發掘中外藝術史上優秀藝術家不計名利精益求精於藝術質量的案例,激勵藝術家們堅守職業道德,珍惜自己肩負的提高人民精神素質的崇高使命,從而為淨化美術界以至整個社會文化空氣貢獻力量,也是美術理論、批評界義不容辭的責任。毋庸置疑,創建正常的美術市場體制,自然也是我們建構中國美術評價體系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工作。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1日 12 版)
(責編:曹昆)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學好“四史”,傳承紅色基因(人民時評)
  2. 青海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5. 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