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一代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談到金庸,人們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那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金庸創作的武俠小說,在一代又一代讀者的成長經歷中都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記,銘刻了抹不去的精神信條。
武俠小說脫胎於流行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因其通俗性未能被主流文化認同。但金庸小說何以進入經典殿堂?妙筆生花的文字,曲折離奇的情節,固然是小說博取讀者歡迎的前提,但從筆尖流露出來的精神,小說家汪洋恣肆的氣魄,才是打動人心的不二法門。
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在金庸創作的武俠小說裡,不僅有紛紛擾擾的江湖,也有憂國奉公的民族情懷。死守襄陽數十載的郭靖,一生捍衛宋遼兩國和平的蕭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在力透紙背的文本中,我們看清什麼是俠之大者﹔在分分合合的故事裡,我們讀懂何謂國之棟梁。雖然小說的情節是虛構的,但毫不夸張地說,讀懂金庸作品的思想,就讀懂了半部中國歷史。
金庸的創作還集中表達中國古典文化的韻外之致。桃花島、見性峰、光明頂,金庸筆下好聽的不隻有人名,更有這些讓人神往的美麗地名。如何將古典文化與現代精神相契合,困擾著當代諸多文學創作者和文藝工作者。金庸向古典文化取經的創作方法,立足於傳統精神的創作理念,無疑為后世提供可借鑒的有益思路。
金庸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同樣創造一段又一段傳奇。很多年輕人未必完整地讀過金庸原著,卻一定對改編自金庸小說的影視作品記憶猶新。通過這種形式,金庸不僅繼承古典武俠小說的舊傳統,更開創當代文化的新境界。
鮮為人知的是,金庸的成就遠超文學創作。他是愛國主義的踐行者與捍衛者。從1985年起,他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祖國統一的偉大事業中,為保証“一國兩制”順利實施,付出巨大的努力。他曾這麼說:“訪問大陸回來,我心裡很樂觀。對大陸樂觀,對台灣樂觀,對香港樂觀,也就是對整個中國樂觀!”
作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從《大公報》到《明報》,金庸先生的中國立場、中國情結從未改變。他不僅是超凡脫俗的武林大俠,更是見証社會進步的瞭望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金庸用一篇篇新聞作品,向世人展示知識分子的良心和媒體人的良知。
人們懷念金庸,懷念的不僅是他構建的武俠世界,他為后世留存的傳統文化理念,更有他心懷天下蒼生的雄渾氣魄。人們常用“一個時代的結束”來形容偉大人物的逝去,這句話放在金庸身上自然是再恰當不過了。然而,我們依然在享用金庸那代人締造的文化成果,依然從金庸身上汲取著無盡的精神偉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金庸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筆下那個時代依然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