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業界:以新文創打造傳統文化與受眾之間的連接器

2018年11月01日16:1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1月1日電 (張曉赫)地區間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如何在新時代實現有效的溝通與傳承?在第二屆“創新中國文化節”期間的中美文化投資論壇上,如何應對文化傳承挑戰,加速新形勢下的文化創新與技術合作,成為了科技與文化領域共同關注的焦點。

“我們博物館有連接觀眾的渠道,這些觀眾很忠誠,但是人群卻很有限。”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國際項目總監Jay Levenson認為,傳統藝術需要借助新時期的傳播技術與渠道,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

共同認知之下,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CEO程武也表達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相關實踐,“身處四大文明的發源地,我們也在不斷思考,如何釋放互聯網的技術和平台力量,連接更多的傳統文化資源,讓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在數字化時代熠熠發光。”

“文化與科技的進步在融合過程中並非同步,全球正在面臨‘專業鴻溝’和文化傳承的風險。”面對關乎人類文明與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共同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認為,中國方案正在進行積極的實踐。

讓文化“上網”只是第一步

全球多地的文化遺產地、博物館都在面臨共同難題——如何讓更多人了解古老的文化藝術。普及文化藝術,讓更多的人能隨時隨地接觸到文化藝術信息,顯得迫在眉睫。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其中有大眾文化藝術素養和個人意願的原因,也有客觀條件的限制。客觀限制之一,就來自於現實環境的人流容量。梵蒂岡博物館曾在2014年創下5.5萬平方米展館面積容納589萬人次參觀者的歷史記錄,但同時人流過多的破壞性后果也有所呈現,大量游人帶來的二氧化碳、汗水和灰塵,加劇了精美壁畫等文物的折舊與發白。

相同的情況也在中國的敦煌莫高窟出現。敦煌研究院院名譽院長、時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樊錦詩十分痛心:“到處是人,洞還要不要了?”

基於對文化遺存的合理保護,限流成為了各國常用的解決方案。但這無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價值釋放和傳承。

如何解決這一現實矛盾?“近年來,數字革命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數字人文’成為全球性熱門話題,”張曉明說,“在大數據和雲技術驅動下,世界各國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正在和大學、研究機構以及大型網絡公司聯合起來,推動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素材化和智能化,形成全新的數字文化資源平台。”

相關的實踐探索也已經在世界各地開展。據了解,敦煌研究院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數字敦煌”構想,如今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已經投入運營﹔梵蒂岡博物館也在醞釀推出虛擬展館。

但是,新的挑戰也愈加明顯。“上網”后的敦煌,驚艷全球網友。然而贊嘆之后,如何讓普通觀眾看懂敦煌,與敦煌文化產生共通共鳴,又成為了擺在文化傳播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文化與受眾之間需要“翻譯官”和“連接器”

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著眼於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需要內容創新。創新的關鍵,就是讓新一代用戶和觀眾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和藝術。

在移動互聯網普及率最高的中國,通過與數字時代最受歡迎的網絡游戲、動漫、影視、文學以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傳統文化的魅力不但沒有削減,反而變得“酷萌”。

程武舉例表示,今年春節時,騰訊文創團隊曾為游戲中的一個角色上線了昆曲版皮膚,買下它的玩家會聽到一段昆曲。小眾的昆曲能否被年輕人接受?團隊也曾有所疑慮,但當現場收音時聽到昆曲大師魏春榮的聲音響起,疑慮消失了——昆曲的美征服了年輕的耳朵,這款皮膚廣受玩家歡迎。

傳統文化重新進入現代生活,也離不開大眾的參與以及此過程中所發生的新的創造。比如,閱文集團的注冊用戶已經達到6億,日活躍用戶3000萬人,為750萬名作家(絕大多數非專業)提供了創作平台﹔移動音頻APP“喜馬拉雅”也已經有近5億活躍用戶以及數十萬業余音頻創作者。

“很顯然,用戶原創內容正在成為新一代文化內容的主體。”張曉明說,“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入任何人類文化成果,而且可以隨時隨地參與文化表達,從事藝術創作。”

接受是傳承的前提。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創造力和創新力作用於傳統文化與藝術,會迸發出新的成就。最為關鍵的是,它們可以為當下的用戶和觀眾所接受。仍以敦煌為例,一些年輕人參與敦煌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把近乎失傳的“撥浪鼓”“竹馬”“射箭”等傳統游戲呈現在電子屏幕上。9月,在敦煌的“古樂重聲音樂會”上,年輕音樂人用箜篌、篳篥等6種古樂器和古樂譜創作了全新的飛天樂曲,網絡直播的觀看量超過1000多萬。

新文創探索走向縱深

最近,一些游戲用戶發現,他們可以像捐獻微信步數一樣,把當天的游戲積分捐出去,換成公益基金,幫助農村婦女制作扎染圍巾。

“讓公益成為大眾文化生產消費的一部分,這是數字人文帶來的驚喜。”程武表示,從泛娛樂到新文創的實踐,也表明中國體量龐大的互聯網文化企業開始進入了新階段。

明朝皇帝跳舞的h5在微信朋友圈被刷屏﹔用故宮消防水缸創作的表情包,一個月被使用4000萬次,近年來不斷數字化、年輕化的故宮文創成為流量收割機中的清流。

“文化創意的另一種形式就是故宮的新媒體和數字化建設,這是文化信息市場對於文化產業的新要求,也是社會民眾接受博物館文化的必然需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其一直在思考如何活化傳統文化IP,如何讓故宮的傳統文化和當下的互聯網生活順暢對話。

讓故宮博物院更加“接地氣”,就一定要把文化遺存和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等結合起來。故宮裡的歷史人物用上了QQ和微信、玩起了VR,單霽翔說,“通過這些創意方式,讓社會公眾感知到,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播是具有想象力和年輕活力的存在,也讓更多人看到故宮年輕的心態。”

“我們遇到了在數字化方面非常有雄心的故宮博物院,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數字時代不但沒有削減,反而變得‘酷萌’。”程武認為,借助科技手段,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將引來新模式。

文化融合探索還在繼續加深。據了解,故宮新近的“玩轉故宮”小程序,結合手機地圖便可成為游客的掌上導游。

“全球傳統文化面臨如何更好傳承的共同挑戰”,張曉明表示,來自中國的文化創意新模式已經開始在海外贏得關注和肯定,在全面數字化時代,用技術手段連接傳統文化與受眾,正推動技術與文化共同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責編:馬昌、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