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金庸一定留有錦囊妙計

 施愛東
2018年11月02日16:48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金庸(照片由施愛東提供

2007年底我去香港拜會金庸時,《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先生叮囑我說,不要跟查先生聊太長時間,因為先生患有心臟病,有一次夫人外出時,他還曾突然暈倒在洗手間,幸好老天及時開眼,令先生幾分鐘后醒來,自己給家人撥通電話,從此家人再也不敢讓老爺子一人呆在家裡。這則信息令我提心吊膽地為先生的身體狀況捏了幾年的汗,好在老天眷顧,十年來一直風平浪靜,先生也深居簡出。

2018年10月30日下午,我在單位開完會打開手機,發現有十幾條未讀微信,第一條是我的學生楊凡發來的:“施老師,你的金庸……”我心一沉,血往頭上狂涌,再點開其他微信,幾乎全是向我通報噩耗的。我是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知道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終究掙不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查先生患有心臟病,能活到94歲已是奇跡,但是突然得到噩耗,心中還是一片茫然,望著遠天的落霞,半天說不出話來。那個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故事家,就這樣走了!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其實我很想對媒體說點什麼,但是當記者們諄諄誘導的時候,我卻語無倫次,總也說不出他們想要的那些話。金庸太復雜太多面了,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金庸的理由,但每個人都是盲人摸象。雖然大家都在引用金庸“大鬧一場,悄然離去”的人生構想來形容他的離去,但是正如馬雲說他不在乎賺錢、瓊瑤說她隻在乎愛情,我們都知道,金庸是不可能“悄然離去”的。如今這鋪天蓋地的輿論悼念,肯定早在金庸意料之中。我甚至相信,如果可以自行設計一種“離去”方式,金庸一定會設計一出迷一樣的、令后人爭論不休的、奇異的告別情節。

施愛東和金庸(照片由施愛東提供)

金庸是非常在乎讀者的,也深諳傳播規律,他哪裡是個甘心“悄然離去”的人?他是一個天才的作家,也是一個世俗的男人,面對求取簽名的小女生,他會和藹可親地看著你,問你叫什麼名字,哪裡人,然后擬兩句小詩簽給你,把你的身份特征都化在詩中,光憑這一招,他就傾倒了無數鐵杆粉絲。金庸的口才並不好,聽起來似乎磕磕巴巴,可是一旦整理成文字,卻如行雲流水,字字珠璣。和金庸在一起聊聊天,你會覺得他是個憨厚的普通長者,可是一拿起筆,談起政治和歷史,他就拉開了天才與凡夫俗子之間不可逾越的天塹差距。

金庸不僅擅長講述武俠故事,也擅長經營自己的故事,他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本身就是金迷們津津樂道的一出人生大戲。用“金庸”作為關鍵詞去圖書館搜一搜,除了金庸作品,各種《金庸傳》《金庸評傳》《金庸全傳》《金庸新傳》《金庸其人》《金庸傳奇》《儒俠金庸傳》《金庸師承考》《金庸和他的師友們》《金庸和他的家人們》《金庸的婚史與情戀》等,甚至《我與金庸的戰爭》,琳琅滿目,數不勝數。也正是因為他的多情多智、多面多向,以及他的豪俠與圓熟、天才與世俗,才有了他筆下奇詭的江湖世界和豐富的江湖人生。

金庸自己就是個媒體人,他當然知道媒體想要聽到哪些話,也知道讀者會喜歡哪些話,他站在北京大學的講台上訴說著對北大的向往,站在浙江大學的講台上說盡浙大好話,站在中山大學的講台上表達著對中大的敬重,他還對著我的上千名學生說:“你們有這位好老師,應該多學學。”把我感動得心花怒放。每一個親見金庸的人幾乎都能從他口中聽到自己想聽的話,他在講台上始終挂著一種標志性的金庸式微笑,能讓在場每一個人都如沐春風。

我在許多場合說過,金庸小說是“最中國”的。金庸精通中國式的人情世故,他用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和英雄史詩的結構方式來寫作武俠小說,將一個個苦難出身的英雄人物投放於險惡的世俗江湖,讓他們混跡於市井階層,經受各種磨難和考驗,接受各路傳統的熏陶和洗禮,然后愛上一個典型的中國美女,談著中國式的戀愛,最終成長為一個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

金庸對民間文學的喜愛、對市井生活的熟稔、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對傳統文化的鑽研,使之相比其他通俗小說家明顯高出一籌,加之身兼文人、報人、商人、政論家的多重身份,他對社會人性的洞察力和思想力,也遠勝同儕。

金庸曾經有過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把理想情懷融入小說創作,用小說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構筑自己的烏托邦。他說:“我希望小說多少有一點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法。”他出神入化地將民間文學的故事母題、平等博愛的社會理想融入到英雄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之中,如水中鹽、花中蜜,摘葉飛刀、踏雪無痕,深受億萬讀者的喜愛。

有時候,我覺得金庸和楊振寧特別像,都是人中龍鳳,都在一個獨特的領域做出了非凡的成績,而且都有天才與率性的一面。金庸身上既有蕭峰般的膽識與豪氣,也有韋小寶般的精明與世故,這一點充分表現在他對自己作品的處理方式上。金庸小說全集出版之后,無數華人出版公司都在覬覦著他的社論全集。“據說,金庸撰寫的社論與政論,總共約兩萬篇。倘若有一天,《查良鏞政論集》出版,將其與《金庸作品集》參照閱讀,我們方能真正理解查先生的抱負與情懷。”(陳平原)甚至有些出版公司已經策劃好了,隻要拿到這些社論版權,馬上打造其與魯迅並駕齊驅的“思想家”與“文學家”偉大豐碑。可是,金庸始終未鬆金口,大家也就隻能望洋興嘆。不過,金口未開,並不意味著汪洋不再。金庸一定早有安排,在他身后的某一時刻,后人“自當領此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依次而行”,於是,出版界再度刮起一陣又一陣的金學旋風。

(責編:鄒菁、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