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心歸何處? 王潮歌:這是我們一生要回答的問題

2018年11月16日08:5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心歸何處? 王潮歌:這是我們一生要回答的問題

  中新網11月15日電 日前,由每日經濟新聞與美國事件管理學會共同主辦的“文化創意與世界城市崛起,2018環球盛事成都峰會”在成都召開。中國實景演出領域的開拓者、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踐行者、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導演王潮歌導演通過自己在《印象劉三姐》、《又見敦煌》、《又見國樂》、大都會歌劇《秦始皇》等作品的創作經歷,作為論壇的特邀嘉賓帶來了一場名為《心歸何處》的主題演講。

  著名導演王潮歌

  自印象系列演出遍布全國大江南北之始,導演王潮歌一直在不斷的創新中思考,在變革中求突破。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爆炸總是讓空氣中彌漫著浮躁,扔掉電腦拋開手機,靜靜的走入劇院看一幕精彩的演出仿佛成為每個人生活中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如何讓人們靜靜的欣賞一部劇,如何充分融入暢快淋漓的表達我們的情感?在《心歸何處》的主題演講中,王潮歌導演給出了她的答案:“我覺得人類無分年齡,都有著共通的感情,比如愛恨情愁、對愛情的向往、對母親的尊敬、對高尚情操的追求。我今天想表達的‘心歸何處’,這是我們一生必須回答的問題,到底你的心在哪裡,你的作品讓大家的心在哪裡,如果你沒有這個心,你根本做不成這個事,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

  她的作品用國人共同的哲學、審美表達我們共同的情感,用最純執的表達去感受你的心,去走進你的心。真摯的情感是作品最深處的靈魂。“在我做《又見敦煌》那部戲時,講的是一個沉重、復雜的故事,不‘時尚’,也沒有去照顧年輕人的喜好。但我相信,年輕人跟我沒有本質上和思維上的不一樣,除非我沒說到他心裡去。”王潮歌說。

  從印象系列到又見系列作品,王潮歌不斷創新,一次次的顛覆,一次次的重塑,宛如鳳凰涅槃。2018年,帶著一份純執的心,3.0版本“隻有”系列演出作品正在緊鑼密鼓的創作中。《隻有河南》、《隻有紅樓夢》、《隻有峨眉山》,她的心在這裡,她想用“隻有”系列展現中國人的審美和哲學,表達我們自己的根與魂。面對提問,她很淡然:“這個戲還在襁褓之中,我現在說的所有的話都叫吹牛,但我願意這樣嘗試,我願意用傾盡我所有的才華與勤奮放手一試。萬一我成了呢?”

  “心歸何處”也回答了為什麼很多作品有大腕加持、有政策支持、有重磅投資,卻無市場反響和觀眾熱愛的問題。“創作者要追尋自己的初心,要對這個世界敏感,有強大的表達欲望,要把自己放在土地、放在人民當中,和他們一起呼吸。”王潮歌說,“還需要不斷探索,在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指導下,探索藝術創作的‘活路’。”

  在王潮歌看來,雖然“文化”是個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概念,但從文化消費佔大眾人均消費的比例來看,我們離發展強大文化產業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你會發現,大家去花幾百元吃一頓飯覺得毫無問題,但如果拿同樣的錢去買一張演出票、聽一場音樂會,就覺得貴了。實際上我們的文化消費,比起其他的物質消費要少得多。”

  說到這裡,王潮歌覺得在成都很幸福,因為這裡的人不總是忙忙碌碌的追求物質,成都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讓她印象深刻。

  “昨天下午我去了成都的東郊記憶,看到兩組老人,一組在那兒唱昆曲,另一組人拿著小提琴豎著拉。正在那兒聽的時候,有3個中年的婦女跑過來說,我們這個歲數已經不追星了,但是一看到您還是想來合張影。”王潮歌說,“在那個很短暫的時間裡,我突然覺得成都的文化土壤真肥沃。因為在好多地方,人們會覺得有這樣的閑暇工夫,得趕快再去掙錢、干活。而成都人則不然,人們在這裡追求精神生活、追求精神的享受,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成都人用一種自己特殊的人文方式,自由自在從容而閑適的演繹著這個都市獨特的文化氣質。

  短短40分鐘的演講,王潮歌導演用她獨特的視角給正在發展強大的國家,迅速崛起的都市,迷茫中前行人們,給出了一個簡單而朴實的答案,那就是一切從內心出發,用本真的感受去告訴自己和世界“心在哪 跟著它出發”。

(責編:吳亞雄、蔣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