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文脈頌中華 千年書院如何以文化人?

鄒菁
2018年12月04日14:56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文化薪火,書院相傳。

書院起於唐,至南宋時發展成熟,經元、明、清直至近代,其文脈貫穿古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和載體。

書院源出於唐代私人治學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開展藏書、讀書、教書、講書、修書、著書、刻書等活動。古代書院與學術的一體化,始於宋代理學和書院的結合。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體現了當時書院學子的家國情懷。

書院傳承“以文化人”的精神內核,將德行教育和知識教育相結合,堅持德育首位,首先注重道德修養、尊師重道,教授他人明白做人、踐行做人的道理。書院還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傳授士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和政治理想。

“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書院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院精神為中華民族文化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動力,書院復興則是在中華文明復興大背景下出現的文化復興。

傳承創新書院精神,發揚光大書院文化,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將中國書院傳統的君子教育、人格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正當其時。

岳麓書院:“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岳麓書院(人民網宋子節 攝)

岳麓書院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城西山麓,“泉澗盤繞,諸峰疊秀”,水聲山色之中彌漫著古朴、典雅之氣。

岳麓書院建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東南三賢”之一的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書院,一時群英驟至,人文薈萃,湖湘學派盛行。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不遠萬裡從福建到長沙,與張栻切磋學術,在此逗留二月,就理學中的“中和、太極、仁德”等問題展開討論。“朱張會講”也成為岳麓書院史上的一件盛事。

明末,王陽明等大師來院講學,“良知”之學一度成為中心議題,王學與湖湘學的交流發展,使得書院再度輝煌。

“中興將相,十九湖湘”,一大批經世緯國之才大量涌現。思想家魏源、辦洋務興實業的曾國藩、左宗棠等清中后期叱咤風雲的人物都深受湖湘學派經世致用之學的影響。

楹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便是這種盛況的寫照。

延伸閱讀:岳麓書院:千年書院精神如何賡續

《白鹿洞書院揭示》影響后世書院教育

白鹿洞書院(人民網宋子節 攝)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周邊鬆蒼柏翠,花香鳥語,別成洞天。

唐貞元年間,李渤隱居讀書於此,因豢養一隻白鹿,人稱“白鹿先生”。至李渤為江州刺史,他創建台榭,為之命名“白鹿洞”。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建有廬山國學。北宋初年,改名為書院。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學大家朱熹在江西為官時,親臨白鹿洞勘查北宋書院遺址,見其山清水秀,“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是個講學著述的好地方。因此,他決意興復白鹿洞書院。

“日月兩輪天地眼,讀書萬卷聖賢心。”

朱熹不持門戶之見,邀請心學大師陸九淵來這裡講義利之辨。這不但成為學術發展史上的佳話,而且促進理學的發展和繁榮。

朱熹總結前人辦學所立規制,制定了《白鹿洞書院揭示》。這份揭示提出了立教之目、為學之序、修身之要、處世之要和接物之要的基本准則,是做人做學問的基本要求,對后世書院教育影響深遠。

延伸閱讀:《白鹿洞書院揭示》——一篇南宋校規的恆久魅力

石鼓書院:涵養湖湘文化的精神家園

石鼓書院匾額(人民網宋子節 攝)

“山形如鼓峙江邊,舊有朱陵洞口仙。勝地蒸湘山水合,真儒唐宋七賢傳。”

石鼓書院坐落於湖南衡陽石鼓山,三面環水,處於湘江、蒸水、耒水交匯處。

唐元和中,士人李寬於石鼓山筑廬讀書,創建書院。北宋景祐二年,宋仁宗賜名石鼓書院。

中國歷史上的書院大多民間色彩濃重,而石鼓書院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帶有明顯的官方色彩。宋代官府介入,石鼓書院成為衡州州學﹔元代則將其視同官學,納入學官體制﹔至明清兩代,石鼓書院雖與州、府學分置,但官方色彩依舊濃厚。

1944年夏,千年學府石鼓書院毀於炮火之中。2007年,石鼓書院復原的建設方案參照清乾隆年間史料,依清代布局和建筑風格完成重修。

延伸閱讀:石鼓書院:涵養湖湘文化的精神家園

鵝湖書院:“千古一辯”的時代回音

鵝湖書院(人民網宋子節 攝)

“鵝從天外飛來,藏修游息,返本開新,人文化成彌宇宙。湖自地心涌現,吞吐涵容,承先啟后,書院論道貫古今。”

鵝湖書院位於江西省上饒鵝湖鎮,一場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千古一辯”就發生在這裡。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為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陸九齡“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種哲學觀點“會歸於一”,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會面,相約鵝湖進行學術交流。此后三天,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激烈辯論,場面盛極一時,史稱“鵝湖之會”。

淳熙十五年(1188年),辛棄疾、陳亮在此“長歌相答,極論世事”,縱談十日,共商抗金復國大計,是為“鵝湖之晤”。

“一會一晤”,讓鵝湖書院成為“求同存異”思想的實踐地。

延伸閱讀:鵝湖書院:“千古一辯”的時代回音

嵩陽書院:以理學盛名於世

嵩陽書院(人民網宋子節 攝)

“九轉金丹,虛夸妙藥求方士﹔程門立雪,還似菁莪育精英。”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與馳名中外的禪宗祖庭少林寺毗鄰。山巒環拱,溪水長流,鬆柏參天,景色宜人。

嵩陽書院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年),起初叫高陽寺,是佛教寺院。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改名為嵩陽觀,成為道教活動場所。五代后周時改為太乙書院,成為儒學活動中心。宋初又更名為太室書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被賜名嵩陽書院。

宋代新儒學奠基人程顥、程頤曾在嵩陽書院著述講學,創立了“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二程”創立的洛派理學,以“明道”為目標,以儒家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結合佛、道思想精粹將孔孟傳統加以改造。

“二程”在嵩陽書院的講學,開創了學術與書院相結合的傳統,也開了南宋書院和理學一體化的先河,在中國古代書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延伸閱讀: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問津書院:萬古斯文開道脈

問津書院(人民網宋子節 攝)

“天相楚黃,萬古斯文開道脈﹔地留轍跡,千秋多士接薪傳。”

問津書院坐落於湖北武漢新洲區舊街孔子山南麓,前有清溪盤紆,后有碧嶂環抱。書院歷史悠久,是楚黃儒學文化的教育聖地。

“問津”二字源於“孔子入楚問津”的史籍記載。《論語·微子》記載了“長沮、桀溺耦耕,而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一事。

據明《一統志》記載,西漢劉安在此建孔廟﹔唐代杜牧擔任“黃州守”,“立廟祀先聖,興學士”﹔南宋孟珙守黃州,“立廟設學,作屋千間,以居游士”。元初,又有江西之名儒龍仁夫“立院講學”。萬歷年間,書院重修,並以“問津”為其名。自此,“書院之名始立”,“書院之制始備”。

2012年,武漢市新洲區啟動問津書院百年維修保護工程,歷時三年恢復了其獨特的“后廟前院”、“上廟下學”規制。

延伸閱讀:問津書院:千年文脈 薪火相傳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網文化頻道官方微信號“文藝星青年” (wenyixingqingnian)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掃描二維碼 關注“文藝星青年”

(責編:鄒菁、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