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
書院精神為現代人撐起心靈的綠蔭
文章千古事,明德萬年馨。中國書院肇始於唐朝,興盛於宋代,經元、明、清至今,始終承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人情懷。歲月如梭,如今大部分書院已不再教書授業,但其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與教化理念,依然如淙淙流水,滋養文化的血脈,貢獻生活的智慧,撐起心靈的綠蔭。
從古至今,中國書院兼顧文化傳播與人格冶煉,既有國學底蘊的根,也有民族精神的魂。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寒窗苦讀,心憂天下。近日跟隨“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實地走訪六大書院,近距離接觸書院裡的家國精神——岳麓書院英勇抗元的忠孝節義﹔石鼓書院康濟時艱的耿耿忠心﹔鵝湖書院“千古一辯”的貴和尚中﹔白鹿洞書院敦化育人的德才兼修﹔問津書院薪盡火傳的文化自覺﹔嵩陽書院“程門立雪”的尊師重道……千年弦歌不絕,文脈國脈相連,書院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亦涵養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先賢之聲傳頌千年,至今仍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在多元化、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書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現代問題,為人們撐起了一片心靈的綠蔭。黨員干部面對名利誘惑時,多念念范仲淹在嵩陽書院高吟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鍵盤俠”一逞口舌之快時,多想想朱熹在白鹿洞書院為“論敵”陸九淵之見解“感佩潸然”。修身應“言忠信,行篤敬”﹔接物應“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處事應“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傳統書院經千年所錘煉的中國智慧,既為現代人提供一處安放心靈的歸處,也為構建美好的社會秩序與社會風俗提供借鑒。
信息化時代,古老的書院如何返本開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腳步?歷史和實踐告訴我們,傳統書院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都不應只是存放在博物館展櫃裡、精致而脆弱的陳列品﹔它更應當是扎根在現實土地上的參天古木——年輪雕刻著歷史的印記,根系吸收著時代的養分,葉脈流淌著生命的活力。文脈因人而興,亦因人而系。要推動傳統書院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離不開大家的用心呵護。目前,各地書院正在進行多樣化的探索與嘗試——國學論壇、新生會講、經典誦讀、課外拓展、網絡傳播……書院在與其它文化生命體交流互動、相諧相生的過程中,成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生態體系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書院所承載的文化底蘊與家國情懷,是“以文化人”的精神玦寶,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千年書院經時光打磨,其長久而永恆的智慧仍值得現代人銘記與發展。我們應守住書院根脈,呵護書院歷史,激活書院文化,古為今用,去蕪存菁,讓書院在新時代中展現出時代風採與永久魅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