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冀東皮影藝術燈影裡的故事

黃艷
2018年12月09日09:5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燈影裡的故事

  芭蕉洞(皮影·清代)

  木獅(皮影·清代)

  小二黑結婚(皮影·現代)

  推彩車(皮影·清代)

  馬術(皮影·民國)

  【藝海擷英】

  “三張紙糊成世界,一盞燈照亮乾坤”“千軍萬馬不出三尺木框,三教九流盡在一紙之中”,這兩副皮影對聯作品生動地描述了皮影戲演出的場景及其演繹的世界。皮影戲是皮影演出藝人在幕布(或紙幕)之后操縱用牛皮、驢皮、塑料、紙等各種材質制作的影偶,在燈光的照射下,配合音樂、演唱、道白等表演故事的一種戲劇。冀東皮影即河北東路皮影,又稱“灤州皮影”“樂亭皮影”,包括河北唐山、灤州、樂亭、昌黎等地皮影,是中國北路皮影的典型代表。日前,“燈影乾坤——冀東皮影藝術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啟幕,展覽採用文圖、實物結合的形式,不僅呈現了《芭蕉洞》《金玉緣》《游湖借傘》以及冀東皮影經典劇目《五峰會》、折子戲《賭頭爭印》《楊門女將》等皮影劇目實物,而且分門別類展示了生、旦、淨、丑、神怪、男身、女身等,6幅現代皮影更是較少出現,突顯了冀東傳統皮影和現代皮影之美。

  冀東皮影產生的時代,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以魏力群等人為主,認為冀東皮影戲產生於金元時期,另一種說法認為冀東皮影戲產生於明代末期。傳說萬歷年間,落第書生黃素志頗有才藝,通繪畫,精雕刻,但屢試不第,出關到沈陽后創作了皮影戲。

  冀東影戲的興盛期在清中期至民國初期。清代《永平府志》描述了當時皮影戲的情景:“上元夕,通衢張燈演劇,或影戲、驅戲之類,觀者達曙。”記錄了人們對皮影戲的喜愛,皮影戲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清代影戲班社眾多,分為職業班社和業余班社。樂亭有知名的四大影班:崔佑文的聚德堂影班、劉輔清的慶和堂影班、張攻璞的張家影班、史康侯的翠蔭堂影班。清末民國,冀東一帶各縣影戲班有數十個,僅樂亭一地就有四十多個,興盛非常。當時影戲興盛的原因跟經濟有一定關系,1878年,開平礦務局成立,唐山經濟迅速增長,各地影戲班隨之涌入唐山。

  冀東地區皮影劇團演員從三五人至八九人不等,所謂“六勞七閑”“七緊八慢九消停”。演員主要分工為:拿線、貼線、打烘子、拉弦和配唱。

  拿線者又稱上線,除了操縱上影,還需負責准備演出用的影人以及掌握演出的進度,有時候還要扮演丑角。貼線又稱下線、頂燈的,因其位置正好在燈下,除了操作下影,他還負責拆裝頂棚、給油燈加油、搓燈捻等。打烘子的為鼓師,兼打大鑼、鐃鈸等,又稱雙挎,如果貼影的有什麼沒做對或者忘記了什麼,打烘子的得在旁邊提醒,並且負責拆影圍子。拉弦者一般是盲人,配唱有二到五人。

  皮影戲招徠觀眾的方法是打通兒,即演出之前的敲鑼打鼓。所謂“影戲本是聖佛留,未曾上台燈打頭。大鑼好似開山斧,劈開三教並九流。”每天晚上開演之前,都要打三通。

  皮影戲的演出除了以聲感人,還需以動傳情。操縱皮影嫻熟的藝人往往被稱為箭杆王。皮影人主要由三根操縱杆控制,藝人要用五根手指靈活自如地把握三根杆,做到力量與靈巧兼具。在表演武打場面時,除了操控影人的杆子外,還必須加上兵器和馬匹等的杆子。皮影表演時要根據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動作,在長期的實踐中,藝人形成了一定的規范程式,比如穆桂英等武旦出場,要“出場風擺柳,升帳亮相身一扭,單腳一抬回身走,坐帳報名雙袖抖”﹔少女“步小動作穩,低頭目下瞧”﹔花旦“手掐腰,彩腳晃動走”﹔文生走路“不慌不忙,舉止文雅,雙臂親搖,動作瀟洒”﹔武生則“舉止如山重,開打似葉飄,挺立如玉樹,走路像風掃”﹔老生出場“走路臂一晃,腦袋點兩下,蹣跚步履遲,站立手平跨”。

  冀東皮影影偶採用驢皮制作,其制作過程分為制皮、繪稿、選皮、過稿、雕刻、上色、上油、連綴、裝杆等步驟。一件藝術水平高超的皮影,不僅有好的稿本、有精雕細刻的工藝,而且注重皮子的選擇。頭茬要選擇厚薄適中而且透明的部分﹔身段上部用薄皮適應轉身動作,身段腰部用稍厚的皮子﹔影偶的上臂需用比身段上部還要軟的皮子,以適應武戲中靈活的動作﹔腿部則用厚的皮子,便於影偶的站立﹔背景、桌椅等則須用最厚的皮子。

  冀東影偶造型多樣,雕工精良,色彩絢麗,主要有下列特征:一是造型角色豐富,涵蓋了社會各階層的芸芸眾生。其造型的豐富性主要體現在頭茬部分,生、旦、淨、丑、神怪等各種行當齊全,特別是神怪形象,展現出的想象力尤其豐富。藝人採用擬人的手法,將種種動物和人的頭部進行完美結合,創造出各種龍王、蝦兵蟹將、蠍子精、牛頭馬面、鬼怪等形象。二是造型簡練,結構嚴謹。生、旦角色,用寫意的通天鼻概括了額頭到鼻尖的部分,彎彎的眉毛和眼睛連成一體,增強了臉部線條的整體感,嘴巴簡略成短短的紅線。臉部造型簡練大氣,鏤空的臉部使得演出的效果更加強烈。三是皮影色彩運用傳統“五行五色”原理,紅、黃、綠、黑、白五種顏色穿插並置在一起,顯得色彩繽紛。四是皮影圖案寓意吉祥美好。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共性,有圖必有意,且其意必定美好。

  在電影、電視等傳媒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在結婚、祝壽、生小孩、周歲、逢年過節等日子,主人家都會叫上皮影戲班演上三天。除喜影外,皮影戲多演出神戲,神戲的演出具有固定的程序,演出亦是三天,分別為“安神”“正日子”“送神”。當地百姓非常喜愛皮影戲,稱看皮影戲為“聽影”,他們更喜歡在看皮影戲的過程中閉著眼睛,享受或優美婉轉,或悲壯豪邁的曲調。

  冀東皮影在中國皮影史上佔據重要地位,不僅是中國北方皮影的代表,而且對周邊地區如北京、天津及東北等地的皮影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者:黃艷,系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典藏部主任)

(責編:鄒菁、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