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一生都在登高”——
彭荊風長篇小說《太陽升起》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並致辭

人民網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虞金星)由文藝報社、中國作協創研部、作家出版社、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文聯共同主辦的“彭荊風長篇小說《太陽升起》研討會”今日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雲南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李勇,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出席會議並致辭。柳建偉、葉梅、白燁等近30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會議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吳義勤、文藝報社總編輯梁鴻鷹主持。
鐵凝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向已故作家彭荊風表示懷緬,也向此次研討會的舉辦表示祝賀。她回憶起一年前到雲南進行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調研時專程探望彭荊風先生的場景,所見一切,仍歷歷在目。鐵凝說到,我們聚在這裡研討彭荊風先生最后的這部作品《太陽升起》,以這樣一種特別的方式,追憶和緬懷彭老先生,研究他的文學創作,從他的創作道路中汲取有益的啟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她講到,彭荊風先生一生熱愛文學,從未間斷過寫作。一方面,他積極投身國家解放事業,建國后一直堅持守在邊防第一線,保持著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他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經典文學作品,國內的、國外的、先鋒的、傳統的,閱讀讓他的作品呈現出多樣的藝術風貌。鐵凝說,彭老已經遠行,他給我們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學遺產,也給我們留下為人為文的精神風范。我們要通過研討彭老的作品,學習彭老對於創作的執著、嚴謹和擔當,學習他為人為文的表裡如一,學習他以人民為中心,將創作深深扎根於人民之中的文學精神。我們要把學習所得運用到自身創作中,努力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
李勇在致辭中說,彭荊風的離世,是雲南文學界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文壇的損失。彭荊風畢生從事文學創作,他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文學事業。他對創作的孜孜以求、對文學傾其一生的熱愛和堅守,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值得每一位寫作者學習。60多年來,他扎根雲南、情系雲南,用文字描述雲南拉祜族、哈尼族、佤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獨特而豐富的人文,描述滇緬公路、滇越鐵路,以及中國遠征軍等苦難而悲壯的歷史,他是雲南邊地軍旅文學開拓者之一,也是集大成者之一。《太陽升起》是彭荊風的遺作,也是他傾注心力最多,寄托願望最深的作品。他說到,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這部作品,它沉甸甸地擺放在我們面前,也擺放在時代面前,這既是對彭老的告慰,更是對他的深深懷念。
白庚勝說到,每個時代應該有每個時代的高峰,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會出現自己的高峰,彭荊風先生就是西南軍區,也是雲南的一座高峰。這座高峰追逐著我們共和國的成長歷史,書寫了我們民族翻身解放、從世界的邊緣走入世界中心的整個過程。他說,作為一個軍人,彭荊風的一身正氣令人崇敬,對作家,尤其是對軍旅作家,他是標杆一樣的存在。
長篇小說《太陽升起》是彭荊風醞釀60年,寫作20多年的一部“大作品”。小說寫佤族人民的生活、風俗,詳盡地描繪了邊地民族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民情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又不止於對“異風奇俗”的炫示和獵奇式展覽,而是將其放在民族歷史性變革的重大時刻,獲得更真實、更深刻、更具歷史性品質的反映。因有重大歷史背景為依托,這部小說產生了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奇妙的效果,敘事流暢生動、引人入勝,同時也深刻反映出當時復雜微妙的形勢,更表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努力團結各族人民的智慧和真心、保家衛國的勇氣和能力。
近30位專家、學者圍繞彭荊風的長篇小說《太陽升起》進行了深入的研討。與會專家認為,彭荊風是一個將少數民族文學與軍旅文學緊密結合的、有整體文學視野的作家,他的小說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彭荊風一直堅守著自己的文學初心與文學信仰,小說風格一以貫之,具有朴素、穩健、真誠的審美品格,這是非常可貴的文學品質。專家們說到,《太陽升起》選取當年民族工作組開展工作過程中一個有代表性的小片斷,展示出彭荊風對於世界的看法,對於人生的看法,對於社會流變的看法。小說中每一個人物的經歷和命運在推動著情節的發展,他們的性格、處境決定著他們的行為,而他們的行為又影響著整個故事的走向。
彭荊風一生的寫作集中在雲南這塊土地上,集中在部隊官兵身上,集中在邊地少數民族身上,但是他的作品又不局限於一時一地,而是開闊的、深邃的。他始終用深情的筆觸書寫著人情、人性與人心,他給我們留下了短篇小說集《當蘆笙吹響的時候》《邊寨親人》《佧佤部落的火把》《驛路梨花》,中篇小說集《霧茫茫》《雲裡霧裡》,長篇小說《鹿銜草》《綠月亮》《孤城日落》,長篇紀實文學《滇緬鐵路祭》《揮戈落日》《解放大西南》《旌旗萬裡》等二十余部作品,在文學的事業上他從未停歇,他保持著極有溫度的創造力直到自己生命的終結。
胡平、黃堯、繆開和、王干、李朝全、程紹武、顏慧、徐可、劉瓊、納楊、丁小煒、付秀瑩、潘靈、宋家宏、李朝德、邱振剛、石一楓、傅逸塵、王林、段博原、羅靜文、姚穎、和曉梅、彭鴿子、彭楹文等參與研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