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潘素藝術文獻展亮相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開幕式現場
人民網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 董子龍)今年,正值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高山仰止—張伯駒潘素伉儷藝術文獻展”,於2018年12月13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與以往重點呈現張伯駒先生收藏、捐贈作品展不同的是,此次展覽將從張伯駒、潘素兩位先生的筆墨耕耘、詩文唱和、師友交往等角度,向廣大觀眾詳細講述張伯駒潘素伉儷的藝術人生。
展覽開幕式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主持,到場嘉賓包括:來自文化界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尹吉男,清華大學原副校長王明旨,清華大學教授尚剛,清華大學教授陳池瑜,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兼典籍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李虹霖,北京畫院原執行院長袁武,北京燕山出版社原總編輯趙珩,作家章怡和﹔來自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的領導藝術司副司長呂育忠,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綜合處處長張百成,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藏品研究部主任王東輝﹔來自吉林省的吉林省政協原主席黃燕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金旭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文博處處長沙景偉,吉林省美術館副館長韓戾軍,長春張伯駒潘素藝術品展示館副館長趙春榮﹔以及家屬代表張伯駒和潘素先生的外孫女樓朋竹等。
張伯駒和潘素先生是近現代特殊文化語境下浸潤的一代文化名流,其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的成就,被啟功先生譽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張伯駒先生更是為了搶救國寶,不惜變賣家產、身陷囹圄。可謂歷盡艱辛而初心不改,書寫了近現代書畫鑒藏史上的一段傳奇。在書畫鑒藏領域,張伯駒先生眼光卓絕,魄力宏大。僅從其自撰的《叢碧書畫錄》可知,在1960年以前,他所收藏的古代書畫作品便有一百一十七件,雖然數量並不龐大,但卻涵蓋了中國的歷代書畫史。其中唐代及以前的書畫珍品六件,宋代書畫十三件,元代書畫十一件,明代書畫四十件,清代書畫四十七件。其中,如晉代陸機《平復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圖》、唐代杜牧《張好好詩》、李白《上陽台帖》、宋代范仲淹《道服贊》、宋徽宗《雪江歸棹圖》等,堪稱是中國藝術史上的煊赫巨跡。
展覽現場
民國時期,由於中國社會動蕩,大量珍貴的書畫文物被販賣出境,張伯駒先生為了使這些代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文物“永存吾土,世傳有緒”。在奔走呼吁的同時,不惜散盡家財,像《平復帖》、《游春圖》等作品,都是經張伯駒先生的努力才免於流落海外。新中國成立后,張伯駒先生將所藏書畫捐贈國家更顯其品格,國難之際以一人之力守護文化命脈,太平之時又將畢生心血奉獻國家,其成就已經遠遠超越一般收藏家,足當民族文化之“峻峰”。
張伯駒先生的夫人潘素亦雅擅丹青,早年習花鳥,中年轉攻山水,晚年長於金碧青綠及雪景山水。潘素先生在民國時期曾任北平美術分會理事,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吉林藝術學院教授等職。此次展覽中將展出張伯駒潘素伉儷不同時期的書畫精品53件,文稿書信60余件,以及師友之間往來的翰墨30余件。除此之外,張伯駒先生在詞學方面也造詣頗深,周汝昌先生評說:“如以詞人之詞而論,李后主為首,張先生為殿,恐怕以后不易再產生這種真正的詞人了。”其所著《叢碧聯語》、《金章宗詞序》等重要詩詞手稿也將在展覽中首次面世。通過展覽,我們不僅能夠領略張伯駒與潘素兩位先生的丹青神韻,更能通過學術著述、詩詞唱和與翰墨交誼,體會他們在特定歷史語境下的精神品格與文化堅守,緬懷與傳承民族文化精神。
此次展覽將橫跨元旦佳節,至2019年1月13日結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