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62年攝影路 徐建中:三個証,三個夢,一生情

2018年12月25日17:04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25日電(宋子節)昨天下午,徐建中攝影作品展暨攝影作品捐贈儀式在首都圖書館舉行。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芳芳、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副主任張毅、人民日報社原北京記者站站長高級記者顏世貴、人民日報社離退休干部局文化活動處處長吳景艷、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文瀾、中國老攝影家協會主席潘炳岩、原空軍六航校政治部主任劉漢波、原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宣傳處長欒建軍、首都圖書館黨委書記肖維平等50余人出席儀式,儀式由首都圖書館副館長陳堅主持。

捐贈儀式現場 (人民網蔣建華 攝)

1956年,徐建中在部隊開始學習新聞寫作和新聞攝影,1980年調入人民日報社成為記者。62年攝影生涯中,他用鏡頭見証諸多重大事件,堅持文字、攝影並舉,被譽為“兩棲記者”。此次展覽涵蓋時政要聞、軍旅生涯、農村紀實、改革開放、四面八方五個方面,全面展現了徐建中的攝影職業生涯。

徐建中向首都圖書館捐贈作品《兩棲生涯》(人民網蔣建華 攝)

至今,在徐建中的攝影生涯中,有三個重要的証件——轉業証、記者証、退休証,見証著三個夢想——從軍夢、記者夢、夕陽夢。這三個証件是身份轉換的憑據,更是一名黨報老記者對英雄模范與偉大時代的見証。

轉業軍人証、記者証、退休証,記錄了徐建中的從軍夢、記者夢、夕陽夢

轉業証 從軍夢——“用鏡頭記錄人民空軍成長壯大史”

1951年,19歲的徐建中為響應黨中央號召抗美援朝,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授少尉軍銜。從1956年起在飛行團、師、軍政治部擔任新聞干事,從事新聞工作。在部隊的25年裡,徐建中學習政治、軍事、理論、寫作、攝影,逐漸鍛煉為文字、攝影兼長的“兩棲記者”。

《小朋友跟著飛行員叔叔學習開飛機》 徐建中攝

在部隊期間,徐建中報道了許多部隊典型人物與先進事跡。從第一張發表照片《1956年春節二團指戰員給老鄉拜年》到《飛行指揮台上的“兒童團”》﹔從《擊落敵機的一等功臣李純光》到《全國女子滑翔機飛行冠軍柴壽儒》﹔從《農村的老大爺到機場參觀飛機座艙》到《高炮戰士健身有新招》……無數鏡頭堆疊在一起,沉澱為當時空軍部隊成長史的重要側影。

《馬曉天和戰友從膠片上觀看空戰成績》 徐建中攝

1974年9月25日,《解放軍報》二版刊登《飛行指揮台上的“兒童團”》

1974年,徐建中採訪了25歲的優秀飛行員馬曉天,並撰寫了《飛行指揮台上的“兒童團”》。“他是新中國的同齡人,剛剛被上級黨委任命為飛行副團長,當我得知這一消息時心中一陣驚喜,這是我們喜迎國慶的一個極好選題,於是我立即和報道組前往河北唐山機場採訪,《空軍報》《解放軍報》整版篇幅刊登,隨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時廣播,一時間反響強烈。”多年后,這位年輕的飛行副團長已肩負起空軍第11任司令員的要職,兩人再次相聚,分外親切。

“當時我告訴馬司令員,2009年10月1日上午,我在家中窗台前用長鏡頭相機拍攝國慶60周年受閱的機群。馬司令員興奮地說,你在家拍照片時,我正好在天安門城樓指揮機群飛過天安門廣場中心,接受中央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檢閱。”徐建中回憶。

一張轉業軍人証,見証了徐建中在軍隊生活的點滴。每一次按動快門,飽含著對軍人的敬意與對軍隊日益強盛的自豪感。回憶起軍旅的崢嶸歲月,徐建中深情地說:“軍隊是一所大學校,它培養了我,我要用我的筆尖和鏡頭反映部隊的生活,報道先進事跡,傳播正能量。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從一個側面用相機見証了國家的發展史和人民空軍的成長壯大史。”

記者証 記者夢——“記者有責任用鏡頭見証改革開放”

1980年,徐建中進入人民日報社《市場報》工作,1994年退休后返聘至2002年。22年《人民日報》記者生涯,徐建中採訪過不少曾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的事件。

“萬事第一最可貴”是貫穿徐建中職業生涯的座右銘。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萬象更新,徐建中用鏡頭記錄許多改革開放的第一次——

“1979年北京市第一商業局首次舉辦天壇商品交易會”“1981年,北京天安門前第一個大碗茶攤”“1982年3月,北京第一家水果攤——王瑩水果攤開業”“1982年4月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飯店——北京建國飯店開業”“1983年遼寧省德勝鄉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管樂隊”……

1979年4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北京市第一商業局首次舉辦天壇商品交易會,一個普通搪瓷杯也被爭相購買。 徐建中攝

除此之外,在兩會、領導人會見等重要的政治節點與歷史事件時,徐建中努力尋找最佳角度、最好時機,以恰當的角度記錄每一次寶貴瞬間,用鏡頭講好一個個動人的故事。1987年全國政協會議上,徐建中主動尋找新角度,站在主席台最后一排,用超廣角魚眼鏡頭拍出人民大會堂明亮壯觀的大場面,“因為它最能體現政協會議團結、民主、協商的精神”,這張照片於次日刊登在《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

鄧小平與記者們合影(左二為徐建中)

作為黨報記者,徐建中用鏡頭記錄許多珍貴的領導人照片——1987年鄧小平植樹、漫步天壇, 1988年李先念審稿,1992年空中採訪朱镕基……“這些領導人非常平易近人,鄧小平同志會見日中經濟協會訪華團之后,中國記者們提出希望合影,鄧小平同志非常親切地說‘可以嘛!就在這個地方嘛!和記者們合影那輕鬆多了’,這張珍貴的彩色照片,我放大懸挂在家裡書房中的牆壁上,作為永遠的紀念。這一段歷史雖已過去,但鄧小平這位世紀偉人的風范,至今仍歷歷在目。”

“作為記者,我有責任用相機記錄和見証改革開放的歷史。現在的人回首過去,一張張照片能夠為他們提供回顧歷史的窗口。在今夕對比的過程中,人們更能夠感受到生活條件的大幅改善。”徐建中說,“鏡頭裡的人是敢於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人民,這種精神值得欽佩,值得贊揚,值得宣傳。”

退休証 夕陽夢——“與時俱進,時代的精神始終鼓舞著我”

2003年,徐建中正式退休,今年已86歲。本著退休不退“行”的精神,徐建中一直沒有放下手中的鏡頭,而是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用高科技、新技術記錄生活的點滴變化。關心國家大事的“職業習慣”一直沒有改變。到現在,電腦上網、發微信、甚至騎共享單車……徐建中緊跟時代,不曾言老。

1999年,徐建中開通了個人博客,在人民網的博客頻道和圖片頻道上,挂有從50年代延續至今的新老照片上千幅,博文356篇,評論數超2600條,訪問總數近162萬,“50年代至今的照片我都用掃描儀傳入電腦中,方便保存。”徐建中介紹,“現在我常用手機拍照,平時修圖、調光也都用手機軟件完成,非常方便。一段時間后我會用網絡把拍好的照片傳給照相館,注明尺寸,第二天就能取。”對於新興科技手段,徐建中熟稔於心。

《黃河小浪底調水調沙》 徐建中攝

退休后,徐建中常常用數碼相機或手機隨時記錄生活的點滴瞬間,“這些珍貴的照片是我退休后陽光生活的最好見証,也是時代發展的見証。”《黃河小浪底調水調沙》《悠游千島湖》《紅旗下的成長》《敬業的法國攝影師》《北海打花棍》……手中設備在變,始終不變的是徐建中對祖國山川美景、人民美好生活的熱切關注與真實記錄。

徐建中帶領“金台”門球隊獲得朝陽區會員杯比賽冠軍

“五六十年代我們用相機拍照時很多人都圍著看,現在很多人用手機拍照記錄生活,這就是改革開放對生活的改變之一。我們趕上了好時代,而時代的精神鼓舞著我,讓我感到自己必須緊跟時代,與時俱進。另一方面,打門球、游泳等體育運動讓我擁有了豐沛的體力和精力。”徐建中說,“攝影師是崇高的職業,不能浮躁,要扎扎實實、接地氣地拍出好作品。”

“退休也是黨員,作為黨員還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於我而言,拍攝是一種樂趣,照片是收獲成果,抓拍是條件反射,癮頭是職業慣性。有時我在家裡看電視,看到屏幕上合適的鏡頭我還會按快門,這已經成為一種職業習慣。”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開始實行, “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向公共圖書館捐贈”。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見到記錄歷史時刻的珍貴照片,徐建中向首都圖書館捐贈了300幅攝影作品,還有其著作《兩棲生涯》畫冊等書籍。“通過捐贈,能夠讓更多的人見到這些老照片,見証寶貴的歷史時刻。”徐建中說。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芳芳表示,徐建中用相機凝練了歷史瞬間。作品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生動記錄不斷涌現的時代楷模、英雄模范,見証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巨大變化。紀實類攝影作品擁有見証性、客觀性和真實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責編:宋子節、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