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其它訪談>>國家京劇院主創人員談新編京劇《紅軍故事》

“小戲”抒發大情懷(藝文觀察)

王 馗
2018年12月29日10: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戲”抒發大情懷(藝文觀察)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國家京劇院新近創排的革命現代戲《紅軍故事》,既是弘揚優良傳統、傳遞紅色基因的生動實踐,也是以國粹的形式引領青年人銘記歷史,傳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的藝術探索。期待該劇在戲曲舞台上綻放奪目光彩。

——編 者

中國國家京劇院是一個有著優秀藝術傳統的國家級戲曲劇院,其前身延安平劇院於1942年成立后,毛澤東同志便為其題詞“推陳出新”,奠定了京劇藝術創作與時代進步相表裡的藝術理想。這是中國京劇乃至戲曲藝術現代化發展的責任初心,也是國家京劇院自覺的藝脈傳統。在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家京劇院通過一代代優秀藝術家和一部部藝術佳作,不斷將劇院深厚多元的藝術傳統綿延弘揚。

選擇有所突破與創造的藝術命題

在文藝創作進入新時代、面臨新任務、迎接新挑戰之際,國家京劇院通過新編現代戲《紅軍故事》的精品追求,再次高揚起優秀的藝術傳統和崇高的藝術使命。《紅軍故事》由三出小戲《草地炊煙》《半條棉被》《軍需處長》組合而成,生動展現紅軍在行進中的三個小故事。《草地炊煙》聚焦紅軍長征經過草地時用半截皮帶來揚起希望,展現“信仰的力量”﹔《半條棉被》講述紅軍在反圍剿時給農民徐解秀留下半條被子,展現人民心中的共產黨和紅軍“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軍需處長》敘述紅軍在雪山行進中黨員干部用個人犧牲來完成隊伍轉移,展現“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三個故事體量很小,但通過組合鋪排和生動的情感宣敘,詮釋出在長征這個人類歷史奇跡中頑強的生命意志、高尚的思想情懷和溫暖的人格力量,也詮釋出中國現代革命歷史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開創的革命英雄史詩所具有的情感底色、精神本色和信仰正色。

革命現代小戲是當代極具難度的創作領域。一是在於革命現代戲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甚至固定的表達方式﹔二是在於小戲是具體而微的戲劇形式,用小戲形式來表達宏大主題,是極具挑戰性的藝術選擇﹔三是在於革命現代小戲更需要賦予當代情感與審美體驗,革命題材能夠感染人,需要借助與時俱進的藝術表達手段。當《紅軍故事》的主創者選擇了革命現代小戲,也就意味著為自己選擇了必須有所突破和創造的藝術命題。國家京劇院組織了實力雄厚的創作團隊,在前后3個月的醞釀、討論過程中,廣泛地參融意見,深入地解讀題材,為三個小戲組成的這部作品不斷進行藝術升華。由胡應明、徐新華、王宏三位風格不同的劇作家從各自熟悉的風格來建構該劇的一度文本﹔由朱紹玉、陳建忠和國家京劇院的音樂團隊,根據不同的演員來賦予該劇的音樂文本﹔修岩、邢辛、王玲以及國家京劇院舞美、服裝、道具、化妝的藝術工作人員共同營造戲曲的舞台空間。這些努力當然也融匯了張曼君導演成熟的現代戲構思,由此在小戲的結構中拓展出革命英雄主義風格的大格局,呈現出革命史詩的大氣象。

始終把握戲曲人民性的特征

小戲是小型劇目的俗稱,是充分發揮戲曲本體特征的戲劇樣式,最擅長在單純的人際關系中開掘人性情感。小戲劇目的打造一直是戲曲創作的重要體裁形式,70多年來中國現代戲曲創作中涌現了大量小戲經典。此次國家京劇院以小戲創作來進行藝術突破,最重要的成績是始終把握著戲曲人民性的特質,將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進行了深刻細膩的張揚。三部小戲中的人物,基本是紅軍隊伍中的普通戰士,劉紅根、周國才、白潔、馮康茹、謝夢溪、丁勝男、火雁等等,都是從最鄉土的中國社會走到了紅軍隊伍中﹔女兵們在長征路上遇到的徐解秀,火雁在幻覺中想到的家鄉小伙伴、愛人桃花,也同樣來自最普通的社會階層。正是這些人構成了革命最終要依靠的社會基石,也構成了革命最終要服務的社會群體。因此,戲曲創作的立場就是從基層人民的視角來呈現他們眼中的軍隊、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例如,《半條棉被》從老年徐解秀50年的回望思念,來透視三個紅軍女兵在寒冷的一夜給徐解秀這個山鄉婦女播撒下的思想啟蒙。4個人圍著棉被敘說家常,展現了紅軍與生活在危機苦難中的百姓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謝夢溪走出個人情感的局限,把母親臨終前親手縫制的棉被拿出來和大家共享,激發了每個人對自己與他人的重新理解。三個女兵從各自生活背景中,堅定了家國理想,即如唱詞所謂“我們是工農紅軍,為了人民扛起槍,為天下窮人得解放,為天下窮人做主張﹔為勞苦大眾謀希望,救勞苦大眾出危亡。這就是我們的信念和理想,讓人民過上那吃飽穿暖人人平等的好時光”。而徐解秀在含淚接下半條棉被時,真切地感觸到了“紅軍和共產黨是有一條棉被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好人”,一句“好人”來自於質朴的價值判斷,更來自於走出懵懂后的覺悟。

這部小戲沒有口號化的豪言壯語,隻用最朴素的情感渲染來凸顯圍繞棉被展開的人性變化。這種書寫最符合傳統戲曲小戲寫普通人、抒普通情、講普通理的藝術傳統,但又將深刻的情懷和觀念賦予在普通事件中。三部小戲基本都是從這樣的基層平民視角,透視出紅軍革命的大歷史,如《軍需處長》中的火雁在臨終前閃念中出現的水鄉、伙伴、母親、家庭、愛人、戰友,這些深層記憶的意象正是他在多元的生活中,最終呈現出來的情感、理想,以及他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諸多認識判斷,由此讓一個普通人與歷史發展流程相互滲融,並將普通人身上那些帶著時代進步的素質,凸顯於社會大背景中,顯示出他對高貴信仰的選擇,也顯示出他所具有的英雄特質。

這種小中見大、由社會普通個體到革命英雄的升華,正是革命現代戲重要的表現內容。張曼君導演和整個團隊把握中國戲曲作為“劇詩”的本體特征,充分運用中國傳統藝術對於“象”的多義性,緊密把握劇本描寫和呈現的“形象”,讓普通個體按照其特定的性格個性來組成特定的人際關系,突出具有情節張力的戲劇性。同時全面調動舞台手段,讓舞台空間中的物質存在形成可以表達情感的“物象”。《草地炊煙》中昂揚站立的紅軍群像,《半條棉被》中徐解秀手捧棉被與紅軍女兵剪影的對望,《軍需處長》中猶如山巒峰嶺的火雁,在舞台上成了“革命”“紅軍”“人民”等詞匯的形象表達。當然,張曼君最終將這部作品指向的“精神”,用舞台詩意的流露,轉變成訴諸觀想的“意象”,營造出獨特的劇場空間的舞台境界,即《文心雕龍》所謂“后使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這種交織在色彩變幻、情感充溢與形象變化的舞台,讓該劇主題以及表演、音樂、群體調度的整體呈現,顯示出獨樹一幟的藝術匠心。

三部小戲原來只是三個獨立的篇章,在創作過程中,小戲裡融入了大戲的思維,小戲也從連綴體變成了近乎渾然的一部大戲,集中地張揚一個帶來民族解放的黨與軍隊,曾經與人民、民族和國家所締結的承諾初心。這部作品在初上舞台所顯示的藝術成熟度,讓觀眾相信這部作品在邁向藝術高峰過程中的接近度。而這除了張曼君導演集數十年藝術積累之功給與的藝術再現外,還來自國家京劇院優秀的演員群體。由國家京劇院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慧琴帶領的演員團隊,薈萃了該院三個團隊的優秀青年藝術家,用京劇“一棵菜”的精神和國家京劇院建院之始就確立的京劇現代化的藝術理想,展示出這個國家級團隊強健的藝術活力。他們在創作中呈現的藝術初心,當然也是京劇人、戲曲人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中,用雄厚的藝術傳統、不拘的現代創造和雄渾的浪漫格調,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對英雄的熱情謳歌。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戲曲研究所所長)制圖:蔡華偉

(《人民日報》 2018年08月30日 24 版)

(責編:鄒菁、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