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正面表現新時代改革開放的主旋律作品,《啟航》最成功之處在於成功推出了一個新時代領導干部藝術形象
文藝作品的力量究竟從何而來?歌德“由品格喚來品格”的話十分經典。品格是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質,藝術家通過人物形象寄寓審美理想和價值訴求。改革開放40年以來國劇熒屏的人物長廊中,從建國功勛到改革弄潮兒,從英雄到普通人,可謂多姿多彩。當下熒屏呼喚那些在歷史活動中扮演“領頭雁”角色的優秀領導干部形象。
電視劇《啟航》作為一部正面表現新時代改革開放的主旋律作品,其最成功之處在於推出了一個成功的新時代領導干部藝術形象——曾雁來。
黨的十八大后,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作為省內第二大城市的渤海市在改革開放初期曾是萬船競發、百舸爭流,銅廠、礦業、房地產紅火,經濟發展迅猛。但在新形勢下卻遭遇發展瓶頸,甚至屢發群體性事件。關鍵時刻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曾雁來“空降”當了市委書記。他的到來對渤海發展意味著什麼?是因循還是革新?曾雁來選擇了后者,他帶來十八大后深化改革的新思路。他認為城市發展模式減量發展是特征,創新發展是出路。對渤海這個城市,過去煤礦、鋼廠、地產等拉動了GDP,但造成城市極大污染。污染企業關停后,如何在渤海推動“騰籠換鳥,動能轉換”,在城市轉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些新的矛盾正面碰撞著主人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砥礪品質、提高本領”。曾雁來是一位既有前瞻性目光又有“底線思維”的領導干部。這使他和以往熒屏上的領導干部形象有很大不同。他構想著一個“智能城市”的宏偉藍圖。為了避免下車伊始就大發議論,他注重調研和親力親為。第一次到鋼廠廠區“微服私訪”正逢雨天,他到南山湖和城中河裡用礦泉水瓶灌了兩瓶渾濁不堪的污染水,他把這兩瓶水放在他和金海東市長的辦公桌上,警示主政者一定要還老百姓一個綠水青山的渤海市。原來的“通江達海”規劃中有一部分是改造舊鋼廠廠區,圍繞這塊地,市裡多數人主張賣地搞房地產還地方債,他堅決不同意賣地求生,面對兩萬鋼廠下崗工人安置、地方債到期、可能因GDP下降被官場認為“無政績”等風險,曾雁來表示出壯士斷腕的決心,這正是他可貴的“底線思維”。
曾雁來這個形象另一個亮點是不把“執政為民”挂在嘴上而是始終做一位親民書記、平民書記。他常和市長到鋼廠下崗工人辦的小飯店裡去吃飯﹔為了請專家,到北京甘坐冷板凳﹔他不高高在上,但對干部有要求和批評,開個科技公司要蓋二十幾個公章,被他抓了典型。市裡實現了智慧政務辦公后,他讓人把二十幾個公章放在政務大廳門口的玻璃櫃裡,永遠警示政府怎樣為老百姓服務。
曾雁來是個學習型干部。他努力在大事面前保持“靜氣”。在信息化時代,他手機裡存著不少普通市民的微信,善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掌握和引導輿情。渤海發生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鋼廠的職工飲水中毒住院,謠傳全市自來水污染,所產生的全市搶水風潮連省委書記都驚動了。原因在於事件開始時,金海東市長採取不公布信息、不同意面對媒體的措施。曾雁來則相反,公開接受電視台採訪,向廣大市民說明真相,謠言不攻自破,政府公信力也得到提高。
他以人格魅力當好“領頭雁”。他做事坦蕩,但不缺政治智慧。曾雁來和金市長工作上有不同思路,為財政和地方債問題吵過兩次,城市改造花錢最后沒簽下合同來,金市長又想賣地。但吵歸吵,二人都是為了渤海的發展,而且都坦蕩為公,金市長也是有底線的干部。最后他們竟成了“絕配”,實現了班子團結,也為渤海市帶出了一支干部隊伍。《啟航》在這方面布戲很多,最終成了該劇亮點。曾雁來的親民還表現在個人生活上比較“潮”。他以“未婚書記”身份來渤海,有些青年干部做派。由是觀之,《啟航》中曾雁來形象是個全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既務實又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他來自現實主義土壤,又為浪漫主義精神所照亮,在熒屏上發揮著“品格喚品格”的引領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不僅是一部干部劇,同時也可以看作一部難得的工人劇。工業題材作品不少,但真正表現下崗工人的好作品卻不多。《啟航》以鋼廠老工人田師傅為代表,展現他們干了一輩子,最后工廠關停時的復雜情感。當田師傅提議用最后一爐鋼水澆筑一個廠徽作紀念時,得到了曾書記支持。這場非常有儀式感的戲,深刻反映了在城市轉型中被轉工人的精神風貌。
綜觀全劇,《啟航》呈現出一派“鴻雁在雲魚在水”的藝術景象,尤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