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意義(大家讀書)

陳 來

2019年02月19日0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制圖:蔡華偉

  歷經幾千年的文化陶養,讀書已經成為多數讀書人的“生活方式”。修身的首要一條就是讀書,讀書在於明理。如果從中國思想史來看,讀書跟“學習”有密切關系,“學習”和“讀書”很早以前就成為中國文化中備受關注的問題,有關的討論也就變成中國思想史的一個傳統。

    

  哲學家對讀書的理解,往往不是關注讀書的種類,或是讀書的方法,而是關注讀書的意義。從哲學的觀點來看,讀書的意義,不僅要從個體的知識需要來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讀書作為人類歷史性活動的實踐來理解,從人類文明傳承發展的需要來理解。文字和書寫的發明,其重要性在於,從此人類的經驗可以超越面對面的授受而廣泛傳遞。於是,書成為記載人類經驗的載體,閱讀、書寫成為人類經驗、知識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積、傳承、增長的最重要方式。“智山慧海傳薪火”,知識與智慧的薪火相傳,端賴於書寫的文字,於是讀書成為人類文明延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中國古人早就重視讀書。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學習者的一生、讀書人的一生。“韋編三絕”“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孔子熱愛讀書、勤奮讀書的生動寫照。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而“儒”最廣義的所指,就是“讀書人”。讀書人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受到高度尊敬,是中華文明崇尚讀書的一種表現,也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特色。

  雖然讀書也曾被一些人當作求取功名、財富的階梯,但應看到,歷經幾千年的文化陶養,讀書已成為多數讀書人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讀書本身就成為目的,成為享受。中國文化史上津津樂道的“孔顏樂處”,恐怕指的就是讀書之樂吧!顏回是孔子唯一認定的“好學”的弟子,所以,至少讀書是這種孔顏之“樂”的重要部分。在當代讀書人中,人文學者讀書大概最接近於以“無功利”的美學態度讀書,也比較接近以讀書為樂的古風。

  現代人讀書無非兩種,讀專業之書和讀非專業之書。有一種說法,提倡“好讀書,不求甚解”。我以為,讀非專業的書,大可“好讀書,不求甚解”﹔而讀專業的書,則切不可不求甚解。用司馬遷的話說,應該“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不同的書要求不同的讀法,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讀書習慣,沒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讀中國文化的經典,這裡我推薦宋代大儒朱熹的讀書訣:“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朱熹在這裡講的主要是讀經典之書的方法,也就是把讀書作為修養自己心性的一種活動。這雖然是古代哲學家的讀書觀和讀書法,但同樣值得今人思考。

  讀書與修身有著密切關系,修身的首要一條就是讀書。不過,在這個問題上,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存在分歧。理學認為要成聖賢既要讀書又要修身,脫離讀書去修身或脫離修身去讀書,都不可取﹔而心學則認為,要成聖賢,隻要修身,增進心性修養就可以了,讀書是沒有用的。所以,人如何才能成為聖賢,是兩條辦法還是一條辦法,就構成了從宋代到明代思想史的主要背景。現在看來,光讀書並不能一定增益你的道德品質,但如果不讀書,僅僅從事心性修養,那麼道德發育程度也是有限的。因為如果對社會、人以及人際關系的認識不能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礎上,就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而要達到理性的自覺和明澈,就離不開讀書。

  修身的“身”主要不是指生理的軀體,而是人的各種行為的綜合載體。修身實際上是指如何使一個人的身體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但是,這個提法本身尚未進入心理層面,比如,一個人雖然行為上服從了,但心裡未必認可。所以,在儒學經典《大學》裡,又強調“正心誠意”,意即行為背后的動機也應與行為遵守的規范相一致。這樣,一個人的行為和人格就比較穩定,“修身”也就從外在的行為進入到內在的道德心理層面。正心修身還包括要把那些不良的、破壞性的情緒排除掉,這就涉及保持心理健康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中,如果我們能學會動中求靜,則對社會以及我們個人的身心都有益處。“養德養生只是一事”,人的所有危害心理健康的情緒,都是從人有一個“小我”開始的,如果能剔除“小我”,危害性的情緒就消失了。所以,修身最好的境界是把德性培養、人格完善和自己的發展融為一體。讀書也是一種練功,是一個收心去雜念的過程。要讀書,就要凝神靜慮,致心一處。有些人光讀些“大全”“技巧”之類的實用書籍,這是生存的需要,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一個注重人格全面發展的社會中,隻讀那些能賺錢的書,畢竟是淺薄的。人們應該多讀一些對人類的生命處境加以關懷和思考的書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學作品。

  如果從中國思想史來看,讀書跟“學習”亦有密切關系。中國思想有一個特點,就是“學習”和“讀書”很早以前就成為中國文化中備受關注的問題,相關討論也就變成中國思想史的一個傳統。《論語》一上來就講“學而時習之”,不是隨意的,也不是偶然的。因為孔子的思想體系,如果從倫理道德觀念來講,“仁”是最主要的,但若從整體上來講,從后來的學術發展的爭論來講,其核心觀念則是“學”。雖然孔子時代的“學”是“六藝”,但也得承認,在這種人文知識的學習中,讀書是一個重要方面。

  儒家傳統是重視讀書、重視學習的。孔子堪稱好學的典范,他最重視、評價最高的一個德行就是“好學”。孔子說,忠信的人很多,十裡之地就能找到忠信的人,但是要想找到一個好學之人,卻並不容易。整個“論語體系”裡,孔子把“好學”當成一個非常難得的德行。從這個角度來講,孔子應該是我們學習文化的一個奠基人,這麼說並不夸張。

  到了宋代,重視讀書和學習的文化得到加強。朱子的出現把孔子的傳統大大加強了,因為朱子講“格物致知”,“格物”歸根結底就是讀書。從整體上來講,朱子學這個龐大的體系,有一個基本的背景,就是學習。朱子的哲學就是為學習的精神、學習的必要性、在學習上下功夫的重要性做一個哲學論証。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中,從孔子到朱子,其主要基調是強調學習、強調讀書。

  今天要建構學習型社會,就不能不追溯到我們自己的學習文化和讀書傳統。在這方面我們有先天的優勢。其實在民間也是一樣,明清以來,“讀書人”在基層社會裡都是很受尊重的。士大夫就是做官的讀書人,所以“讀書”和“讀書人”在中國文化中很受重視。

  我注意到,好的傳記作品能對年輕人起到興起、立志的作用。很多前輩學者往往從讀優秀傳記中受益,這一點給我們帶來啟發。馮友蘭先生是中國哲學史的奠基人之一,可是據他自己講,青年時對他影響特別大的是富蘭克林的自傳——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很多。總之,回過頭來看,這些大家之所以成為大家,不僅僅因為他們讀了大量的經典著作——經典著作當然是他們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東西,但在另一方面,確立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是那些特別能夠激勵他們、對他們有興起之功,尤其是對青年人非常有益的優秀人物的傳記。出版界可以多關注一下這個現象,不僅僅把中外經典圖書印出來給大家閱讀,還要把那些激發今人為遠大理想而奮斗的典型人物介紹出來,優秀傳記作品的影響力,是難以估量的。

  此外,需要發掘經典閱讀的實踐形式。現在提倡“經典重讀”“書香社會”,這些追求非常好,但不能局限在書齋裡讀書。經典閱讀的方式已經出現了很多變化。我認識一批四五十歲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愛好,就是讀傳統經典,比如他們自己編選了一本王陽明的書信小冊子,加上一點簡單注釋,就開始讀,然后把心得體會發布出來,一起討論交流,而且還強調學以致用。這些人中有的人在經營企業,是很忙碌的,卻仍然發奮讀書,而且讀了就要用,用在提升自己身心的修養。這只是一個例子,如果留心觀察,還可以注意到這個時代涌現出來的更多的讀書方式,這方面是我們以往關注不夠的,卻應納入到“經典重讀”的思考裡邊來。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9日 20 版)
(責編:馮粒、曹昆)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3.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