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畔訪邵伯(神州觀覽)

彭 程

2019年02月23日05: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邵伯古鎮。
  龔春海攝

  邵伯船閘。
  龔春海攝

  京杭大運河流到江淮一帶,河道寬闊,水量豐沛,氣勢浩大。此刻,站在一座橫跨運河的大橋上,映入我眼中的運河揚州江都段,就是這樣一幅景象。橋下河道的中間,停著不少貨船,相互間隔約幾十米,前后相續,一直排列到視野盡頭。目光掠過船隊向左望去,便是自腳下的大橋延伸出去的道路,被幾排蓊郁的樹木遮掩。它的左邊,是一個遼闊的湖泊。河湖相連,浩渺無際,正是這一帶突出的水文景觀。

  這裡就是邵伯船閘,千裡運河線上最大的船閘。

  扶著欄杆,我俯瞰下面最近處的一艘運輸船。中間船艙部位,貨物堆放得像一座小山,被帆布遮蓋得嚴嚴實實。旁邊的甲板,被收拾得整齊清潔。左前舷處,一個女人坐在小凳子上,正在洗菜,身邊有兩隻小狗,互相追逐。水上的生活單調寂寞,這些小生靈顯然帶來不少活潑生機。

  這是一艘等待過閘的船隻。后面還有十幾艘。

  轉身走到橋的另一邊,視野中是另一番景色。從左到右,排列幾座船閘。我面對著的是二號船閘,看到一隊南下的貨船過閘的整個過程。靠遠處一邊的閘門打開,十多艘船先后駛入閘室,按照一定的距離列好,然后“人”字形閘門緩緩關閉。水被慢慢注入,水面漸漸上升,等到和近處閘門外的水面持平,這一邊的閘門開啟,船隻依次駛出閘室。

  我想到多年前在長江三峽大壩所看到的同樣過程。就船閘規模、通過船隻的噸位等來講,難以相比,但其原理相同。這樣一個過程,每天重復幾十次、上百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多少代人,多少光陰,也像河水一樣,流向遙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其實未必睿智如聖人才會這樣感嘆,在有流水的地方,人往往都容易意識到時間的存在。凝視中,眼前的情景恍惚中幻化為往昔的場面。大噸位的鐵甲船變成了木帆船,由電力操縱的靜悄悄的過閘過程,化作人喊馬嘶嘈雜鼎沸的聲響。

  這些並非我的虛構。我不過是用史料中的記載,來復原當年的景象。

  邵伯船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期,與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謝安有關。當年謝安自請離開京城建康,鎮守廣陵,就是現在的揚州。他在廣陵東北方向的步邱筑城屯兵。步邱的地勢西高東低,西部農田常受干旱,東部農田又易受澇。為克服水患,東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謝安率民眾在河水中筑起一道埭,也就是堤壩,並設立拖船過埭的設施。從此新筑大堤確保當地一方平安,而往來江淮之間的船舶,仍然得以照常通航。

  步邱就是今天的邵伯。謝安辭世后,人們懷念他,比之為西周德行高尚的召伯,將他所筑之堤命名為“召伯埭”。“召”“邵”古時相通,后來此處地名便演化為邵伯。

  埭,還隻能說是船閘的前身。埭的兩側,各建一道斜坡,將泥漿敷在斜坡上,起到滑動的作用,然后通過人拉畜引,將舟船從三米高的埭頂,牽過埭堰,平安送入三米以下的河道。整個過程既費力又費時。當年,隋煬帝三下揚州看瓊花,龍舟首尾相接百余公裡,但到了邵伯,也不得不下船,將龍舟一條條地拉過去。

  據《太平寰宇記》載,唐代“廣陵縣邵伯埭有斗門”。到了宋代,邵伯船閘又從單斗門發展為二斗門,也就是有兩個梯級的雙閘室船閘。北宋詩人蘇轍游歷此處,留下詩句:“扁舟未遽解,坐待兩閘平。”

  到民國年間,鑒於蘇北地區運河有航運、抗旱、排澇的巨大作用,邵伯建設了當時十分先進的船閘,採用鋼板樁、鋼筋混凝土澆筑,閘門啟用機械均由英國進口。閘室長一百米,寬十米,附設開關井,以四人之力手搖啟閉,即可開關自如。1936年11月,新式船閘建成,成為一件為人矚目的大事。

  新中國建立后,1962年,為適應迅速發展的工農業生產的需要,在民國船閘的西邊,建造了一座新式船閘,就是今天的一號船閘,閘室長二百三十米,寬二十米。閘門啟閉完全由電力控制,安全迅速,省時省力。

  1984年底,作為國家六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的二號船閘動工,1987年底建成通航。船閘配備有國內首次使用的微機控制系統,實行自動化管理。閘室寬度大幅度增加,可以容納千噸級船隻輕鬆通過。2008年,在二號復線船閘西邊,規模更為宏偉的三號船閘開工建設,2014年投入運營。

  船閘經過多次技術改造,現採用聯網收費系統、監控系統、航閘智能運行系統以及無人機等先進方式,對船閘運行控制、船舶過閘服務等進行一體化管理。通過這個系統可以對船閘三個閘室、六個閘口的船舶數量以及船舶的運行情況,隨時監控,隨時調度。每條船都有自己的檔位號,進閘之后,就像進電影院看電影一樣,對號入座,有效提高船閘的運行效率。

  過去我一直認為,在陸路運輸高度發達的今天,水路運輸微不足道。此番所聞所見,糾正了我的偏見。水運運載量大,據說一艘中等規模的貨船,所裝貨物就相當於數十輛載重卡車,而運輸中的成本費用則少很多。我從邵伯船閘管理所了解到,三座船閘2017年過往的貨輪共有二十萬艘,通航貨物量二點八億噸。這樣大的數字,實在出乎意料。

  一號船閘,二號船閘,三號船閘……三座大型船閘連為一體,橫臥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上,氣勢奪人。我腳下的大橋橫跨於三座船閘之上,從這頭走到那頭,並沒有很長距離,但在行走中,我卻分明感到了時光的漫長。

  從橋上下來,前行不遠,就到了邵伯鎮。

  邵伯隸屬於揚州市江都區。我們從揚州過來,隻需個把小時的車程。古鎮因水而生,也因水而興。其后,經過歷代發展,逐漸成為千裡運河線上重要的港埠。運河故道邗溝的東堤旁側,仍然有著當年御碼頭的遺址。如今老河道已經廢棄了,水面平靜凝滯,在漂浮著的落葉之間,依稀有小魚唼喋的聲音。

  古鎮原貌保持較為完好,屋脊連綿,屋宇堅實,院落寬敞,一色的白牆黛瓦,讓人仍能想象當年的氣派。幾條主街縱橫交錯,鋪著方正齊整的大塊青磚,此外便是狹長逼仄的小巷。小巷地面用堅固的條石砌成,因為年代久遠,被無數的人腳、馬蹄和車輪踩過碾過,遍布凹痕。街巷之間,鮮有人影。青壯年很多外出打工,留在家裡的婦孺老弱,多半也搬去古鎮旁邊新區的樓房裡。在深秋的陽光下,靜謐的小鎮,仿佛沉浸在一個古老的夢境之中。

  當年可不是這樣。古鎮四面環水,三裡長堤,大小碼頭鱗次櫛比。作為南北舟車孔道,貿易重鎮,這裡白天航運繁忙,桅檣林立,入夜燈火通明,笙歌不絕。有六十多種行業,五百多家商鋪,多省商人在此設立商業會館。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陷揚州城,運司衙門遷駐邵伯鎮,達官顯貴也紛紛來此避難,有一位叫王素的揚州畫家也舉家遷來。他有感於這裡的“十裡長街市井連”,“夜橋燈火連星漢”,畫了一幅長卷《運河攬勝圖》。

  我在當年的邵伯巡檢司衙門舊址、今天的運河廉文化傳承館中,欣賞到這幅畫作的復制品。這幅《運河攬勝圖》,就是清代邵伯生活的寫照,場面闊大,用筆細膩。河道裡,有紅頂的官船,也有民間的商船和漁船,還有打魚的場面。河岸上,則是市井百態,收魚的,賣糧的,茶館中飲茶的,戲台上唱戲的,各色人等,五行八作,煞是熱鬧。

  商貿發達,交通便利,也帶來古鎮文化的昌盛。“舉人滿街跑,秀才多如毛”,這是當地形容人才輩出的諺語。這裡更留下多位古代文人的履痕和吟詠。距離御碼頭不遠,有一座斗野亭。古人將天上星宿分為二十八宿,揚州分野屬斗,故有此亭名。它始建於宋代熙寧二年(1069年),坐落於高丘之上,可遠眺運河波光帆影,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來吟詩作賦。蘇軾、黃庭堅、秦觀等宋代著名文人,曾經和詩吟詠此地風光,傳為佳話。

  光陰如流水,將往昔的旖旎裹挾而去。很長的時間裡,揚州的繁華聞名天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言說的便是彼時盛況。這與當年運河舉足輕重的作用有關,當時交通運輸主要倚仗水道。隨著鐵路公路興起,水運優勢不再,揚州也失去往昔令人艷羨的地位。邵伯古鎮的式微,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

  不過時光在剝奪的同時,也有所增益。古鎮固然芳華不再,但歲月層層疊疊的堆積,卻賦予它一種獨特的況味,仿佛一個人經歷滄桑后變得深沉冷峻。這種魅力,藏匿於那些古舊的街巷間,那些歷史和傳說中,那些依然被傳唱著的地方戲曲中,不動聲色地播撒開來。

  走在小巷間,迎面走來一對年輕的夫婦,滿口京腔,一問,得知是從北京自駕來此,慕名已久,所見果然不枉此行。神情中的陶醉,仿佛嗜酒者暢飲過窖藏的陳年佳釀。的確,那些封藏於時光深處的氣息韻味,也像美酒一樣醉人。

  大運河的成功申遺,就是對這種魅力的印証。2014年6月22日,經過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中國大運河”跨省系列申遺項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流淌了數千年的大運河,再一次聚攏全世界的目光。在列入申報項目中,就包括邵伯明清大運河故道、邵伯碼頭和邵伯古堤。

  仿佛一位梨園名角,告別舞台已經多年,因為某個機緣重新登場,依然唱腔甜潤,步態裊娜,贏得齊聲喝彩,喚醒人們腦海深處的記憶。大運河令世人矚目,也是源於它深厚的歷史人文蘊涵。它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資源,可以轉化為今天的生活養料,滋養人們的靈魂。

  眼前的這座運河古鎮,當然也是這種魅力的一個來源,一個組成部分。

  只是,對於一名行色匆匆的游人,想在有限時間內充分感受和認識它,實在有些困難。如果運河文化是一冊大書,那麼,這次走訪中獲得的印象,一些場景和畫面,不妨看作是一張張書簽。就像被一陣鳥聲牽引入一片叢林,這些片段,也應該能夠把人領進書中最精彩的篇頁。在那裡,一個人會發現,他的思緒可以循著許多路徑前行: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兵戈與玉帛,農耕與商業,技術與人文……就像這條古老的河流,看似單調的水面下其實分布著多股水流,相互間滲融,匯聚成一片波光瀲灩。

  就要返程了,腳步剛要踏上車門,耳畔忽然響起熟悉的旋律,原來是路旁邊的小店在播放揚州民歌《拔根蘆柴花》。我一直很喜歡這首民歌,每當聽到它那歡快跳躍的曲調,眼前總是浮現出江南田野的無限生機,蝴蝶紛飛,野花綻放,小兒女的愛情羞澀而熾熱。我不由得停住腳步,把歌曲聽完。陪同的當地人會意地笑了,告訴我這首民歌的發源地就是邵伯。

  深山出俊鳥,藝術之樹並不一定要根植於通衢大邑之間。這首歌廣為流傳,想來或與此處歷史上的興盛有關系。作為水陸交通要道,客流南來北往,也應該會有勾欄瓦肆一類進行藝術表演的場所,這些無疑都有助於歌曲的傳播。但不管如何,這一曲從時間深處生長出的旋律,也會在未來的無窮歲月中跳蕩繚繞,就像眼前的運河河道中總會有波浪翻卷。

  一時間,眼前恍惚浮現出當年的勝景,鮮明而清晰,就像此刻旁邊的那棵桂花樹,一陣微風拂過,驀地送來一陣濃郁的芳香。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23日 08 版)
(責編:馮粒、袁勃)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3.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