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顏真卿《臧懷恪碑》拓片局部。 |
西安碑林的建立與顏真卿碑石的遷入與保護有密切關系。
顏魯公即顏真卿,生於709年,卒於784年,唐代名臣。安史之亂時,身為平原太守的顏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對抗叛軍。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其楷書端庄雄偉,行書氣勢遒勁,世稱“顏體”。其書法豐壯淳厚,含蓄又充滿力量,是儒家最推崇的精神境界。換言之,顏真卿書法的美學底蘊深契儒家思想。
宋代書壇領袖蘇東坡曾慨嘆:“顏魯公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一般人視楷書為書法根基,以行、草書為書法的最高境界,而歷代書家在楷書、行書、草書上同時都自成一體,並且到達了高超境界的,恐怕要首推顏魯公。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西安碑林建立,與唐代《石台孝經》《開成石經》一同遷來的還有顏真卿的《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爭座位帖》等,此后又有其他4方顏真卿碑石連續遷入碑林。我們不妨一一來看。
唐天寶十一年,即公元752年,44歲的顏真卿書《多寶塔碑》。此碑由岑勛撰文,徐浩題額,顏真卿受西京千福寺楚金禪師邀請書丹。碑文記載西京龍興寺和尚楚金修建多寶佛塔的事跡。此碑書法點畫圓整,端庄勁秀,已有個人獨特面貌。徐浩是顏真卿同僚,唐玄宗至肅宗朝曾兩度主持內府法書鑒定。此碑於1103年移存西安碑林。
顏真卿56歲書《爭座位帖》。這是顏真卿寫給右仆射郭英乂的一封書信手稿,又稱《論座帖》,是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故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姿態飛動,忠義憤發,顯示了他剛強耿直而朴實敦厚的性格。對顏真卿行書心折不已的宋代書法大師米芾更以《爭座位帖》為“世之顏行第一書”。此帖北宋時為長安安師文、安師孟兄弟收藏。后入內府,大概在“靖康之難”中,原墨跡就佚失不存了。好在北宋1072年—1075年間,永興軍知府吳中復以真跡模勒刻石於當時京兆府孔廟,后人多據該本翻刻傳播。1103年移存西安碑林現址。
《郭氏家廟碑》乃顏真卿56歲為平定安史之亂、大敗吐蕃,對大唐有再造之功的郭子儀家廟所立之碑撰文並書丹。作為郭子儀親家的代宗李豫親自隸書題額。碑高318厘米,原立長安常樂坊郭子儀私邸,今西安交通大學南部。1950年從西安鼓樓北清代西安府布政司署舊址移入西安碑林。此碑書法遒古雄勁,含蘊渾厚,為眾多書法愛好者所推崇。
《臧懷恪碑》的碑主臧懷恪,玄宗朝以忠勇聞名於當時,曾在對突厥、吐蕃戰爭中屢建奇功。此碑是顏真卿大歷三年至大歷六年(768—771年)在撫州刺史任所書,書法寬博勁峭。原在陝西三原縣陵前鄉臧懷恪墓前,1980年藏西安碑林。這是西安碑林最晚入藏的顏真卿碑石。
《馬璘新廟碑》書於唐大歷十四年(779年)六月。撰文者程浩,這是71歲的吏部尚書顏真卿為剛過世的“中興猛將” 扶風郡王馬璘的家廟所立,並舉薦已經去世的自己的老部下、唐隸書名家韓擇木的長子、49歲的韓秀實,用隸書書寫碑額“唐故尚書左仆射知省事扶風王贈司徒馬璘廟碑”20字,以示對晚輩書藝的肯定與提攜。《馬璘新廟碑》著錄首見歐陽修《集古錄》,后湮沒無聞,直至清光緒十七年,即1891年,始出土於西安藩署,惜已殘損為五石,約存400余字。1947年移存西安碑林。
《顏勤禮碑》為顏真卿71歲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撰書刻立之神道碑,立於唐大歷十四年(779年)。碑在宋代以后埋入地下,直至1922年方重見天日。1948年移歸西安碑林。此碑雄沉剛健,元氣渾然,極好地保存了顏書原貌,彌足珍貴。
《顏氏家廟碑》為唐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立。螭首龜趺,碑高338厘米,是顏真卿為其父顏惟貞所立。顏真卿撰並書,李陽冰篆額。它是移入西安碑林最早的碑石之一,也是顏真卿現存最晚作品。顏真卿是父親的第七個兒子,是時已72歲,年高筆老,風力遒厚,書藝已臻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之境。三年后,顏真卿為賊所害。
顏書七碑,薈萃碑林。當我們的目光從這碑石中一次次掠過,也仿佛走過了顏真卿的筆墨人生以及席卷他的巨大歷史風雲。長相思,在長安。如果你想更全面地了解顏真卿,請來西安碑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