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裡的京味文化(發現)

□鄧夢芳

2019年04月09日08: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王金銘介紹老式電餅鐺。
  鄧夢芳攝

  在北京鐘鼓樓西側,有一條100多米的鈴鐺胡同。沿著斑駁的灰牆走到胡同中部,可以看到一間屋子,朱紅色的木門上嵌著一對銅環,門旁挂著“安定門京城老物件陳列室”的牌子。一進門,迎面兩張八仙桌,陳列室負責人王金銘沏上一杯“高沫”茶。王金銘是老北京人,講究“老禮兒”。端起茶來,王金銘笑著介紹:“老北京有一句話:‘茶七、飯八、酒十分’,客人來了,茶倒七分滿。茶要是一直七分滿,客人就可以繼續坐著﹔茶喝完了不給續了,有眼力見兒的客人就該告辭了﹔添茶時要是溢出了,說明主人已經生氣了,這便是一杯逐客茶。”

  陳列室隻有40平方米左右,兩邊的玻璃展櫃、中間的八仙桌上擺滿了從19世紀80年代至改革開放前百余年間京城老百姓的各類老物件,共1300余件。大到條案、太師椅,小到手鈴、熨斗、水汆兒、挂畫、煤油馬燈、繡花鞋……雖是尋常百姓家的物件,卻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王金銘隨手拿起一個“烙糕子”模具,裡面雕著金魚紋飾,“這個代表著‘吉慶有余’‘富富有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諧音文化”。桌子上的響器也有講究。王金銘搖動一個銅環,發出清脆的聲音,“這叫‘虎撐’,是過去郎中用的,在胡同裡搖一搖,就知道郎中來了。要是直接問誰得病了,多不吉利。各行各業都有一套規則,這就透出一種文明。”

  從走進陳列室開始,就像在熟人家做客一般,參觀者可以聽王金銘打一段快板,或是穿上舊式服飾拍照留念。王金銘回憶說,曾經有一對90多歲的老夫婦來參觀,老大爺指著一頂清朝的官帽,神情激動地講起往事。老太太告訴王金銘,老大爺從前在故宮裡教過武術,后來他患上老年痴呆症,是這些老物件喚醒了他漸行漸遠的記憶。

  “有一次一群幼兒園的孩子聽完講解后,在門口遲遲不肯離開,扑上來摟著我的脖子,抓著我的衣裳。”說起這一幕,王金銘滿臉洋溢著笑容,“那一瞬間,我覺得這輩子不遺憾了。孩子是純真的,對這兒喜歡不喜歡是直接的表露。”

  除了收藏、展示這些承載著民間記憶的老物件,王金銘和他的發小兒還經常去地壇廟會、鼓樓、八大處等地進行民俗表演,並走上中國民間春晚和國家大劇院的舞台。他還參與了史家胡同博物館的“胡同聲音”項目,錄制的響器聲和叫賣聲原汁原味。

  有參觀者留下感言:“王師傅相當熱情,從京城舊景到百姓民生,讓人既陌生又倍感親切的老北京畫面浮現在腦海中。之前看《國家寶藏》,驚嘆於泱泱華夏的文化瑰寶,今日參觀這民間的老物件展覽同樣感慨,這百姓生活的點滴記憶,不也同樣是國家寶藏?”

  “是啊,這些看似很簡單的物件,其實是咱們普通老百姓勞動智慧的結晶。”王金銘說,“很多人看我守著這個屋子,跟我說‘你真傻’。但社會學上不是說要自我實現嗎?這就是我的追求,讓平民的實物登上大雅之堂。”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3.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