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河北唐山:百年“評”韻綻芳華

2019年04月15日08:4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評劇進校園,羅慧琴輔導小學生唱評劇。資料圖片

2012年春節,成兆才家鄉評劇團在演出。成貴民攝

今年4月7日,農歷三月初三,是我國第二大劇種——評劇的110周歲生日。當天,在評劇的誕生地河北省唐山市,舉辦了“評劇從這裡走來”系列紀念活動,數百名來自京津冀的戲曲學者和評劇票友趕來為評劇“祝壽”。

歷經百年傳承,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劇藝術已根深葉茂,並在新時代綻放出新風採。

1.從冀東走向全國,散發泥土香

110年前,蓮花落在冀東一帶農村非常流行。蓮花落唱詞淺顯易懂,表現家長裡短,宣揚懲惡揚善,這種土生土長的民間說唱藝術備受歡迎。

在河北唐山灤南縣的一個小村庄,一位名叫成兆才的年輕人學習蓮花落如痴如醉。其間,他深感節目單調,便對劇本、唱腔進行創新,改編了《馬寡婦開店》《劉伶醉酒》等劇目,使之以新的姿態呈現於冀東農村,演出五天五夜,台前萬頭攢動。1909年農歷三月初三,位於唐山鬧市區小山的永盛茶園開業,邀請成兆才的“京東慶春平腔梆子班”常駐演出,深受觀眾喜愛,“評劇”這個新興劇種由此在唐山誕生。

此后,成兆才潛心創作,隻要聽到哪裡有新鮮事就要跑去問清來龍去脈,改編成評劇作品。1919年,取材於他家鄉河北省灤南縣的評劇第一傳世之作《楊三姐告狀》面世。該劇反映的是以弱博強的底層小人物的不屈與抗爭,一經面世便在觀眾中引起轟動,至今久唱不衰。

“評劇為什麼能火起來?就是因為接地氣,唱的是老百姓的事,貼近時代,反映心聲。”今年已88歲高齡的唐山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韓溪說。韓溪研究評劇多年,在他看來,開灤工人作為鐵杆觀眾對評劇的發展功不可沒。

在不斷推出新作品的同時,評劇邁開了“走出去”的步伐。在永盛茶園一炮打響后,成兆才與二合、慶順、義順等9個班社入天津演出,同樣好評如潮。隨著唐山演員的演出范圍不斷擴大,帶動了各地評劇興起的熱潮。1930年前后,評劇廣布於全國,尤其在北京、天津和東北曾轟動一時。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評劇達到了鼎盛,各大新興流派相繼涌現,全國各地區幾乎都有評劇團。據來自北京的評劇藝術家谷文月回憶:“我1965年畢業於北京戲校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每天播放評劇經典唱段,走在街頭巷尾,幾乎人人都會哼唱兩句。在我們那一輩人中,年輕時能被選中當評劇演員是一件很令人羨慕的事情。”

起源於農村,形成發展於城市。評劇從簡單的地方說唱藝術發展為中國第二大劇種,成為戲曲百花園中一朵散發著冀東泥土芳香的藝術奇葩。

2.譜寫著時代的樂章,老樹發新芽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評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時,和全國其他地方戲曲一樣,評劇正處在努力擺脫持續低迷的困境時期。觀眾在不斷流失,從業人員待遇在下降,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陸續離崗求生存。

“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文化快餐頻現,群眾隨處都可以參與娛樂生活。而評劇卻是節奏緩慢的,是走進劇場才能欣賞的,相比而言,觀眾流失也在情理之中。”天津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夏冬對評劇格外關注,她說,盡管如此,評劇藝術的生命力依然頑強,數以千計的評劇藝術家們仍在堅守。截至目前,全國至少還有50個專業評劇團,仍在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區市演出。僅在評劇誕生地唐山,除唐山市評劇團外,就有豐潤區評劇團、遷安市評劇藝術團、灤南成兆才評劇團等多個專業劇團常年演出在基層,送戲到鄉村。

為繁榮民族文化,振興評劇發展,唐山自2000年起舉辦中國評劇藝術節,如今已成功舉辦十一屆,演出劇目191台,共343場。通過藝術節,哺育了一大批優秀青年演員,使低迷許久的評劇藝術閃爍著點點“星光”。“我就是踏著評劇藝術節的台階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國家一級演員羅慧琴至今難忘第四屆評劇節,那一年她和另一位唐山青年演員張俊玲作為兩位主演,憑借代表作《香妃與乾隆》獲得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在歷屆評劇節中,還有很多憑著創排的優秀劇目、新培養的人才而唱火的團隊,因此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百年老樹發新芽。在中國評劇節的帶動促進下,在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評劇藝術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如今,在京津冀尤其是在評劇發源地唐山,廣泛開展了送戲進社區、進廠礦、進企業、進校園、進集鎮、進鄉村活動,在每年近萬場的群眾文化活動和幾十場的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大型演出活動中,評劇都是主打項目。在很多中小學校,評劇藝術家走進課堂,讓學生們認知、了解評劇藝術。在唐山飲食文化博物館、永盛茶園等地方,顧客在品味“舌尖上的唐山”時,還能在現場欣賞評劇。

“政策扶持很重要,觀眾的支持更重要。”在韓溪看來,要使評劇這株老樹新芽繁茂,就必須培養觀眾,而培養觀眾必須要從娃娃抓起。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唐山成立了“冀東文藝三枝花”傳承基地,由羅慧琴任名譽校長,並攜親傳弟子親自授課。在她們的努力下,學員們多次登上北京長安大戲院、梅蘭芳大劇院、中央電視台等國家級舞台,評劇集體節目《劉巧兒》榮獲第22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集體節目最佳編排獎,6周歲的馮煊雅演唱的經典評劇《花為媒》“報花名”獲得第22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金獎。

3.沐浴著發展的東風,百年傳薪火

“評劇藝術目前雖然呈現復興趨勢,但同她逐漸陷入低迷的經歷一樣,要復興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當前,評劇的傳承與發展仍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復興將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來自唐山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張俊玲的擔憂,與幾乎所有的評劇業界人士不謀而合。

2016年,夏冬曾以“京津冀評劇資源整合及戲曲文化生態建設”為題展開深入調研,結果顯示,京津冀評劇班多年不再招生,后備人才培養不足。由於待遇等問題,現有人才流失嚴重,人才斷檔現象堪憂。比這現象更可怕的,是評劇創作人才奇缺,特別是舞台經驗豐富、文學水平較高的優秀編劇匱乏,這將直接影響今后原創劇目的質量。夏冬建議打破京津冀界線,建立統一的創作人才庫,並與藝術類高校合作,加強評劇創作人才的培養。同時建立京津冀演職員人才流動共享機制,構建三地聯動的演出市場,使評劇藝術在不斷交流中綻放新的魅力。

評劇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困難,各方的努力從未鬆懈。

唐山攝影家成貴民是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的曾孫,多年來,他專注於拍攝以評劇為題材的作品,以特有的方式為發展傳播評劇藝術鼓與呼,向世界展示唐山這張最具影響力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他拍攝的評劇作品曾分別亮相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和沈陽世界報道攝影節,並在國家級攝影大賽中獲獎。韓溪不顧年事已高,近年來先后參加了在中國評劇藝術節期間舉辦的“當代評劇藝術繼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評劇音樂創作研討會”等學術會議,大力弘揚評劇藝術。

從事戲劇創作20年的唐山籍編劇侯建江近年來潛心研究,探索如何結合時代創新作品,從而把年輕人“拉進”劇場。他已不止一次拒絕外來誘惑,“國家都在為弘揚評劇藝術不斷努力,我有什麼理由不堅持?我是承上啟下的一代評劇人,要用堅守告訴世人評劇的強大魅力。而且,我有責任、有義務把家鄉的文化發揚光大。”這席強音發自侯建江,發自羅慧琴、張俊玲和更多的唐山籍評劇從業人士,令人感受到了評劇藝術發揚光大的希望。

近日,還有一大喜訊自唐山傳來:經積極爭取,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在該市落戶。項目面向全國招生22名,免費培訓90天,今年5月6日即將開班。在訓期間,有幸入選的學員將得到谷文月、羅慧琴和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的國家一級導演郭學文等著名藝術家的真傳。

盛世梨園頻傳添丁喜訊,百年藝術薪火代代相傳。“今日評劇人所做的創新與探索,正推動著評劇走向下一個百年。”韓溪對將來滿懷希望。(耿建擴 陳元秋 李艷輝)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