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在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一周年的日子裡,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了霍金的遺著《十問:霍金沉思錄》,讓我們再次近距離感受這位科學家的風范。霍金對生活的熱愛,對宇宙的好奇心,對人類未來的憂慮和期待,都讓我們深思:今天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個浩瀚的世界。
作為當代知名度頗高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在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和最親民的科學普及兩個領域都如魚得水。最初震驚於他高度殘疾的身體,然后服膺於他深邃的科學思考和對生活的巨大熱情,公眾也對霍金回報以無比的熱愛,向他提出了無數“大問題”,希望得到他的回答。霍金一生也跟公眾和各路媒體保持密切互動交流。這本書就是從霍金回答問題的巨大檔案裡挑選出來的。
在霍金親自寫的序言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霍金一貫的幽默和熱情。說來也巧,霍金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日子,又去世於愛因斯坦的誕辰。作為堅決拒絕神秘主義的科學家,霍金承認出生日期這個巧合對他顯然有影響,但他同時吐槽說,我們別忘了,那一天出生的嬰兒大概有20萬個——他就是這樣一個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的現代人。
心中要有問題
在本書序言裡,霍金不但承認他走上研究宇宙之路,是“被最大的問題吸引住了”,而且強調“作為父親,我總是告訴孩子提問題的重要性”,而不要擔心那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兒傻。霍金的這些陳述,也啟發我們重新思考應該如何去學習和理解科學。
不止一位科學家或科普作家提到過,筆者本人也親身經歷過,我們的孩子們,年級越高反倒越不會提問。在筆者走進大中小學做科普講座的時候,小學生提問還很積極,高中生基本上就不提問了,大學生就更難開口。這恐怕跟我們單純重視“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有關。可是我們回望科學發展史,真正偉大的科學家都是帶著問題意識去學習和思考的。比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雖然他上大學的時候會逃課,但他時刻關注最新科學期刊,知道科學界還有哪些問題尚未解決。實際上正是因為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這些人理解現有知識體系並不完美,才驅使他們想方設法要突破既有知識的框架,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創新就意味著有些事情還從來沒有人做到過。
這就是為什麼來自公眾,尤其是來自孩子們的問題本身就非常可貴。霍金在《十問:霍金沉思錄》這本書裡對問題的回答顯示出,他讀懂了公眾的渴求。因為霍金本人內心裡就住著一個不停提問的好奇孩子,敢於提出問題,就是我們走向科學的前提。
讓我們看一看這些問題: “一切如何開始?”“我們能預測未來嗎?”“我們能在地球上存活嗎?”……想想在某個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曾問過類似的問題?后來是否繼續思考它們呢?
身邊要有傳統
在《十問:霍金沉思錄》這本書裡,公眾問到了萬物起源、黑洞、外星生命、太空殖民、人工智能,對一般人來說,這些問題可能需要很多個專業人士才能解答。可霍金嫻熟地談論著進化論、歷史、哲學、宗教,甚至科幻,把他對全球變暖、核戰爭的憂慮,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娓娓道來。公眾提問五花八門,霍金回答更是精彩萬分,向我們展示一個不同於既往的科學家形象。
霍金的身體狀況注定了他沒有辦法做出多余的動作來吸引公眾的注意,這卻讓公眾關注到他的生活狀況。霍金從他的《時間簡史》就展示他的家庭,他對生活的熱愛。組建家庭,讓霍金重燃起十足的勇氣,而有幸投身科學,讓霍金更享受生活。這樣一個“生活著的科學家”,對公眾來說是格外親切的。霍金對《十問:霍金沉思錄》中的每一個問題,都答得非常慎重,注入了他對科學的熱情,也帶領公眾一起思考科學、宇宙、社會發展和全人類的命運。在這個過程中,他傳遞的是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科學精神。
他不但坦誠地承認無神論觀點,還從多個方面論述科學家們是如何認識這個問題的。對於萬物如何起源、是否存在外星智慧的問題,霍金不僅講述了哲學、進化論、宇宙學的思考,在這些思考中還有更多的未解之謎,有太多問題等待現代和未來的科學家繼續探索。對於他最熟悉的黑洞、時間旅行問題,他也坦率地承認,對於既有成果我們仍然要抱以懷疑態度,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們處於無知之中,這是不是讓我們想起2000多年前先哲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霍金之所以沒有“用一兩句話”簡單地談這些問題,因為他在這裡展示的是哲學家、科學家長期以來處理問題的傳統。對於任何大問題,我們可能都不是第一個提出者,正如“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所以正如霍金展示的,我們需要去看一看歷代先哲們是如何思考這些問題,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發﹔即便是先賢已經有過答案了,我們也要知道,那些答案可能並不完美,甚至並不正確,我們還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有了新的方法來深入探索那些古老的問題,甚至顛覆先賢的答案,這正是為什麼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學科雖然古老但是歷久彌新的原因。
科學家要有責任感
通讀《十問:霍金沉思錄》,你可能會感動於霍金知識的廣博、對生活和科學的熱情和對人類的熱愛。雖然身體被困在輪椅上,但他積極地推廣科學,不吝於在媒體面前展示自己也能玩“太空失重”,推動人類的太空探險使命,在電視劇裡扮演自己的形象,還登上了古老的中國長城。跟其他著作裡一樣,他在《十問:霍金沉思錄》這本書裡諄諄告誡人類要警惕恐怖主義、核戰爭、全球變暖的威脅。
霍金用他的一生展示的科學家形象,不是困坐書齋自娛自樂,而是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勇於承擔社會責任。這恐怕正是當今一些科學家所尚未做到,甚至還沒有想到的。霍金廣博的知識提醒我們,即便不是科學家,我們也不應該只是關注自己狹窄的研究領域,我們需要關注當前的科學和人文通識,因為各個學科之間本來就是相通的。霍金的生活和科學成就得益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提供的醫療、通信、交通等等便利條件,這些條件也正服務於我們每一個人。
科學家也是生活在現實世界的,而現代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偉大力量影響我們所有人居住的這個世界。科學家必須理解更多的科學和人文通識,在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也思考整個世界,為全人類的利益多做一些考慮。曾經被媒體熱議的霍金關於“不要和外星人說話”的警告,也正是基於歷史的教訓,即便是天文學家們觀察和探索宇宙,但如果會對地球和人類命運產生直接關系甚至威脅的時候,科學家們也必須首先征求公眾的意見。
就像科學傳統誕生於哲學,哲學源於對日常生活的顛覆式思考和提問。雖然霍金已經離開了我們,但科學傳統必將永遠存在於人類社會。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勇敢地提出問題,繼承科學傳統,深入地探索這些問題,這正是霍金之於我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