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中國古代,書籍的載體不斷變化,從早期的龜甲石鼓、簡牘絹帛到造紙術成熟后刻本出現,最后這一變化直接帶來了圖書數量的激增。可是面對浩如煙海的圖書,一個人由於精力、視野的局限,難以及時獲取知識信息。為了方便人們查閱所需的文字資料,類書應運而生。
類書是指將經、史、子、集等各類圖書中搜集的資料按照一定規則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利於翻閱、征引、查考的工具性書籍,中國古代的類書與當今信息時代的數據庫非常相似。
中國古代的第一部類書當推曹魏時期的《皇覽》,南宋王應麟在其編撰的《玉海》中說:“類事之書,始於《皇覽》。”魏文帝曹丕在位時,令儒生劉劭、王象等人編纂一部採集經傳、以類相從的書籍以供查閱,這部書便是《皇覽》。《皇覽》共分40余部、千余篇、800多萬字,收集了五經群書的精華,可惜因為年代久遠,原書早已亡佚。但《皇覽》作為中國類書之祖,保存下諸多的珍貴文獻,激發了后來的帝王及私人編纂類書的濃厚興趣。
唐代修撰了很多類書,較為著名的有官修的《藝文類聚》《文館詞林》《初學記》,文人私撰的《北堂書鈔》《白孔六帖》。宋代對后世影響深遠的類書有《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四部,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后十分重視文化發展,大力倡導編纂大型圖書,《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這三部便是他在位時期編纂而成的。
明清時期最為著名的有兩部類書,即《永樂大典》和《古今圖書集成》。《永樂大典》先后分兩次才編纂完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第一次編纂時解縉是總纂修,可呈給明成祖朱棣閱后,朱棣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於是永樂三年(1405年)第二次編纂時任命姚廣孝、解縉、鄭賜三人為監修,前后參與修書者多達2000余人,永樂六年(1408年)清抄完成后定稿進呈,明成祖看后十分滿意,並親自作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目錄為60卷,成書為22937卷、11095冊,共約3.7億字,歷代的經、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方面的書籍都被輯錄。
《永樂大典》有正本和清嘉靖時期重錄的副本之分,令人惋惜的是因為數次戰火及人為盜竊,原書大多已亡佚,如今僅余數百冊,而且散布在海內外各大圖書館及私人藏家手中。
《古今圖書集成》由陳夢雷等編纂,目錄為40卷,正文為10000卷,共分為5020冊,約1.6億字,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初修,雍正六年(1728年)付梓。因為《永樂大典》毀於戰火,所以《古今圖書集成》就成了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類書。清朝重臣張廷玉評曰:“自有書契以來,以一書貫串古今、包羅萬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圖書集成》者。”
自《皇覽》開始,歷朝歷代組織編纂的大型類書規模巨大、內容完備、編次分類上眉目清晰,較好地保存了中華民族的歷代文獻,既可用來校勘、輯佚,又可讓后世挖掘其中蘊藏的傳統文化,是一筆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