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呵護我們的建筑遺產(史家筆墨)

徐怡濤

2019年04月20日04: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即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良渚遺址,是“實証中華文明五千年”的重要文化遺產,而良渚之所以能實証中華文明,很大程度上在於良渚遺址中發現了宏偉的堤壩、城牆和大型建筑遺址,它們說明五千年前的良渚,已經具有了復雜的社會分工、充沛的勞動力和高超的工程水平,而這一切都不是原始部落所能擁有的,隻有步入文明階段的“古國”,才能營造出如此高水平的建筑工程。也就是說,建筑遺址証明了良渚的文明。

  百年來,探索中華早期文明的考古學家們,在國內許多地區,發現了如陝西的姜寨、湖南的城頭山、浙江的河姆渡、湖北的盤龍城、河南的二裡頭與偃師商城、陝西的鳳雛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遺址,這些考古遺址皆發現了重要的建筑遺存,通過建筑考古學的系統研究,我們將可與其他考古材料形成多維互証,還原歷史。例如,從姜寨、城頭山等遺址中的“大房子”,再到二裡頭遺址中的大型回廊院落,其間的一系列建筑演變,恰是從聚落到國家的歷史腳步。這些遺址如滿天繁星般,描繪著中華早期文明多元一體的進程,我們相信,終有一天,那些被田野考古學家喚醒的早期建筑遺址,那些被建筑考古學家復原的中國早期建筑,將告訴我們中華早期文明的緣起。

  建筑可以見証文明。與被歷史掩埋於地下的建筑遺址同理的,是地面上保存至今的各種類型的建筑遺產,其上棟下宇、一磚一瓦,無不客觀記錄著中華文明的特色、演變和際遇。馮友蘭先生說,中國的哲學蘊含於“人倫日用之中”,中國建筑即處處體現著人倫秩序與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朱啟鈐先生說,中國建筑有“歷劫不磨之價值”,中國建筑即一脈傳承至今。日本學者伊東忠太先生曾評價中國建筑,“其歷史異常之古,連綿至於今日,仍然保存中國古代之特色,而放異彩於世界之建筑界”,這“異彩”,應不純指建筑技術層面的輝煌,更是文化的成就與散播。誠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國建筑乃一獨立的建筑體系……一貫以其獨特純粹之木構系統,隨我民族足跡所至,樹立文化表志……”

  由此可見,建筑遺產是認識一個國家的窗口,是認識一個時代的典籍,是連接一個族群的紐帶。百年來,數輩學人為揭示其價值,上窮碧落下黃泉,篳路藍縷,殫精竭慮。當民國政府不重視建筑遺產時,為研究、搶救和弘揚中國的建筑遺產,朱啟鈐先生捐出個人財產,倡議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開啟中國學者科學研究建筑遺產的先河﹔當社會動蕩、山河淪陷時,營造學社的先生們,不畏生命之險,無暇生計之艱,依舊測繪於荒野,研究於陋室,因為他們相信,建筑遺產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數百年來激蕩的歷史証明,無論在何種境遇下,總有人忠實地守護著中國的建筑遺產,因為他們認識到,建筑是記錄文明的載體,建筑是認識文明的維度,建筑是創新文明的技藝。建筑遺產的傳續,就是文化的延展。當我們審視建筑遺產時,不能隻看到精巧的構造和優美的造型,更應意識到,見物亦需見人。我們所審視的,是久經歲月洗禮、時間沉澱的文明和守護這份文明的尊嚴,是歷史上有名的或無名的人們,用他們的財富、智慧、才情乃至生命,創造和守護的文明成就。

  浙江良渚的建筑遺址見証了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向世界展示了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傳承﹔泰山、黃山、華山、三清山、武當山上的古建筑,是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典范﹔北京中軸線和登封古建筑群,輝映著天下之中的傳統理念﹔蘇州古典園林如凝固的詩畫,於四季的變幻裡描摹著士大夫的風雅﹔安徽古村落的花板雕梁,在潛移默化中渲染著耕讀報國的家風﹔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窟、五台山、峨眉山,是中國佛教文化名勝﹔澳門歷史城區和鼓浪嶼,則烙印了中外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建筑遺產全方位闡釋著中華文明,雖飽經滄桑,歷經劫難,但建筑遺產依然堅強地存在著,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偏僻的山野,建筑遺產依然不曾消失於我們的視線。

  科學地研究、有效地保護、合理地利用好我國的建筑遺產才能無愧於新時代的期望,無愧於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

  (作者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20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曹昆)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3.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