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廣西融水苗寨繡娘在晾晒染布。 |
原先以為,記憶裡那些游走於鄉間的染布人,以及那一陣陣“染衫,染褲——染布”的吆喝聲,早就銷聲遁跡了。此次閩北行,居然發現永安郊外一個村頭,有人開了一座染印坊。
那天,走到兩棵大榕樹守護著的村頭,幾個在樹下池塘旁玩耍的兒童,笑問“你是誰呀?”也不等我回答,便赤腳踏向塘邊棧道,學窈窕的村姑戲小荷,頓時陣陣嬉笑聲,洒向水面,我也招手笑笑回應。轉身一看,樹旁兩間土房,“鄉間染印坊”五個娟秀的字體映入眼帘,敞開的老舊木門后排列著大小染缸。進門看去,一個學生模樣的小姑娘迎了上來,一問,主人今日去城裡買染料去了。交談得知,這小姑娘是主人同學,兩人對民間傳統的染布手藝都有濃烈的興趣,曾數次下鄉,走村串戶,終於找到該村一位老人,學會染布的傳統手藝。她們便結伴在村頭開起這個染布印花坊。
我聽得興趣盎然,便表明自己正在對鄉村的傳統手藝進行收集探研,准備寫點文章。小姑娘一聽,拍手叫好。她帶我去看小院正晾晒的染布。進去一看,幾根竹竿挂著的染布,宛若一幅幅水墨畫。她說,這都是城裡游客帶小孩過來親自洇染的,晒干后或由這裡郵寄過去,或他們下次來時自己來取。細看,這些以藍印花布制成的包袱、頭巾、桌布等生活用品,色調清新,圖案典雅。我一邊看,一邊聽她介紹:永安境內染色資源極其豐富,如藍靛、茜草、梔子等幾種染色植物,遍布山中,吸引了大批“採藍家”和“靛青客”前來採摘。永安藍靛多是茶藍,又名“菘藍”,多數船運外銷,明末《天工開物》一書中就對永安及閩地產的藍靛大加贊賞。當時,不少人家都有一台踏盤式織布機,女人端坐機前,腳踏木盤,左右投梭,織機聲響,鄰裡皆聞。每到晴日,小小山城更是布浪翻卷,藍靛飄香,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的壯觀景象,其中“梅開五富”等染坊店更是行業翹楚。這些歷史讓我聽得入迷。她說:“當地還有一個老染匠,染技高超,從不設店,他有一手絕技,竟能將一塊布料同時染成一面白一面藍,二十年不褪色呢!”
說話間,我們來到染布作坊。隻見一大間明亮的竹屋,靠兩旁的土牆,各安兩個小爐子,爐子上支著用來加熱的鐵皮桶。一溜長桌,排著許多印刷版和印染工具。這些印刷版上雕刻著各式各樣不同的花紋,有單色的,也有套色的圖案。來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喜歡的圖案,在她們指導下進行套印。我不禁感嘆:如今很難見到的手工染布,竟在這裡見到了!記得前些日子,為探尋老手藝,我曾特意記錄下染布的流程:一口染缸,下邊用枯根燃火,燒到水沸,把顏料倒入缸中,繼續加溫,即成染液﹔接著放入素布,用木棍均勻而有節奏地攪拌﹔過一會兒,撈起缸裡的布料,絞干染液,放進籮筐,用水洗滌干淨,挂上布架晾晒……那一刻,看到那些橫豎相搭的竹架,將天空劃成許多長方形的大格子,深重的藍,純淨的白,古拙的紋樣,滲入了陽光的香味,混合著山野的氣息,我仿佛看到時光深處的畫面。
她告訴我:我們開這個染坊兼印花,是為當地美麗鄉村旅游增添一項人人可以體驗的手工工藝,全程古法,不事添加,完全手工。來這裡的大多是城裡的女性,節假日,她們會帶著小孩,親手制作可做桌布或包裹玩具的花布,還可以體會傳統手工的愉悅感。
我點頭默贊:真是好想法。步出染坊,見院裡一截矮牆,橫排一列蘭花,顧盼生姿,正欲上前細觀,恰巧有一身影從門外飄入,一襲藍底白花,好像從古畫中款款走來。原來是主人回來了,於是坐下閑聊。得知她們都是城裡人,曾數次來村裡旅游,見當地環境幽美,民風淳朴,大學畢業后便直接與村裡簽了協議,開起了染布印花的體驗坊。聽到這裡,我忍不住又夸起她們有眼光,她們卻說,這要感謝村裡的支持呢。待有條件時,我們還想定居在這裡,將生活、事業與夢想完美地結合。她們透露,眼下,她們正想把一處農家改建成“燒陶工坊”,門前栽花,屋后種茶。她們沒有幻想成為浪漫的藝術家,而是定位為踏實的民間手藝傳承者。
永安,真是地如其名,別有一種安閑。返回的路上,抬眼看去,四下竹林連綿,山嵐滴翠,心裡竟回蕩起一支清新的葉笛曲……